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灵”之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宗白华先生是一位美学大师,他对中国美学的建立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朱光潜更是并列为中国美学双峰。尤以生命美学最具特色,本文将以宗白华生命美学为基础,从空灵的角度来体会宗白华艺术家式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美学;空灵;生命;宗白华
“无中生有”――美蕴于“空”
在“空灵之韵”之中的“空”,可以有两层的理解。
第一层,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有“空”则有间,有间则有隔。空间上的间隔,会使人产生美感。例如,南方园林中的山水,走廊,墙上的小窗等等都是间隔的具体体现,园林里漫步,假山怪石,楼台水榭,蜿蜒的小径,使人更易陶醉于这幽远的意境之中。美感就是在这蜿蜒与阻隔之中悄然而生。再比如,诗词中常常会出现许多标志性的带有间隔意味的景物的词:“窗”“走廊”“帘”“纱”等等。这只是近景的“隔”,还有远景的“隔”,诗词中还常常会出现“山”“水”“江”“河”的描写,这都是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此在人们的内心中刻画出一幅隔断、朦胧与模糊的画面,从而唤起人们心中的美感。例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道孤袅的细烟将黄天大漠从中分开,涛涛不息的河水的远方,一轮红日渐坠。诗中的“孤烟”、“长河”、“落日”把大漠与黄天分割开来,一种豪放壮观的气势扑面而来,而美感也就在这时产生了。以上仅是以诗词来举例,其他艺术形式,也蕴含着以间隔来唤起美感的。中国的山水画就是最好的例子。若是再延伸的话,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也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层,从时间的角度来看,往事成空,这是一种时间上的隔断,每每人们回忆大学高中生活时,都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这也是一种美感,这是一种“空”。是时间上的隔断,诗句中也有更为具体的例子,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诗中作者描写的就是一种时间上的孤独与隔断,临古地感慨丛生,这种对时间慨叹,感人至深,从诗中有那么一种微妙的美感。
综上所述,“空”具有隔断的属性,通过或空间或时间的隔断,使心灵真正的空虚宁静,隔离烦扰,以旁观者的心态观照世界万物,万物的本真之美,也就能够显露无疑。
“空穴来风”――“空”则灵气往来。
前文主要论述了“空”,其实只有心灵的“空”才能有心底的灵气往来。《老子》第四十八章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张虚静和坐忘,追求心灵的虚静,也就是说追求知识是要每日增加,追求真理则是要减少心中的欲望。所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要内心观照到生命的本真之美,就要日损其欲,达到心灵的虚静。那么心灵的“空虚”是什么都没有么?不,当然不是。孟子谈到美,说过,“充实之谓美”。乍一看,老子和孟子的观点是不是很矛盾呢,其实不然,两者确实恰恰又相通之处。心灵的“空虚”是为了观照万物的本真生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说,心灵的“空虚”是为了装载宇宙万象,即孟子所说的“充实之谓美”。心灵的“空虚”就会有灵气的往来,灵气的往来就产生了生气,就使内心观照的万物活了,也就混同于心中的万物,不分你我,或为蝴蝶,或为一朵小花,或为一个庄周。
所以把心灵修炼成“空穴”就会引来灵气之“风”。心有灵,则万物生,“万物与我为一”。
生命的律动――“空灵之韵”
在宗白华的生命美学中,可以把“空”比作追求生命本真之美的途径,那么“灵”就是滋润生命之水。它赋予生命活力与生气。然而,生命本真之美确实“空”与“灵”的结合――“空灵之韵”。
“空灵之韵”之美,妙不可言。它不仅承载着生命的本真,更是强调着一种生命的律动。
在《中国美学十五讲》中,朱良志教授曾说过,宇宙是永不停息,育化万物的根本原因,生生不息是其精神,而流动是生命之间前后相连、无稍停息的展开过程,是生命的绵延。①
在宗白华生命美学本体论中认为,“宇宙就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②天地是平静与优雅的,可是生活在这片天地的人们的内心世界却满是“意欲的波涛与情感的风浪在汹涌”。所以,人的自我圆满和人格的实现,需要以宇宙为模板来学习,从而达到实现生活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③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空灵之韵”,“韵”是一种节奏和律动,“空灵之韵”则是内心观照出万物真实之美的显化,更是浑然宇宙脉搏的真实。
可是在人生真实和谐与宇宙真实和谐之间还有一道桥梁,那就是艺术。艺术领域连接着二者,人生同宇宙本是一体,但由于人的“意欲和情感”是人们开始有了分别和隔膜。
这就像庄子里面混沌之死的寓言。倏与忽好心为混沌开凿七窍,想让它体验感官的认识世界的面貌,不成想,在七窍开通之时,混沌就死了。混沌之所以是混沌,就是因为它不会区分与辨别,它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也是完整的自己,七窍的凿通,恰恰改变了混沌,那么混沌就不是混沌了,也就必死无疑了。
所以,成就完整的自己,追求“万物与我为一”,借助艺术是最好的途径。例如,中国画的留白,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音乐),使草书大家张旭悟道的公孙大娘的舞蹈,“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陶渊明的诗,吴道子的细腻工笔等等。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空灵之韵”的境界就藏在这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之中,推开任意一扇门,门后都是一种终极的人生体验。
“空灵之韵”在宇宙间,在内心中,是生命的绵延,是美的宇宙,是美的人生,是和谐与秩序,是活力与真实,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粒细沙,是一朵小花,是一处佛国……”“空灵之韵”是一种状态和境界,或是超越的,或是体验的,它或是不可言说。它也许是道家的“水”,善柔处下;它也许是儒家的“易”生生不已;它也许是佛家的“般若”超脱“俗谛”。
至此,可以理出一条宗白华研究生命美学的线索:以“空”的隔断性、间隔性、虚无性、来解释美感,以“空灵”来承载生命真实的美感体验,之后再以“空灵之韵”来概括美的体验的境界。从而大致把美感、审美和审美体验几颗珍珠穿成一串项链。
同时,这里也把“空”理解为空间的距离、时间的间隔、心灵的体验,而“空灵之韵”的内涵也就更丰富了,它可以说是揉和了空间、时间、心灵体验、秩序与和谐、创造与不息。这也是对宗白华先生生命美学思想的理解。④(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政法学院)
注解:
①朱良志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70页。
②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第235页。
③同上。
④本文仅是对宗先生美学思想的粗浅理解,若有谬误,尚祈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著:《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2版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3]朱良志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