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企业组建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企业组建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企业大型化和大企业主导21世纪经济是大势所趋。中国大企业的发展仍相对落后,不去推动中国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分析国外大企业的发展轨迹和运作管理做法,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大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基于此,深入探讨了国内外大企业的组建模式发展问题,旨在为促进我国大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企业;组建模式

一、“大企业”的含义与评价标准

除了一般意义上“规模巨大”的理解之外,大企业这一概念还包含着一些特定的意涵。邵雷把“大企业”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1)“大企业”是一个发展的动态概念,即能够入围大企业排行榜的企业名单及其销售额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2)“大企业”是一个具有明确比较性的相对的概念,一家企业被称之为“大企业”,必然要和其他企业进行比较。(3)“大企业”概念具有地域性特点,即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当今世界各国对大型企业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

以什么指标来评价企业规模,国际上各个大型企业排行榜为大型企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使现在判断大企业的标准变得相对简单,即那些规模可以入围《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的企业,或者可以入围其他各行业国际权威机构评选排名的企业,就可以从规模的角度将其划分为大型企业。在评价指标选取上,目前,世界上主要有四个最为著名的大型企业排行榜,分别为《财富》(Fortune)500强,《福布斯》(Forbes)500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1000强和《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500强。以上四个大型企业排行榜,对于大型企业排行选取的指标不尽相同。综合这四项排名的评选指标,衡量大型企业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销售额(销售收入)、利润、资产、股东权益、雇员人数、市值等。其中,销售额是最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在中国,对于大型企业的界定也有着明确的划分标准。2003年5月,国家统计局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制定了《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并于2003年开始执行。新标准对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不包含仓储业)、住宿和餐饮业这5个类别规定了划分标准,主要考察指标是企业的从业人员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

二、我国“大企业”发展现状

大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是我国已经实施并将继续大力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大企业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推动大企业发展的产业和企业重组政策。近几年来,在现代社会生产要素高度流通的背景下,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企业优势日趋明显,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根据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2008年的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06年中国前500家大企业整体规模和平均个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水平持续升高。从发展指标看,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总资产贡献率为9?74%,;股东权益利润率为13?83%;单位产出利税率为12?44%,营业收入占GDP比重达到77.6%。从排名情况看,在宏观经济良好基本面的支持与国家大企业战略的促进下,我国大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跨入世界500强之列的企业与年俱增。2007年,中国企业集团500强第1位的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列世界企业500强的第23位,中石油由39位升至24位,国家电网由32位升至29位。2007年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世界500强企业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11.48%,在这一年中,中国前500家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了21.50%。这说明我国大企业集团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处于上升趋势,中国前500家企业集团正大力追赶世界500强。

总的来看,虽然近年来中国前500家企业集团实现快速发展,与世界500强的差距有所减少,中国一些大企业庞大的规模和巨大的市场份额较多是依赖于对资源或市场的控制,垄断色彩浓,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的结果。中国前500家企业集团与世界500强相比,在经营规模、盈利性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现实差距。与世界企业500强相比,中国企业无论在规模、企业素质,经营能力还是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方面都依然任重道远。

三、国外大企业组建模式

国外大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分析他们的发展轨迹和运作管理做法,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对于做好我国大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概括起来说,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形成多是以顺其自然的市场成长为主,政府与市场混合作用为辅;发展中国家则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政府与市场混合作用为辅,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模式:

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推动型组建模式。发达国家由于取得经济发展的先发效应,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握有相当的主动权,使得大企业发展有着较为有利的条件和市场发育的“自然”过程。以美国为例,作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大企业在美国国家经济中作用巨大。仅在1970年,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就己垄断了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总额的65%,占利润的79. 8%;国家许多重要的经济部门,主要由几家甚至一家大垄断企业所掌握。这一模式的特征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企业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联合或兼并,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紧密结合,形成产融资本联合体――财团型企业集团。

二是以韩国为代表的政府推动型组建模式。与市场推进成长的大企业相比,政府推动型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大企业的经营活动受政府权力的制约;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融合程度较低;大企业垄断生产和销售的程度甚高;大企业实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族统治。在韩国大企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政府的这种直接推动作用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是十分有效:截止到1986年,韩国大企业有30个,1988年有40个,1990年有53个,1992年有78个。根据韩国公正交易委员会的数据,1994年前30名大企业的总销售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0.2%。现代、三星、LG、大宇等韩国大企业都曾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韩国大企业出现了许多问题。一些大企业集团接连破产,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彻底打破了“大马不死”的神话。韩国大企业集团发展的实践证明: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作用对大企业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混合作用型组建模式。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生产和资本的集中是根本原因,政府的积极干预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市场和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日常运作共同起着作用。混合作用型企业集团主要集中在实行社会市场经济的欧美和亚洲国家,如法国、日本等。

四、我国大企业组建模式

1.我国大企业发展历程。我国大企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在企业尚不成熟,市场还未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变的情况下开始组建的。其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改变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国务院制定了“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方针,并于1980年和1986年做出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和《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有效促进了各种联营、合营企业和经济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到1985年底,经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的联合体达到5000多个,参加企业1万多户,为企业集团化和大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7年11月,原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制定了《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对企业集团的含义、组建原则、条件、内部管理等作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1991年12月国务院又批转了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原国务院生产办《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试点的请示》。这些措施把企业集团化和大企业的发展纳入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尤其是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国大企业的快速发展扫清了障碍。到1996年底,各类企业集团剧增到3万个左右,其中较有规模的有1万个左右,经省部级以上单位批准的企业集团超过了2000个,列入国家试点的企业集团也达到120家。

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要求,要“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一方针的确定和一系列配套措施的落实,使一批大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到2005年,我国大企业的数目达到2845家;其资产总计超过20万亿元。

2.我国大企业组建模式。我国大企业的组建过程相对比较复杂,实践中体现为上述三种模式(市场推动型、政府推动型、混合作用型)的综合。政府推动型组建模式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产业和军工行业,原先都是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组建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其具体组成方式有两种:一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司的业务进行重组;另一种是企业分离,将一个总公司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然后对其内部业务进行重组。

市场推动型模式主要集中在产品较早进入市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产业,如联想、海尔、希望等都属于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大企业。其形成方式有三种:一是企业将原来属于自己的分支机构,如分厂、不独立核算的销售公司、为生产或生活服务的机构分离出去,成立独立的企业,形成了母子公司体制;二是企业根据发展的需要新设立子公司;三是通过购买或交换股票、收购债务等投资形式取得其他企业的参股、控股权,使它们成为集团的成员。实践中,企业往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同时采取几种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混合推动型模式主要集中在钢铁、汽车、外贸等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行业,组建过程中政府和企业共同起作用。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一个大企业为中心,把在生产经营上相联系的企业联合在一起组成一个企业集团;另一种是将几个生产经营上有联系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型企业集团。

参考文献

[1]邵雷.大企业与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7

[2]王岳平,胡楚焱.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发展总体状况[J].经济研究参考.2008(16):2~6

[3]陈易健.我国企业集团组织模式研究.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