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也是关键时期,许多智慧的种子便是在这时萌芽。因此,在儿童时期,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各种知识外,还要重视各种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落实课前指导,培养预习习惯

对于低年级学生是否应该进行课前预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在低年级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预习是听好课的重要条件,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初步掌握新课的结构内容,找出新课的重点;又能及时地发现新课中的疑难问题以及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还可以通过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为听好新课,高效率地掌握新知识作好准备,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那么如何教会低年级学生预习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坚持“先扶后放”、“先课内后课外”,有序地进行。即在课内是由教师给予指导,如果是在家里可以由家长给予帮助,以提高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预习起步阶段,由于学生刚入学不久,识字很少,要求他们独立完成预习任务是有困难的,这时就要借助教师的力量来帮助学生。教师可以利用授课前大约5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阅读课题内容或观察主题情景图,明确题意,明确情境图中的内容。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时,笔者通过课前谈话后,投影出游乐园情境图,并出示导学提示:“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并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让学生观察画面,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导读时要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有说得清才会理解。从教会学生读书开始到逐步学会全面了解授课内容,是循序渐进的。等到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积累以后,学生就能学会看例题,了解数学信息、初步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思考解决方法。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知识量增大,再逐步引导学生独立看书后提出问题,教给学生更多的预习方法。

培养学习的预习习惯和能力,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家长的帮助也很重要。家长可以在每天晚上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后,带领学生拿出数学课本看看明天应该学习什么新内容,并针对完成作业的情况,给学生做些简单的讲解,或出一些简单的题目尝试让学生练练。之后再告诉学生诸如“你这几题总是出错,明天课堂上你一定要认真听讲,弄清楚为什么这样做,你就不容易出错了”、“明天上课你要认真倾听,看看老师讲的题目你是不是也都会做了”等等,在知识上与心理上都给予必要的辅导和鼓励。

这样以“课内外结合,扶放结合”为基础,阶梯式的预习结构,避免了低年级学生预习的盲目性,同时也消除了他们因不知道如何预习而产生的害怕预习的心理,为预习习惯的养成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注重课堂效果,培养倾听习惯

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一项新的重要能力目标“学会倾听”。那么什么是“倾听能力”呢?所谓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具有数学价值意义的能力。就是说在听的过程中,倾听者必须要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因此,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有没有仔细听,听了多少内容,更要关注学生听了别人的发言之后产生的一些不同的想法与启示,引导学生在“听”或“说”的过程中去作一些反思性的对比,不但做到听准,听懂,记清,而且会用。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首先要善于组织教学,让所学内容或所采用的方式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在一次猜数游戏活动中,教师先在手心里写了一个数,再告诉学生,这个数我们认识(10以内的数),谁来猜一猜它可能是几。学生每猜一次,教师都提示性地告诉他小一些(或大一些、大得多、小得多),学生每次都能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很快地猜中教师手心里的那个数,而且兴趣极高。

其次,并不是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有办法设计得那么有趣生动的,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提问的方式,给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促成他们学会倾听。比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会算的学生对口算方法的探索兴趣不大,不会算的同学却无从着手。为了真正达到交流的效果,教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会计算的同学将自己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然后要汇报你的同桌是怎么计算的!”记得第一次这么反馈时,好多学生站起来都傻了眼不知所措,但这样的提问方式多了,学生交流的目标也就明确了;有些问题,不用教师提示,当一个学生说好后,接着就有其他学生说出他刚才是怎么说的,哪怕是简单的重复。同时,笔者平时经常以听算来完成口算训练(或口算接龙),即使是一道口算题,也让好几位同学来说答案,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再者,教师自己应该以身作则,在课堂上要认真听清的观点,再对观点加以评价或指导,千万不可心不在焉地听的发言。教师的倾听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倾听习惯的养成,从而达成最佳的课堂效果。

三、强调知识系统,培养思考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得头头是道,学生对此却充耳不闻;教师在课堂上详细分析过的数学现象,学生在作业或测验中仍然可能是谬误百出。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思考过程。因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数学,去想思路,养成思考的习惯。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达成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知识的内在系统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如在教学“比多少”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1.黄花比红花多5个,谁多?(黄花多)黄花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红花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红花多的部分)2.小牛比小羊少3只,谁多?(小羊多)小羊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小牛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小牛多的部分)上述两例,它们的结构是同类的,但第1小题是顺向的叙述,第2小题是逆向的叙述。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初步培养把逆向的问题转化成顺向的问题来叙述的思维习惯。通过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比多少的重点与难点,又扩大了学生思考的容量。

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想清楚解题过程,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来,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解决问题:“二年(1)班有45人,二年(2)班比二年(1)班少2人,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人?”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二年(1)班有45人,另一个条件是二年(2)班比二年(1)班少2人,问题是求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人?接着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二年(1)班和二年(2)班一共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二年(1)班人数和二年(2)班的人数,二年(1)班人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二年(2)班人数。这样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最后引导学生说列式:二年(2)班人数为:45-2=43(人),二年(1)班人数和二年(2)班的人数:45+43=88(人)。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有条理。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表达15-7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5减去7得多少,这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生1:被减数是15,减数是7,差是多少?生2:7比15少多少?生3:15比7多多少?生4:15减去多少与7同样多?生5:7再添上几就是15?……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系统内进行同题多构,或异题同构训练,多方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重视知识反馈,培养查纠习惯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往往做完题目,就脚下抹油开溜了,至于正确与否,已无心顾及了。如8-2=5,15+3-4=13等这种错例,其实只要稍作检查,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一些学生之所以会重复出现类似的错误,说明他们还没有树立作业做完要检查的观念,更谈不上检查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检查和纠错的习惯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十分重要。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查纠的良好习惯,第一渠道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教师利用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资源,让学生去自我检查、纠正,以养成自觉性。同时,教师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错例,让学生去观察、判断,并做出正确的答案,以提高实效性,还可以采用同伴互查、互评的方式,促进共同提高。

有些教师在学生当堂完成作业后,仍有布置部分作业让学生带回去在课外完成,这就形成由家长帮助学生检查作业的第二渠道。为了避免家长只查不辅的现状,教师要明确告诉家长不要全权代劳,以免养成学生的依赖性。家长在帮助学生检查作业时如果发现错误,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这题错了,应该如何改正,而应该重新让学生读读题目,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做,或请学生说说这题为什么这样做,看看他到底思路在哪儿出了问题,再加以引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等时间长了,学生认识的汉字多了,能自己读懂题意了,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检查练习了。

对低年级的一些学生,教师的鼓励性语言特别重要。对于错误较少的学生除了指出错误外还可鼓励说:“你有很大的进步,把这些题改好,以后认真一点准能全对!”对订正作业较慢的练习可勉励说:“你能再快一点就更好了!”对学困生可抚摸着他的头说:“你准行,仔细想想,肯定难不倒你!”这样一来,全班每个练习尤其是学困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他们就更愿意去订正作业以赢得教师的肯定和赞许。

总之,正如古人所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低年级抓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