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古诗文教学引入什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古诗文教学引入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一:《清平乐・村居》教学片段

师(板书:辛弃疾):他是南宋一位著名的爱国词人。你们读过他的词吗?生:没有吧。

师:下面,我们先来读一读他的两首爱国词篇(投影:《破阵子》)。教师朗读,学生朗读。

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投影:《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学生自由读,教师朗读,师生齐读。

师:这首词里,作者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

师(板书:《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学习这首农村题材的词。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辛弃疾的词篇热情洋溢,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富有爱国热情。引入两首词,意在揭示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吧?但是,这与《清平乐・村居》这首“农村词”所描写的那种淡雅、自然的乡村田园生活有多大的联系呢?导入时,并不需要《破阵子》来驰骋壮志、抒写悲愤,也不需要《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来怀古忧国。说实话,我反倒是替教者担了一回心的――如果学生始终激荡在这种爱国情怀里,如何领会词人对乡村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又如何感知词人内心的那份宁静?

案例二:《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屏示:《别董大》高适)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师:读出来了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

师:“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灰蒙蒙的景象。

生:我好象看到了纷纷扬扬的雪花和那几只孤雁。

生:我看到了一副凄凉的景象。

生:我看到了伤心的诗人。

师:是啊,天色昏暗,北风呼呼,如此悲冷的气氛怎不让人触景伤怀呢?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了?

生:作者告诉朋友,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人谁不认识你董大呢。

生:安慰朋友,叫朋友不要伤感。

生:我感觉诗人的心情开朗起来了。

师:不错,诗人笔锋一转,用开朗的胸襟勉励友人,驱散了伤感,读起来鼓舞人心!

(屏示:《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学生自由读,指名学生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什么感情了?

生:我读出了依依惜别之情。

师:又一首送别诗。但是,这首诗又有不一样的地方。读读,想想,哪儿不一样?学生反复朗读、交流)

师:先说说看到的。

生:细雨冲洗了灰尘,空气清新得很。

生:柳枝颜色新新的。

师:蒙蒙细雨中,刚折下的柳枝颜色还很清新。平常的景物,一经诗人笔墨的点染,立即变得风光如画了。比较而言,这首诗的开头描写了一幅明丽的景象。

师:再说说作者所感受到的,好吧?

生:作者说,你就再饮一杯吧,走出阳关就没有我这个老朋友了。

生:诗人为朋友担忧。

生:我觉得诗人多愁善感。

生:这是一场深情的送行。

师:是呀,“西出阳关无故人”,伤别之情悠然心头,含蓄委婉,这淡淡的愁绪就在这杯酒中了。

师:但是,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真正的友谊是无所不在的呀!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两首诗,一起来为友谊祝福吧。

尾声,引入主题相同的两首诗,既浓墨重彩,又独具匠心。同是依依惜别之情,前者并没有顺势写离愁,而是笔锋一转,令友人精神振奋;而后者,明朗清新的氛围中萦绕着淡淡的愁绪。

两相比较,让学生在一样的主题中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气氛,情感也得以升华。

反思:为古诗文教学引入什么

正如教学《黄鹤楼送别》这篇“文包诗”的课文,诗文印证,包括诗的生成、诗的意思以及诗的意境,文中已有处处点染,学生能自主读到。所以,教学应该不止于文本,引入相关的诗作有利于拓宽主题,提升文本的阅读价值。

请看,三首诗呈现了三种意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历来是传诵的名篇,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山河的壮丽美好,岂止孟浩然,我们也能感受到李白此时此刻激动的心情;《别董大》,前两句描绘了一幅荒寒壮阔的环境,后两句则一扫悲冷的气氛,于慰藉之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令人钦佩;《送元二使安西》,雨鳎情深深,明丽的景象中,伤感悄悄地袭上了诗人的心头,带着些淡淡的离愁,更洋溢着拳拳的祝愿。这就是“送别”,这就是送别文化。正如“案例二”这样,一样的送别里,读出了不一样的依恋之情。这正是需要学生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