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人眼中的“水秘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人眼中的“水秘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文明古国的创世“共识”

我们的世界是从哪里来的?

估计在史前时代黑漆漆的山洞中,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一代代过来,于是各个民族都有一套自己的创世学说。

古希腊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光、气、水、土”四要素。古希腊的第一位哲学家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大地浮于水上,没有水就没有万物。

古印度则有“地、水、风、火”四要素说,这个学说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了中国。据说这种学说是希腊“光、气、水、土”四要素的印度翻版。

中国古代的《尚书》里面就有“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后来这种学说成了中医、道家修身方法的理论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不难发现,在这几种宇宙本原学说里,水是各古文明唯一的共识。

在《管子・水地》里,系统提出了水是万物之本原的思想。书中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楚国简里,也有一篇文章和这类似,专家将其命名为《大一生水》,这篇仅305字的古佚文中说:“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即是说,“大一”产生了水,水反过来辅助“大一”,于是生成了天,天再去辅助“大一”,于是生成了地,神明、阴阳、四时……就这样逐渐产生了。由此可以想见,水在我们祖先心目中、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老子提到水,其用意何在呢?

老子、孔子的“水理论”

老子与孔子虽同在一个时代,而他们在见到水的时候,所产生的感悟却大相径庭。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上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但不争功劳,甘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低处,所以这品格最接近于道。

而且在通行本《老子》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大自然的规律,是利于万物而无害;人间的正道,是去作为而不争夺。

说的都是道的特征或者道者的品格,像水一样随物赋形,以柔克刚,利而不害,为而不争。

孔子眼中的水呢?

在《论语・雍也篇》里,水被作为智慧的象征。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认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喜动,有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人的喜欢反映着人的内在道德趋向,水是多变的,因此爱水的人随机应变,聪明睿智。

在《论语・子罕篇》中,水又有了另外一层寓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无论白天黑夜,在不停地流逝呀!这里又有了劝导人们珍惜时光,发奋努力的意味。

当我们静心诵读上面这些经典名句的时候,或许能感受到老子与孔子不同的心境。孔子更关注人的品德,慨叹光阴荏苒,韶华易逝的人生,透射出的积极和乐观较多。

而老子给人更多的是超脱、深沉和宁静。貌似愚钝木讷、超然物外,而内心却牵挂着现实。在春秋时代,政治秩序、礼仪规范都几乎荡然无存,的欲望在支配着芸芸众生,贵族之中君臣相杀、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整个社会动荡不安。

周天子的权威难以再次树立,诸侯的以暴易暴、称王称霸也不可取,靠士阶层的道德教育和对“仁政”的倡导,真的能够止杀治虐,让这个纷扰世界变得更好吗?

思绪飘散,老子在继续冥想着……

“七善”与“不争”

老子紧接着写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一个遵循道来生活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灵善于保持沉静,与人相处能够真诚友爱,说话善于遵守承诺,治理政务简单高效,选人去做事善于让人才用其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就是因为有为而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错。

之前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说的是“利而不害”的“天道”。而后面这七个善,处处是在说如何把事做好,用“不争”做统领,我认为所体现的就是“为而不争”的“人道”。

老子的内在逻辑或许是这样的――人与天地是一个整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然天道是“利而不害”的,因此人道应该是“为而不争”的。这是人性的最根本的依据所在。

所以,在老子看来,人类要想更加幸福,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认识天道,认识自我之道,从而回归自己的最根本、最合于道的天赋之性。从此实现人生的净化与提升。这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我,提升自性。

可这又谈何容易呢?

不过,人类如果处理不好“为”和“不争”的问题,又怎能避免走向灭亡呢?

读了这么久,喝口水吧!

喝一口老子的智慧之水,让我们都来珍惜地球上的水源,共建美丽的地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