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的“孝亲秘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钱国宏
人到老年最缺啥?钱?不对!物?更不对! 那是什么?子女的精神关爱。这是我长期奉孝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孝亲秘经”。
我的父母现在均已年近八旬,在老家,也算是高寿之龄了。自从15年前我结婚成家,便与父母分开另过了。刚分开那几年,我几乎每个月都回老家看望父母一次,每次去,不是买东西就是送零花钱。左邻右舍都夸我是“孝子”,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孝顺之举并未给父母带来多少快乐:我买的东西他们多半舍不得吃和用,一放再放,有的甚至过期扔掉了;我给的零花钱,父母也舍不得花,都攒了起来。这样想来,我白白赚了一个“孝子”的名声,而父母却并未得到“承孝”之实!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难道我孝顺二老做得还不够吗?思来想去,品来查去,我发现:我每次回去看望父母,二老总是把我拎的大包小裹随便往柜上一放,然后便想方设法找机会跟我“唠嗑”――哦,原来二老晚年生活中最缺少的竟然是“听众”!于是,再回去看望父母时,我就搬个小马扎,乐呵呵地坐在父母身边,和他们唠家常;或者盘腿坐在炕上,跟二老“侃大山”。“唠嗑”让我很惊讶:二老居然这么健谈!每次聊天时,他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跟我聊上几个小时,有时边聊边做家务,手里的活儿居然一点也不耽误!聊的内容“海”了去了,家长里短,里弄见闻,陈芝麻烂谷子……哎呀呀,也没个“中心思想”,想到哪说到哪,说到哪聊到哪。聊来聊去我明白了:老年人急需晚辈们能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心声――他们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关注、渴望被感受!他们最怕的不是挨冷受冻,而是内心的寂寞孤独!
现在,我每周都回老家一次,几乎成了“定律”。每次回去看望父母,我都要拿出几个小时来,跟二老聊天,听他们絮叨。我也通过聊天,把外面的见闻说给二老听。内外相融,彼此之间都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每次聊天,父母都会乐上几天,精神状态非常好,吃得香睡得甜,我这个当儿子的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上!
老妈的看书乐
唐登琼
这些年,出书的文友越来越多。由于大多是自费的,所以送起人来格外大方,诸如我这样人缘一般的,也几乎每个月都能收到赠书。
赠书太多,加之质量平平,我基本都没有读上几页。不过我这人还保有基本的文人道德,没有将它们送进废品收购站,也没有拿去当杯垫。书架上放不下,便随意在沙发角落、书桌边缘,给它们找个临时安身之处。
按说积年累月,这些书肯定灰头土脸,一拍一身灰。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出现,它们都被仔细阅读了,阅读者是我母亲,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老太太。
“虽然不是咱花钱买的,人家也是花钱印出来的,不能糟蹋了书。”老妈说。
老妈一辈子节俭,体现在阅读上,常常令人匪夷所思。前两年,老妈看天天上门推销的订报员不容易,“昧着良心”订了一份都市报。然而,家里其他人都习惯于上网,没有读报习惯。于是,这份报纸的阅读任务,就落在了老妈身上。
“值啊,一张报纸可以看一天!我先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看不感兴趣的,最后看广告……”老妈说。
“广告您也看?”我很诧异。
“连讣告、寻人启事,我都看。花了钱的,报纸不看完,我觉得糟蹋了钱。”老妈说。我被她的节约彻底雷倒了。
文友的赠书中,有一本写得晦涩,那人喜欢用一些生僻的字,以显学问。老妈看这本书看得最费劲,查了无数次字典,至今只看懂了1/3……
昨天,我在家填写一份表格,有个字半天想不起来怎么写。老妈过来,很快写了出来。
“还本科毕业呢,没有我这个半文盲认字多。”老妈骄傲地说。看来为了不糟蹋钱而阅读,已经大大提高了老妈的文化水平。
“你妈现在是我们这批老人中的活字典!”楼下刘大妈告诉我。她说现在她们要写个什么东西,都会请老妈在一旁备用,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会请教老妈。老妈现在也算老有所成,无心插柳变成了“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