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老子哲学思想基本内容及其价值导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物质资源极为丰富的今天,对于我们精神层面要求不断提高,以使其与飞速发展的物质世界相适应。作为新人类,我们应该在研究老子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生活中,作为我们的价值导向。
【关键词】《老子》;思想;导向
我们研究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都是基于《老子》这篇著作。《老子》全书五千言,其中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其内容的极大丰富性,令古往今来多少前辈学者为其贡献了毕生精力。在此,我们只谈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道”。
学术界普遍认为,“道”具有宇宙本源的意义,具有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意义。它不仅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而且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我认为,“道”不仅仅是一个“规律”,它也是这世界的一切,从物质到精神,“道”是一种绝对的存在,它不依赖于时间和空间。
人们总用原因指向结果这样的链式思维来思考问题,凡事必有原因。由于正常的因果链是在时间中发生的,所以有一种自然的倾向是,设想有一个按时间往回伸展的因果链,最终可以追溯到宇宙创生时刻的第一个原因。我们可感知的“宇宙”里的一切,依附于大爆炸产生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即这世间的一切都依附于因果关系。而“道”不然,它的存在没有原因,绝对而唯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
有人认为,“无”是宇宙的起源,“有”是“道”的作用。而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无”就是“有”,“有”就是“无”。而它们“同出而异名”,实际上都是“道”。说它“无”,是因为它无法感知与表述;说它“有”,是因为它蕴藏着无限可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
老子认为,“道”创生万物不是一下子完成的,而是一步步展开,一层层丰富的过程。由于“道生万物”的全过程较为复杂,在此我只对其核心进行简述。
“道生万物”,即“道创生万物”。从反向论述,即为万事万物都蕴涵着“道”,万事万物都是“道”的表现形式。
有这样一种说法:人真的拥有自由意志吗?还是说,这只是人自己的幻想。问题足够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选择抽象,简化,然后说more is different.然而,假设未来的某天,有一台足够强大的计算机,可以分析人类思考的过程,然后发现,人只是自己无法理解的,更为复杂的“机器”。
如果用“道”来解释上段文字――人类的存在,其实也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所谓的“自我意识”,看似各不相同,实则都顺应着“道”的规律。这也为我们探索物质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导:世间万物的存在,必然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如果有什么不合乎“道”,那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
“道在屎溺”出自《庄子・外篇・知北游》,“道”存在于粪便中,即使最“低贱”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庄子的本意是指“道”无处不在,实际上与万事万物都是“道”的存在形式,异曲同工。
二、老子哲学在现代社会的思想指导
有了前文浅层的理论思想作为指В下面我们仅从修身角度,分三个层次,将老子的哲学思想提进行简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作为现代人思维及价值观的导向。
(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
这句话可简单理解为:现其本真,受其纯朴,不为外物所牵。摘要中提到,这是一个物质资源极为丰富的时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本能地表现出生物的占有欲,总是只知道竭尽全力地为自己争取生存资源,但是这样做常常达不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是适得其反。而且,人们都生活在虚伪中,戴着各式各样的面具,面对着各式各样的人――这就是人类的区别心。
我们应以老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众生皆为“道”,你我他本就为一体,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待呢?其次,对于身外的物质世界,我们也应少一些欲望,以最本真的心态对面对万物:我与万物皆为“道”,本无差别。类比一个不很恰当的例子:细胞生物中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该生物体全套的遗传物质。即使它们在一个生命体中承担着不同的作用,也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就像是“道”在宇宙万物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所以,你我应该做的,是探求我们生来就“为”的“道”的深度,而绝非被其的众多表象所蒙蔽。这是我们应有的思维。
(二)保持热爱,得失随缘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为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第七章)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天地亘古而存,而其之所以长久存在,是因为他不为自己的生长,所以才能长生。
表面上这句话是在提倡“无私”,但是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不问得失,热爱一切。
热爱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一切事物。我们应怀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去面对生命给予你的一切,这才是“长生”的根本。我们不应过分考虑所谓的“个人得失”,所谓“得失”,不过是大道之于个人的存在形式的变化。而“道”是绝对的,顺应大道,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三)不忘初心,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不忘初心”本出自《华严经》,因与《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故在此借鉴。“不忘初心,为而不争”的意思为;我们要坚持心中最初的那份纯真的信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与世无争。
“无为而无不为”,并非刻意“无为”,而是顺应“道”,不去考虑个人思想。个人思想只是“道”的表现形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只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这是我们应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
[2]陈鼓应 白奚:《老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