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宗教禁欲制度下的牺牲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宗教禁欲制度下的牺牲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雨果笔下在宗教桎酷下成长的虔诚的神父--克罗德·浮洛诺在人性的泯灭和复燃中,他内心深处的禁欲思想和进行着殊死的搏斗,终使他性格裂变、心理变态,酿成惨烈悲剧。

关键词:宗教 禁欲 牺牲品 悲剧性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默默地向人的灵魂深处挺进,把人灵魂深处的痛苦作为自己鉴赏的对象,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克罗德·浮洛诺进行灵魂的审判,并从他的内心深处挖掘出人性深层中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整部作品就向我们展示了克罗德·浮洛诺——这个在中世纪教会的束缚和宗教桎酷下成长的虔诚的神父,在人性复燃后,他的内心深处的禁欲思想和是如何进行着殊死的搏斗,终而,致使他性格裂变、心理变态,从而导演出的一幕被命运所困,终为命运所弃的惨烈怨剧。

一、未完全泯灭的人性

幼年的克罗德在神学院进行神职教育期间,一直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并凭借自己的勤奋刻苦和旺盛的求知欲逐渐掌握了广博的知识,涉猎了科学的各个领域。十八岁的他就已经精通了四大智能学科——推理、判断、记忆和想象,并在修道院里引起了敬仰和尊敬,成为颇有名望的若扎斯副主教。在经历了种种刻苦的探求和思索之后,他终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印刷品要消灭教堂”、“印刷术要消灭建筑艺术”。这在宗教神权统治下的中世纪,无疑是一个大胆而科学的预言,它深刻显示了宗教在科学面前颤粟,无怪乎作者会用整整一大节的文字对此进行详尽的阐释,并称他为预言家、哲学家、学者、艺术家,为他写出了一首情真意切的赞美诗。

父母的双逝使他承担起了抚养弟弟的义务。面对着自己的亲人,他那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人性的暗流从无意识的底层奔涌而出,一下就激醒了那沉睡已久的情感世界,使他意识到:“人需要感情,没有柔情,没有爱情的生活只是干涩的、轧轧响得刺耳的机械运转”。

他的人性第一次复燃了。

正是由于对弟弟的爱,激发了他那潜藏于内心的人性的回归,才使得他毅然的收养了那个将被“善人们”当作灾难的象征而烧死的弃婴—伽西莫多。

克罗德不但给了伽西莫多生活的源泉,还费尽力量教会他说话,识字写字,给了他知识和一个适合伽西莫多—这样一个初具人形的人生存的环境和生存的信念,使他懂得了生活的意义,意识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并在生活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当一向遭到人们唾弃的伽西莫多被一帮丑人、瘫子、盗贼、乞丐拥立为“丑人王”时;当他正在遭受人格的侮辱盲目的享受着众人所给予他的“荣誉”和撕毁自己的尊严时,是克洛德,窜出人群,撕掉了他的耻辱,恢复了他的自尊,使他的独立人格得以保全。在伽西莫多丢丑之时,克洛德并没有顾忌自己是他的养父而赶快逃开以免遭羞辱,而是怒气冲冲的冲了出来,公然承认了他与伽西莫多—这个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的人—的关系。而从他一系列的行为:“冲”、“夺”、“扯”、“折断”、“撕碎”、“摇晃”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已不仅仅是因为丢脸而恼怒,更是真情的流露,是一个对自己亲人的失望痛心的愤怒和怜惜。

克洛德对兄弟小约翰,养子伽西莫多,学生甘果瓦的感情,无不透露出他作为人的一种真正的感情。

美丽善良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腊达的出现更象一道闪电,划破了克洛德生活的暗夜,使他第一次看到了世俗生命的健康,青春和美丽,并再次激发了他人性的回归。使他解脱了长年来内心对自然的禁锢。使他每每看到她时,都会在眼睛里闪烁着不寻常的青春火花,火热的活力和深沉的欲情。

爱斯美腊达唤醒了他那沉睡已久的爱。爱,使得他的人性得以再次复燃。

二、被双重蛛网围困了的苍蝇

克洛德是一个自然的人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宗教的人。因而“人性”和“神性”就相互交织在他一个人身上。当二者发生猛烈冲突时,他就象一只被蛛网围困了的苍蝇一样,只有等待着被吞噬殆尽。

中世纪的欧州,基督教把视为“原罪”视为恶,视为丑,把两性结合看作是邪恶的,认为男女关系是人性中最恶劣的兽性表现。而这一观念正深深的根植于克洛德的心中。并且,他本人正是这一“坚贞德行”的有力维护者和执行者。因此,对于克洛德,这样一个将自己的一生供奉于上帝的人来说,产生已是不该,面追求爱情更是邪恶,罪该万死了。因而,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时,他就开始感到恐慌、害怕、痛苦,并予以抵制。

但是他不知道:“爱情是一个凶神……她要支配整个的人直到人不仅将自己的灵魂,而且将自己的肉体的‘自我’交给她时,她才感到满足。对爱情的崇拜便是苦恼,这种崇拜的顶峰已是使自己成为牺牲品,已是自杀。”因而,当克洛德拜倒于爱斯美腊达的石榴裙下时,他便陷入了这一深深的痛苦中无力自拔。他的爱既是一个普通人的爱,更是一个教士的爱,一个被宗教、被世俗人的观念剥夺了爱的权利的教士的爱。

而正是这么一个教士的来自宗教的禁欲思想和他内心中疯狂炽热的爱,这两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双重挤压下,终于使他人格发生裂变从而导致了他那畸型的爱情。

因而,他的爱经过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后就更加发展成了一种非正常的爱。他的爱中充满了不正常的。在爱斯美腊达义正言辞地拒绝他后,他就极其残忍的将爱斯美腊达送上绞刑台,而这种变态的疯狂的行径连他自己都不惊为之寒颤。

在他狞笑着想象着爱斯美腊达被绞死时,他开始冷静深刻的对自我进行剥析,他“发现原来这种仇恨、这种邪恶,只是污化了的;他又发现,人的一切美德之源—爱,在教士心中转化为何其可憎之物,而象他这样气质的人,成为教士,就更是变成了恶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爱使得克洛德的人性得以复燃。但,克洛德爱宗教毒害已太深,因而他的这种变态的爱又使他丧失了人性。他不仅是上帝的奴隶,而且还是他畸型爱情的奴隶。因而当他看到钟塔小屋的蜘蛛捕蝇图时,他就充分的意识到自己是一只被宗教教义和禁欲制度吞吃了的苍蝇。就在他还没有完全逃脱宗教蛛网对他的围困的同时,他又陷入了另一蛛网—他自己变态爱情的蛛网。“魔鬼拴住了我翅膀的线,另一端是缠在你(爱斯美腊达)的脚上。”他自己正是一只被宗教和内心变态情魔所网住的可怜的苍蝇。

三、死,是必然的

那痛苦的灵魂—克洛德·弗罗诺“站起身来,拿起一把圆规,默然不语,在墙壁上刻下大写字母的希腊文:ANAKH!(命运)。”

克洛德凄惨悲苦的一生也就应了作者在开篇序言中所说的:“这个词所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

当我们回顾克洛德那充满了辉煌神秘痛苦的一生时,我们就会发现,在他生活的一个阶段里,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着他的思想,而这只手就是—“宿命”。他从来不与命运抗争,遇事总以“让命运实现其意志”的观念来消极的等待。

在他被送入教会以后,他就听任命运的安排,对神灵敬奉不息,并且很快基督之神就已完全占据了他的身心。而当爱斯美腊达出现以后,他就将原有的一切“求知、宗教、修身养性尽皆抛弃,用爱神取代了基督之神。此时的躯壳虽仍是原来的躯壳,而灵魂中却已注入了一种全新的血液。他开始摒弃原有的生活,为图抓住一种充满生机充满爱的生活,他疯狂地爱,拼命地追求,忘却一切的想象着要抓住那仅存的一点亮色。而当爱斯美腊达拒绝了他后,他虚空了。在他伤心失意,痛苦万分之余,他怨叹这一切都源于命运。此时的他已孤注一掷倾其所有来爱,而当爱消尽之日,他也变成了一个空有躯壳的活死人,在他心中已没有任何能够支撑他继续活下去的信念和动力了。

当伽西莫多离他而去,约翰因他而死时,他彻底的失去了一切:知识、亲情、爱情、灵魂。

因而,即使没有伽西莫多的推,克洛德罪孽、痛苦的一生仍然会随着爱斯美腊达的死而宣告结束。

整部作品,雨果就通过克洛德以鲜血淋淋的痛楚为代价来争取他仅有的一点爱的权利,从而展示了他的内心冲突、分裂、破碎以及毁灭的悲剧。他的惨烈的悲剧的一生,正是千千万万个中世纪畸型儿的一生。他们在宗教灭欲主义禁锢下挣扎着,在人性复燃的海洋中努力畅游着,在这种两矛盾势力的挤压下,苟活着,而最终为两种势力都不相容,从而写下了他们悲壮凄苦的一面。

参考文献:

[1]《性格组合论》刘再复

[2]唐山师专唐山教育学院学报、1988.3.15—19.《克洛德—一个应该得到公正评价的人物》刘淑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