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陆颖芝:设计,从颠覆消费“三观”开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陆颖芝:设计,从颠覆消费“三观”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在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多年的陆颖芝决定自己开设工作室,“芝作室”取自她的中文名字,读上去与“制作室”相像,而Lukstudio则撷自她的英文姓氏。从不起眼的小店空间设计做起,经过五年的发展,芝作室已经积累了一批让人过目不忘的商业空间作品。无论是上海淮海路上的犹如精致白色礼盒的Aimé Patisserie甜品旗舰店,还是外滩附近充满浓郁怀旧工业风的面包烘培店Bakerone,都颠覆了人们对消费商业空间的传统印象。在商业设计领域的成功并没有让芝作室止步不前,如今,陆颖芝带着她的8人团队,希望将设计的触手伸向更加广阔的领域。

天生大胆的女孩要为空间造梦

用陆颖芝自己的话来说,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全职太太。除了她,家里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小弟弟。身为家中的长女,在学业上,陆颖芝从未懈怠。不过,和很多设计师一样,她也是个不安分的“好奇宝宝”。

“胆子大、性格乐观、坐言起行的人,可能更适合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陆颖芝回忆起儿时在众人面前不害羞,总是主动结交小朋友的经历,话里话外都流露出成为设计师是她天性使然的意思。

不过,早先她更钟情于绘画,以为自己会成为平面设计师。在英国读书的时候,陆颖芝却对三维空间设计萌发了浓厚的兴趣,迷上了空间构想和模型制作的游戏,这才有了后来去多伦多大学学习建筑的念头。

接受五年的建筑科班训练,陆颖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室和木工房中度过。画图纸、制作立体模型,周而往复的生活,并没有让她感到厌倦,反而乐在其中,用模型去探索表达概念与设计的手段技巧日渐成熟。由于班上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从年龄到肤色都不尽相同,浸润在多元文化之中的陆颖芝,很快就学会了尊重和处理有异于自己的观点,这也为她日后在上海开设工作室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试牛刀,为吃货们造一个天堂

或许真的因为天性中的大胆和不安分,在不同的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八年后,陆颖芝决定辞去这份稳定的工作。

刚刚起步之时,整个工作室只有陆颖芝一人,朋友为她介绍装修办公室和住宅的机会,她忙的脚不沾地。陆颖芝说她很幸运,靠着朋友的推荐,机会就找上门来了。

为芝作室在大众视线里打响口碑的项目当属上海Lab酒吧。位于武定路上的Lab,专卖威士忌和鸡尾酒,在业内名气不小。陆颖芝则借助酒瓶和灯光元素,为酒吧的室内空间造足了怀旧气氛。一楼的主酒吧区,倚墙而立的整面酒架,在客人一进门时就在他们的眼睛里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各式酒瓶装满不同色调的酒,在柔和的背景灯光的映衬下,让人恍若走入了在酒品实验室。扶楼而上,她在这里“安插”了一个可以俯瞰整个酒吧的夹层,并刻意保留了未经修饰的斑驳墙面,让酒吧老板褒扬不已。

正是酒吧老板的认可和推荐,陆颖芝接下了Coquille法式海鲜餐厅的设计项目。此时,芝作室已经有了一支团队,他们为餐厅打造了富有欧陆风情的背景墙,和大楼本身比较枯燥的红砖和玻璃外墙做出区隔。而餐厅门头和百叶窗口设计元素的灵感取自法国北方小镇,陆颖芝他们通过不复杂的设计处理,就让餐厅散发出纯正的法式风味。

很快,芝作室在上海的餐饮圈子里建立起了声望。“Baker one”找到陆颖芝,希望借助她的设计,改变人们对烘焙的传统印象。这次,她动用了灰色的水泥墙与回收的旧木板,将烘焙店打造成了一个“塞进室内的木舞台”。独特的视觉语言,将烘焙店和周边街景的喧嚣繁杂区隔开,也将店铺的内饰与外观连接起来。陆颖芝将这个作品称为典型的“怀旧工业风”。

而在烘焙店内部,整个天花板铺满各式烘焙模具,而顶部灯罩则是打蛋器的模样。陆颖芝坦言,做这些有趣的设计就是从感官上制造吸引力,让顾客闻着烘焙的香味自觉走进来。

真正让陆颖芝和芝作室声名大噪的,是他们为隆小宝设计的“晾面架”。后者希望将邵阳米粉推广到中国各地,长沙是他们扩张的第一站。陆颖芝这次大胆提出,要将传统制面工艺引入到空间设计中。经过各种尝试,一个带着挂面的巨型“晾面架”出现在门店之中。用现代设计语汇再造中国传统食物制造工具,再启用钢材结构将晾面架体量放大,这种做法不但一改传统米粉店在人们脑海之中等同于路边摊的形象,也让陆颖芝和芝作室走进了大众的视线。

寻找从空间到心灵的设计跨度

而事实上,陆颖芝希望自己的设计不只能挑动人们的感官,更希望它们能勾起他人的回忆、联想,从眼前的空间带到心灵内另一国度。最近,陆颖芝的团队完成奕欧来outlet的“创x奕”时装店设计。在设计概念上,他们动用了现代的手法去演绎上海里弄窄巷的元素,在160平米的店面中创作出“屋”内外的层次。这就地取材的空间衬托着新进中国时装设计师的作品,将现代中式制作的文化内涵淡淡的传达,是芝作室继“晾面架”后又一给人带来惊奇的商铺体验。

不过,到现在为止,陆颖芝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她自己设计改造的办公室。当初,她在镇宁路的老弄堂里撞见了这座“被遗忘的庭院”,就决定把办公室搬到这里。小小庭院里有一株腊梅,为了保护树木和庭院的完整,设计团队在其周围搭起了一个L型的工作空间,使得会议室与办公室围绕着腊梅。而在室内色调的选择上,陆颖芝特意选择浅色系列材质,顺势让空间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多面投影屏”,随时随地捕捉腊梅树的风姿。庭院里,树荫错落有致,一天中不同时间,阳光射下的角度不断的变化,树的形态与光影也随之而变,不断改变着工作室的风景。

“工作室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功能性很强。”喜欢大自然,向往简朴生活的陆颖芝自豪地说,“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保护了一棵树,也借助自然的力量,给自己的心灵带了很多意外的惊喜。”

Q&A

Q:什么事情让你有了自己开设工作室的想法?

A:这个想法源于我家的装修工程。当时,我一人分饰甲方、设计师、项目经理三种不同的角色。整个过程就是在不断换位思考,这番经历令我获益良多。当时,我在建筑事务所的工作了8年,参与过很多大中型项目,但是在小小的家装工程,要直接处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细节,一子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仍然有限。所以,我决定辞退当时稳定的工作,尝试从小型的项目开始,重新学习和实践设计,累计切实的制作经验。

Q:你对成功的设计如何定义?

A:设计基本的任务是提升生活素质。不论是空间,产品或平面设计,要成功都必具挑战世态和改进现状的使命,启发他人思考,带动更多社会上的创新力量。

Q:最近在做什么项目?

A:手头同时在进行多个项目,兼具办公室和咖啡厅的混合空间,带有户外庭院的厨房设备展厅,还有Pantry's Best在上海,北京,杭州的新店铺设计。

Q:芝作室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餐厅,酒吧,专卖店这类消费场所,这是你的兴趣所在吗?

A:我的兴趣是把一些人家认为“都是这样的啦,还可以怎样?”的空间,通过思考分析,利用设计让他们改头换面。开始做了一连串的餐饮零售空间都是机缘。做了那么多的商业项目,我希望有机会做一些公众类型的建筑项目。

最近,我看到张雷他们正在农村把老房子改造成书局或社区中心,把新设计融入到村民的生活里,慢慢改变他们的习惯,这非常有意义。如果能够用设计来改善一些有需要的人,甚至动物的生活,我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想设计不那么商业的空间,比如各种与艺术、文化、教育、非营利组织有关的空间。

Q:在建筑、空间之外,是否有涉足其他设计类型的想法?

A:要为人们带来一个完整的体验,空间设计只是硬件的一部分。我自然希望控制一切关于这体验的细节,但在资源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选择把握好空间设计这一环。

Q:正在读的―本书?

A:赵广超的《不只中国木建筑》。

Q:最近看了什么电影?

A:记录片《Making a Murderer》,希望Steven Avery与他的家人可以寻冤得雪。

Q:印象深刻的艺术品和艺术家有哪些?

A:澳大利亚的超现实主义雕塑家Ron Mueck的人体雕塑让我佩服。我也会看着Mona Hatoum的“+and-”而察觉不到时间流逝。

Q:最近关注什么话题?

A:我很留意一些爱护动物的义工团体,如People for Pets的消息。他 们宣扬减少宠物买卖的信息,致力拯救流浪猫狗,照顾治理这些被人遗弃的小动物,更不遗余力的为每头健康的流浪猫狗找家园。我家有两头小狗Dede与Mutmut,其中Mutmut就是我在路上捡回家的土狗,看着他们顽皮与健康的成长,丰富了我和家人的生活。动物给人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我希望更多人可以领养,不要购买宠物。

Q: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A:“Architecture appears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sunlight hitsa wall. The sunlight did not know what it was before it hit a wall”-Louis Kahn

Q:每天如何安排时间?

A:早上会去遛两头小狗,不用外出开会或者去到工地现场,我就呆在办公室。

Q:一天中什么时候灵感比较活跃?

A:通常在与团队讨论中出现,有时候也会在我一人步行回家时出现。

Q:喜欢那个国家,城市?

A:香港是我长大的地方,每次回来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Q:你信奉什么样的价值观?

A:我没有信仰,但是我相信因果报应。我认为每个生活的磨练都是修养自己的机会,最终目标是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释放正能量的人。

Q:怎么记录灵感?

A:写下来,画下来。

Q:你通过什么方式给自己补养?

A:旅游,接触大自然,看艺术展,做瑜伽,冥想打坐。

Q:工作中喜欢听音乐吗?喜欢听谁的歌?

A:喜欢有音乐背景,不是重金属的都可以。

Q:谁是你崇拜的偶像?

A:在设计领域里,我很欣赏Thomas Heatherwick与他的团队。他们的创作领域是没有界限的,在分类自己的项目时是以“小、中、大”去形容,而不是建筑、室内、家具的思维。每个作品都有个很直接但是很有趣的概念,而创作与制作基本上分不开的同步进行。如果他们想出来的概念找不到施工团队的配合,他们往往到最后会排除万难的自己把项目建造出来。我觉得这种坚持与认真的态度是非常值得学习。

Q:预测一下未来设计发展的趋势。

A:互联网的需求经济可能会改变设计与制作业态,或许真的会有像UBER或AirBNB这种“平台”出现,帮忙甲方或需要增添成员的设计团队找合适人选。加上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这些科技会开发更多的设计工具,提高创作效率和制作的准确度。这些都会改变设计界的运作与作品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