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辨析悟道防错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辨析悟道防错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一个中心:方程模型与图形结构要匹配

1.1杜绝显性不当的方程模型

例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1,2),B(2,1),而点C(m,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若使ABC的面积等于2,则m=.

错解如图1,过点A作x轴的平行线AE,过点B作y轴的平行线ED,交AE于点E,交x轴于点D,则四边形ACDE为直角梯形,且SABC=S梯形DCAE-SBAE-SBDC,由此得12×2×(1+m-2)-12×1×m-2-12×1×1=2,解得m1=-1,m2=5.

1.2谨防隐性不当的方程模型

例2如图4,在RtABC中,∠C=90°,AC=6cm,BC=8cm,点P以3cm/s的速度从点A沿AC向点C运动,同时点Q以4cm/s的速度从点B沿BC向点C运动.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PQ垂直平分斜边上的中线CD?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图4错解如图4,分别连接DP、DQ,若存在时间t,使PQ垂直平分中线CD,则RtPCQ≌RtPDQ,故SPCQ=SPDQ;再过点D分别作DEAC,DFBC,则易知DE、DF均为RtABC的中位线,且DE=4,DF=3;从而由SADP+SBDQ+S四边形PCQD=SABC得,

12×3t×4+12×4t×3+(8-4t)(6-3t)

=12×8×6,①

解得t1=1,t2=2(使点P、Q重合,舍去).

辨析上述解法似乎很严谨,其实不然.因为由SADP+SBDQ+S四边形PCQD=SABC得到方程①,其根据是SPCQ=SPDQ,但SPCQ=SPDQr,并不一定有PQ垂直平分CD,所以方程①的解有可能使PQ垂直平分CD,也可能使PQ不垂直平分CD.因此,该方程模型与PQ垂直平分CD的图形结构是否匹配,难以确定.故这种情况下,对方程的解必须进行检验,否则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事实上,经检验知,上述的t=1使四边形PCQD变成了矩形,其邻边的长分别为3、4(见图4),此时PQ(即EF)只平分CD,而与CD不垂直,故例2无解.

上述两个案例表明:在列方程解几何题时,不管图形如何变化,其方程模型都必须与图形的结构特征完全匹配.因此,方程模型与图形结构是否匹配的问题,应是列方程解几何题时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主要问题.当方程模型存在不当之处时,就要设法进行调整,使它与图形的结构完全匹配;当方程模型与图形的结构是否匹配难以确定时,就应对方程的解进行检验.

2两个基本点:防增解、防漏解

在有些情况下,由于某种原因,也可能出现所列方程与图形结构不完全匹配的情况.因此,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2.1防增解

例3如图5,已知点A(23,0),B(0,2),P是AOB外接圆上的一点,且图5∠AOP=45°,则点P的坐标是.

错解1如图6,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易知AB=4.再连接PA、PB,又易知P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于是PA=PB=AB×sin45°=22.

设P(m,m),且作PCx轴,垂足为C,则PC=m,AC=23-m.在RtAPC中,由勾股定理知m2+(23-m)2=(22)2①,解得m1=3+1,m2=3-1.

一方面,若设E(m,-m),并过点E作EFx轴,垂足为F,则EF=m,AF=23-m.在RtAEF中,由EF2+AF2=EA2仍得①式,从而仍有m1=3+1,m2=3-1.再根据点E(m,-m)与点P(m,m)坐标间的关系,不难看出,此思路及解法1所得结果分别是图8中P、E两点的横坐标.

另一方面,若设E(-m,m),且过点E作EGy轴,垂足为G,则GE=-m,GB=2-m.在RtBGE中,由GE2+GB2=EB2仍得②式,从而仍有m1=1+3,m2=1-3.可见,此思路及解法2所得结果分别是图8中P、E两点的纵坐标.

以上分析表明,方程①、方程②均与图8的结构特征相匹配,它们的解分别是图8中P、E两个点的横(或纵)坐标.但图5中并无图8中的点E,故这两个方程模型所蕴涵的图形信息都比图5多一种情况,它们都把解的外延扩大了,这就是产生增解的原因.既然增解是由所列的方程引发的,那就应调整思路而改用其它的方程模型.显然,例3若采用下列解法3求解,就不会产生增解.

解法3如图6,与思路1同法求出AB=4,PA=PB=22,并设P(m,m).

因为SPAO+SPOB=SBAO+SBAP,所以12×23×m+12×2×m=12×2×23+12×(22)2,解得m=1+3,从而P(1+3,1+3).

2.2防漏解

例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是直线y=kx+3上的一个动点,点B的坐标为(10,0).若在直线y=kx+3上只存在一点A,使∠OAB=90°,则k=.

图9错解如图9,设A(x,kx+3),并连接OA、BA,再作ADx轴,垂足为D.

由于∠OAB=90°,易知RtAOD∽RtBAD,故ADBD=ODAD,又得AD2=BD×OD,从而有(kx+3)2=x(10-x),即(k2+1)x2+(6k-10)x+9=0①,因只有一个点A,使∠OAB=90°,故方程①的判别式等于零,即(6k-10)2-36(k2+1)=0,解得k=815.

辨析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解法中,ADBD=ODAD与AD2=BD×OD并非等价关系,前者不允许AD=0,后者允许AD=0,而方程①是根据后者得到的.因此,在考察方程①的解与点A的位置关系时,不可忽视AD=0这一因素.

事实上,当方程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时,如果k的值使方程①有一个解所对应的AD≠0,而另一个解所对应的AD=0,那么在这两个解所对应的两个点A中,只能有一个使∠OAB=90°,也符合题目的要求.这是因为:一方面,对于满足AD≠0的那个点A,方程①所依赖的等量关系AD2=BD×OD可化为ADBD=ODAD,而此时ADOB(见图9),故易知RtAOD∽RtBAD,亩这个点A使∠OAB=∠OAD+∠DAB=∠OAD+∠DOA=90°;另一方面,对于满足AD=0的那个点A,由AD2=BD×OD知,BD、OD中必有其一为0,从而这个点A必与点O或点B重合,这时∠OAB均不存在,从而只有前一个点A使∠OAB=90°,故符合题目要求.

必须指出,如果像上述错解那样,只考虑方程①有两个相等实数解的情况,是无法涉及到AD=0这个情况的.理由是:当方程①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时,这两个解所对应的两个AD必重合,此时若使AD=0,则意味着点A在x轴上,而点O、B也都在x轴上,从而使∠OAB≠90°,这与题设条件“在直线y=kx+3上只存在一点A,使∠OAB=90°”矛盾.因此,由于无法考虑AD=0的因素,此时导致漏解的现象就在所难免了.

那么,成为漏解的k值又是多少呢?由前面的分析知道:对于这个漏掉的k值来说,它必使方程①有一个解所对应的AD≠0,而另一个解所对应的AD=0.(见图10.注:图10中有两个点A,一个使AD≠0,另一个使AD=0).图10在这一情况下,由A(x,kx+3)知,与AD=0相对应的那个解必使kx+3=0,再将该式代入方程(kx+3)2=x(10-x)中,得x=0或x=10.而把x=0代入kx+3=0,得k×0+3=0,显然无解;把x=10代入kx+3=0,得10k+3=0,故k=-310.

综上所述,最终的结果应该是k=815或k=-310.

对例4的探究过程表明:一方面,题设条件“若在直线y=kx+3上只存在一点A,使∠OAB=90°”蕴涵着图9与图10两种结构特征;另一方面,方程①的数量关系既与图9的结构特征相对应(方程①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时),又与图10的结构特征相对应(方程①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时).可见,题设条件所属的情况与方程①的数量关系是完全匹配的.但例4的上述错解只考虑了图9的结构特征,而忽略图10的情况,故必然要产生漏解.因此,只有善于联想,缜密思索,并深入挖掘方程模型所蕴含的丰富信息,才能有效地防范漏解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