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阅读的层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阅读的层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理解阅读层面

这是阅读的基础层面,也是现实阅读中最普遍的层面。作品作为阅读的客体,有其独立性,它表达着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更准确的说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信息。阅读要理解作品的词句、段落,筛选、提取作品的信息,把握其思想内容,观点方法,感情、意象等。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诗的理解阅读要求我们去感知它的情思韵味,意象境界:深秋长夜,客居孤舟,夜泊于枫桥之下,月光在水面荡漾,闪烁的渔火星星点点,岸边的枫树、山寺隐约朦胧,孤寂冷落之中羁旅之感油然而生,于是愁思萦绕,难以入眠;夜半寂静,几声悠长的钟声更增愁绪,不知不觉,栖乌啼叫,月亮西斜,秋霜清冷中已是拂晓,于是一夜愁眠。

理解阅读并不简单。欧阳修的《蝶恋花 “庭院深深”》,古人今人都寻求它的微言大义。张惠言说:“庭院深深,闺中既为邃远也:楼高不见,哲王又不寤也。章台游冶,小人之径。雨横风狂,政令暴急也。乱红飞去,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为韩范作乎?”赋予这首诗政治性,他说宫中深远,楚怀王又不觉醒。屈原被放逐,感叹见不到怀王。又说这首词暗示政治黑暗,小人横行,贤者被放逐等等。这种说法并无确切根据。又如“帘幕”真意是:庭院株株杨柳,烟笼雾罩,像无数重帘幕。这样,使庭院不知深几许了!但有人就说庭院里外有无数重的帘幕,帘幕之外又有杨柳。或说烟雾笼罩着杨柳,深院里帘幕重重数不清。虽说古人庭院之中帘幕较多,但从诗意看,还是黄廖园说得好“杨柳烟多,若帘幕之重重者”。

只有知道了二十世纪初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知道了鲁迅先生的生活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愤怒、冷峻、决绝。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作品艺术美,除了作品背身,还有作品之外的赠予。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短短两句,即为千古绝唱。除了诗句自身魅力外,荆轲故事与之交相辉映,人因诗而显,诗引人而扬,慷慨悲壮的荆轲故事,拓展了诗的内涵与想象空间。同时,千百年来,有关荆轲的文化积淀也增强了诗句的艺术魅力。

二、鉴赏评价层面

这是在理解阅读的基础上对作品的鉴别、赏析、评说。这种鉴赏评价是具体的,对某一作品,不能只说一个“好”“妙”了结,而应指明好在何处。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用得好,王国维说:“着一‘闹’字儿境界全出。”什么境界?经揣摩品味,这境界应是杏花的热烈与灿烂,是枝头涌动的春意与纯的盎然生机。并且动词“闹”字运用拟人化手法,把杏花人格化,富有灵性,富有情趣,唤起了读者无限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直可相见枝头峰绕蝶舞的欢闹场景,饱含了作者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钱钟书从现代角度分析认为:把无声的视觉状态写成了有声音的波动,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新奇而有意趣。

鉴赏评价是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形式有文学评论、点评、文学批评等。这一层面,随处可见的赏析文章可为佐证。杜甫的《新安吏》写唐王朝为取得平定安史之乱的胜利,四处喧呼点兵的情景。诗中有这样两句:“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里用了一个“哭”字,把当时的情景形容曲尽。《杜臆》的作者王嗣奭有一段精辟的见解:“此时瘦男哭,肥男亦哭,肥男之母哭,同行同送者哭,哭者众,宛若声从山水出,而山哭,水亦哭亦!至暮,则哭者已分手去亦,白水亦东流,独青山在,而犹带哭声,盖气青色惨,若有余哀也。止着一哭字,何等笔力何等蕴藉!”王嗣奭的这段评论透彻的分析了诗人练字之妙,十分难得。

三、创造阅读层面

这是阅读的最高级层面,创造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就是一个阅读主体的创造过程,但这里的创造阅读是超越了作品的更高级的引申、联想、体悟,形诸笔端,是阅读后的写作。具体有感想、评论、化用、改写、扩写等。

从作品中读出新意,有一经典的例子:“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不同作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三句词,王国维把它们喻为人生的三个境界,即树立目标时志存高远,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无悔拼搏,收获便会不期而至。这样的解读欧柳等词家绝难想象,但我们又怎能不欣赏这种奇妙的创造阅读呢?

从大处而言,创造阅读是一个普遍的文学现象。翻看文学史,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便是创造阅读,它们或巧妙借用,化用,或有一点而敷衍成篇,或作为依据,进行创作。如《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之于《西厢记》,《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之于《三国演义》。许多诗人也化用诗句,使诗歌意蕴丰富,最突出的应是北宋江西诗派的黄庭坚,他提出“点铁成金”“脱胎换骨”为作诗方法,把阅读之于创造的作用推向极致,他也因此而成为宋代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当然,他所追求的“无一字无来处”也使他的作品生硬晦涩,许多诗作缺少现实意义。它的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阅读之于创造不可或缺,但也不能因此忽视生活这个创作的第一源泉;并且只有把阅读融入自己的深刻的生活体验中,才能真正实现有价值有个性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