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灵韵崇拜的消失 机械复制的到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韵崇拜的消失 机械复制的到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机械复制时代下,古典艺术走向衰微,现代艺术悄然崛起,艺术作品中"灵韵"及对其凝神关照的崇拜消失机械复制下出现了新型的艺术 ,尤其是摄影、电影的出现。作为法兰克福派的本雅明与其派的其他哲学家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总体来说,本雅明是肯定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进步意义,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机械复制时代 进步意义 灵韵 电影 大众

本雅明说“如果说叙事性艺术成了很少存在的东西,那么,导致这一现象的决定性原因便是信息的传播”,在他看来,随着古典艺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终结,取而代之的便是与信息这种传播方式相对应的机械复制艺术。古典艺术走向衰微,现代艺术悄然崛起,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的“灵韵”的丧失。

本雅明提出的“灵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定距离之外但感觉上如此贴近之物的独一无二的现象”,是一种环绕着艺术作品的光晕、氛围,包蕴在艺术作品中的韵味、灵气,它表现着古典艺术作品中的独一无二,也就是所谓的“原真性”,任何一个古典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特定的创作心态中产生的,所以,即使是最完美的机械复制品也不会有艺术品独一无二的原真性,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说过“原真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价值根植于神学,艺术作品在礼仪中获得了其原始的、最初的使用价值”,而“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在实际上第一次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出来”,由此,人们在面对艺术品时的凝视膜拜转化为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在对“灵韵”的解释中,距离性也很是明显,传统艺术的距离感是不可接近的,从而,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就被拉开了,这个距离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距离,而是心理意义上的距离,对人来讲,一件艺术品可能就在我们眼前,近在咫尺,但它的利益功能和崇拜价值使得大众对它敬而远之,因为传统艺术并不关心大众的世俗生活,所以普通大众是无法接近甚至无法欣赏艺术的,艺术是属于贵族精英的,是属于统治阶级的,而本雅明的贡献便在于他对传统的精英文化的反思,他认为精英文化追求的精神境界过于苍白、空洞,使得艺术走入低谷,甚至可能走向绝境。

本雅明认为,虽然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是艺术作品中的“灵韵”丧失,失去了其原真性、独一无二性,但却有着不可阻挡的进步意义。一方面,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大批量的生产并且得到广泛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民主性、世俗化,打破传统的垄断现象,这样就使得大众近距离的,更为直接的观赏艺术作品,将艺术、文化等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的欣赏和文化的消遣,而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便是摄影技术及影视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复制技术丰富了我们的感知,尤其是电影技术的产生,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认知,由原本的静观凝思转变为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产生的震惊效果来对现实进行否定、批判,使人们看到从未有过的真实。

在提到本雅明的大众文化、机械复制艺术,就不得不提到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观点。在本雅明看来,他更加侧重高新技术发展的积极意义,他肯定着以影视技术为代表的新型艺术形式的出现,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也拉近了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使大众更加深刻的了解社会、了解现实。而法兰克福学派尽管也承认技术进步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满足,但总的来说,他们对科技的发展持批判的态度,准确地说是对资本主义盛行下文化产业的批判。 霍克海默、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对技术理性的批判最为猛烈,他们认为在被技术理性统治的世界中,导致人全方位的异化,人与自然相异化、人与自我相异化、人与人之间相异化,他们认为,对西方现代社会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启蒙过程,其实并不像人们通常描述的那样,是一个将人类从迷信、愚昧中解放出来,并一劳永逸地使人获得了主体自由的辉煌历程,在他们看来,启蒙实质上交织着启智和蒙蔽、主体化和异化这两个相互冲突、彼此矛盾的过程。一方面“启蒙想消灭神话,用知识来代替想象”,“使世界清醒”,这个过程推动了人的主体意识的生成。另一方面,工具理性带来的“技术的完善、商业和交往的扩大、人口的增长,都迫使社会走向一种更加严厉的管理形式中去”,对工具理性的盲目追求,导致了人本意识的淡化和极权统治的发生,于是又有了促使现代社会走向异化的另一个过程。异化过程的发生并非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对启蒙理性的误用,而是源于启蒙精神的理性观念本身就潜藏着思想和实践上的“自我毁灭的倾向”,这种“自我毁灭”表现为,以摧毁神话为目的的启蒙精神,由于把工具性奉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使之成为思想的主宰和统治的原则,从而制造了一个盲从工具理性的现代神话;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认为,技术理性已经成为发达工业社会的一种新的控制形式。与手工复制不同,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不是对传统艺术的简单描摹,技术的变革导致传统艺术的地位和存在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机械复制达到了这样一个水准,它不仅能复制一切的传世的艺术品,从而以其影响经受了最深刻的变化,而且它还在艺术处理方式中为自己获得了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在复制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开拓出艺术的新领域。

机械复制导致了艺术和大众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被现代艺术的“展示价值”所取代特别是在摄影技术、电影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传统的研究艺术的方法随之发生很深的变化,艺术的创作范围、欣赏范围甚至是欣赏对象都发生着改变,日常生活越来越审美化,而本雅明就是认清了时代现实,看清社会发展、文化大众化的必然趋势,客观地面对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艺术,对其进行深刻地分析判断,其思想对后来研究大众文化、文化产业甚至是后现代艺术作品的欣赏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2]王一川.语言乌托邦[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0:158.

[4]霍克海默,著.洪佩郁,等译.批判理论[M].重庆出版社,1989.

[5]马尔库,著. 张伟,译. 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卷)[M].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