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婷婷“视界”与“质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婷婷“视界”与“质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今天的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很容易流于特定的形式或题材,表现为简单的技巧或语言,而缺少背后方法论的支撑。然而在李婷婷的艺术创作中,我们或许能感知到在某种文化关注下的最有效的视觉化阐释。

李婷婷,1982年出生于山西平遥,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她的艺术创作中一直思考、实践并试图阐述如何能立足中国传统文脉,将“水墨”看做一种可以承载更加多元文化和意义的中性媒介,并与当代艺术创作方法论巧妙的结合起来。

李婷婷早期的作品中,她通常从自然万物中捕捉灵感进行独特描绘,着眼于“沙发”、对“水晶灯”、“瓶子”等日常事物。她将普通的事物引入古典传统中,那些在生活中常见的―由于熟悉而被我们所忽视的东西,在她笔下都鲜活起来。她所选择的描绘对象虽然都是取材于日常,但却传递出无限的精神意义。这种描绘可以看作是李婷婷在尝试探讨一种水墨“痕迹”的可能性或启发性,这些元素同时让我们不约而同地对其质地和设计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5年6月,新绎空间举办了李婷婷个展“视界”,在这场展览中,李婷婷展出了她的全新作品风格―将传统木雕与水墨相结合。这批作品与早期的“沙发”、“水晶灯”等系列相比,为创造水墨的方法论提供了更多开放的角度和空间,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展览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会让人感到惊讶,挑战了水墨观察者的审美习惯――这块出自工匠之手的物件,不仅破坏了水墨画定义,也不符合“追求雅致”的水墨趣味。

这个展览之所以挑战了观者的审美习惯,是因为李婷婷的作品本身在“视”与“质”中所呈现的冲击力。由于展览中的作品既不是我们理所当然认为的传统,也不是理所当然认为的当代,作品触碰了常人认知的惯性,让人产生了一种对于常理的不适感。策展人杭春晓在对于“传统”的讨论中曾说道:“这个作品形态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与这个形态一系列相关的历史发生,以及观看的前提、认知的条件都成为了作品要素的东西。我想婷婷显然是想表达这个老木件以及跟这个老木雕相关的一系列发生在背后的认知、观念才是作品组成的意义。”

在这次展览中,作品突出了李婷婷“视觉反思”的有效性:在充满互动的视觉交互中,所有参与者的描述,不过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暂时“获取”,而非想象中的一种真实。

李婷婷艺术创作的媒介,不论水墨还是老木雕,只是题材和介质扩展,都没有脱离她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借鉴和佐证,也是对当代艺术表达的思考和实践。

策展人杭春晓评价老木雕的价值时称:“它(木雕)在作品中出现,刺激我们改变曾经的视觉轨道,不得不在轨道之外重新审视水墨。或许,让面对水墨的原有轨道失效,迫使观者‘出轨’,从而摆脱既定的文化控制,才是李婷婷这组新作的根本出发点。”基于此,我们走在展厅中,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水墨感知,重新发现自己的感悟力。站在作品面前,静观木雕上历史的遗痕,总会不禁思索起它的身世来历。或是窗棱上的花鸟,或是房檐下的瑞兽,都是历史变迁下的缩影在当下与宣纸水墨别具匠心的演绎,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认知反思,是新的文化符号,也是描绘古今的缩影。

展览中的另一组作品―“春游计划”中,李婷婷做了一个有趣的互动。首先,她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邀请,希望朋友们把春游时的照片传给她。在开放的邀请下,有数十位朋友做出了反馈。他们的身份背景很丰富,大多与艺术毫无关系,传来的照片也各式各样,非常有趣。这些“春游”照片显现出各种职业背景生活经验下选择场景的角度、经验。当这种平面化的他人经验成为李婷婷创作的起点时,看上去完全不同的视觉表达,却要具备清晰的认知出发点,这也是对艺术家的新挑战。李婷婷通过微信朋友圈征集的春游照片,如同“老木雕”一样,是他人视觉经验下的“眼睛”,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对话对象。于是,我们看到了不同照片在李婷婷绘画语言的表述下,获得全新的视觉显现。

从“老木雕”到“春游计划”,李婷婷践行了自己对于绘画的视觉反思,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绘画行为而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甚至,恰恰相反,绘画的“再次遮蔽”将世界进一步主观化,将观者带入强烈的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