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我血糖监测的科学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我血糖监测的科学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般来讲,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功能会随着病程的延长和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减,饮食、运动、睡眠、情绪、疾病、治疗等许多因素也时刻影响着血糖的高低。总体来讲,血糖是朝着不稳定的趋势发展的。在实际诊疗过程中,各种监测手段科学地联合运用,相互间取长补短,方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血糖的控制情况,同时也能合理地控制费用支出。

糖尿病患者在家中开展毛细血管血糖监测被称为“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目前最具实用价值的一种血糖监测方式,受到国内外糖尿病专业学会的支持和推荐。迄今为止,没有确切的临床研究可以确定自我血糖监测的理想频次,而应由患者和专业医师根据病情和其他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方案。

测量次数灵活调整

对于血糖控制不理想或病情危重者 每日测量血糖的次数应达4~7次,或根据治疗需要灵活加以调整。

使用基础胰岛素者 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次空腹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和睡前)的血糖。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上述5个时间点血糖。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 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次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5个时间点(空腹、早餐后、午餐后、晚餐后和睡前)血糖;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1天加测上述5个时间点血糖。

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者 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建议涵盖空腹、三餐前后、睡前。如出现不明原因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应监测夜间血糖。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血糖2~4次。

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决定SMBG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天,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 可根据需要进行血糖监测,用来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特殊情况 如频发低血糖、妊娠、降糖治疗方案调整等,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特殊时段的血糖测量。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必须由专业医务人员对其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并定期对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血糖仪进行检查校准。

监测方式需要科学选择

目前来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方式有以下几种类型:静脉血糖、毛细血管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动态血糖,其中静脉血糖和毛细血管血糖按照采血时间的不同又分为:空腹血糖、餐前血糖、餐后血糖、临睡前血糖、夜间血糖和随机血糖。每一类型的血糖监测,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意义,患者在进行选择时,可根据监测的目的、操作的可行性等进行选择。

糖化血红蛋白

——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专业学会推荐的应定期监测的指标。如果把快速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比作在校学生的日常小测验,那么糖化血红蛋白无疑就是对于学期成绩的总评。我国糖尿病学会推荐,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血糖未达标的患者应每3个月到医院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而血糖已基本达标的患者则可3~6个月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通过标准方法测定的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范围是4%~6%,一般糖尿病患者应控制7.0%以下。而年老体弱、频发低血糖、存在心血管意外风险的患者可酌情提高控制标准,妊娠期间则应尽可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

当患者血糖波动较大,或者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情况时,可入院进行动态血糖监测。但糖尿病专业学会并未就动态血糖监测的时机和频度作出推荐或硬性规定,应由医患双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血糖监测对于糖尿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监测血糖本身并不能使糖尿病得到更好的控制。患者应及时将血糖监测的结果报告给专业医务人员,由医务人员酌情采取适当的诊疗措施,以求达到更好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作者每周三上午有特需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