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疯狂追星族之我见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疯狂追星族之我见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疯狂追星族之我见

疯狂追星族杨丽娟因追逐刘德华未果害老父跳海身亡一事余音绕梁,其凄凉遭遇也引起各方的反思。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感叹于“追星族”们种种近似于疯狂的举止,并渐渐的对于追星族种种让人不可思议的语言和表情,表现出一种司空见惯的平静的时候,一个名叫杨丽娟的女人终于同她的父亲及全家一起,又为我们这个世界制造了一次“集体震惊”的机会。此悲剧几乎在发生的第一时间,就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其实,从列侬的歌迷把“喜欢列侬”的子弹射进列侬心脏的那一个瞬间开始,这个世界就已经告诉我们,在这个不断炮制、包装、炒作明星的社会上,只要一心追逐眼球经济的娱乐传媒还在;只要我们的娱乐媒体,还依然为了销量、为了金钱,忽视和抛弃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只要粉丝疯狂追星的行为,依然还是明星魅力指数比拚的依据,杨丽娟和她父亲就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追星的牺牲品。连人类本身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偶像”化的世界。“偶像崇拜”早已成了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实际上,所有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过程都是一样的,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可是,当偶像崇拜从榜样和楷模,进入到盲目状态之后,崇拜者的人性中就会滋生出“放纵自己”、“我行我素”、“非如此不可”的欲望来,最终甚至陷入追逐偶像、逃避现实、失去自我的迷幻状态。

如是,每当我在那些追星的场合,审视着追星族们那一张张因狂热而极度扭曲的脸的时候,我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在呐喊,愿他们早日恢复理性,回归”真我“。

武汉读者:张倩

跟风还要跟多久

“超级女声”的靓影拂过了每个中国人的眼,甚至触动了世界人的神经。当万里挑一的幸运者一夜成名,当李宇春的面孔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的时候,带给人惊喜,也给人以错觉。这是平等展示自我的机遇,也许是可以重新书写命运的机缘,多少国人近乎疯狂地投下赌注。在普通百姓的认知里,只要平等竞争,那么愿赌服输。社会有了平等意识,参赛者和其追捧者就都找到了自身价值和乐子,电视台收视率一路狂飙,不断刷新创高,大发横财,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然后在这看似众乐乐的大好局面下,笔者却有一丝深深的担忧。娱乐性的选秀活动大行其道,在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中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种类型及规模的选秀活动充斥于报纸和荧屏,争先恐后地展露门面: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红楼梦中人、龙的传人……一时间搅得民众在追风成名的遐想中晕头转向。然而,在参赛者为进入候选范围而废寝忘食辗转各地无怨无悔的时候,是否有人会意识到,在自认追赶潮流与个性,并为之疯狂的同时,是否自己和他人已被不知不觉地同化掉了?多元文化并入同一轨迹,所有人共享一套思维体系,自己的民族文化将变得狭小拥挤。

同化跟风的行为麻痹人的神经,令人拒绝思考。在如此环境下,思想文化领域也悲哀地掀起跟风热潮。继刘心武评红楼、易中天品三国之后,就是“解读西游”、“清宫秘史”、“唐朝风云”、“论语心得”、“庄子心得”……林林总总。研读古人佳作固然有其价值所在,但若只为名利的驱使而强行一味地追逐时尚的末班车,不但弄出的东西生拉硬扯,玷污精品,更全无创新性可言。

跟风之势早该刹也。

青岛读者:王磊

娱乐新闻的疲感

每天我会很习惯性上几个网站看看有什么八卦正在发生。当然,并不是我关心他们的私生活,我只是想找点不那么沉闷的东西,调剂下生活。 但是,娱乐新闻显然不断地让人失望,近期就有对“林妹妹出家事件”的爆炒,我想对一个一心求安宁的人来说,过多的炒作,显然是不道德的。

不知道是我对娱乐的疲感,还是娱乐本身出了问题。有时将多个娱乐网页浏览完,大多不外乎吸毒、骂人、夜店泡妞,或者夜店暴饮暴食。不久前,《瞒着华谊开公司,范冰冰2002年已经成立俩公司》的消息显然更没劲,足以显现出年后娱乐新闻趣味感的下滑。略为知晓娱乐圈的人应该都知道,艺人开公司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并且范冰冰已经做到了“跟华谊有合约在身,绝不会借自己的名气为美涛拉客户”,那么,范冰冰开公司就属于一个常规性事件。但是问题却发生在后面,文章又提到范冰冰计划圆孩时的梦,近日将开拍《武则天》。两个消息联系在一起,显然,另外一层意思出现了,就是一个争强好胜的范冰冰形象得以产生。

如果假想事实正如作者所言,范冰冰开公司了,也准备将公司做大,并且表示,她的理想是做武则天。我想,这个女人一定很傻。“想做武则天”,对于一个现代社会的娱乐明星而言,这一定不是一个讨人欢喜的体面说辞。 非常“主观”地将某些消息进行联系,期望在一条新闻稿中表现出某个主题,折射出这个人的素质和追求,这样的新闻是没有多少意思的,甚至可以说是无中生有。希望这类的新闻以后能够少一点,再少一点。

深圳读者:李明

追“笑”总动员――看《追爱总动员》

首先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又多了一部像样的都市爱情电影,以前屈指可数的几部成功之作比如《爱情呼叫转移》《独自等待》等,拍出了北京作为现代大都市的气派,同时流露出独特的青春气息。

《追爱总动员》的故事很简单,主要是:年轻的广告创意员姜信哲在城铁上偶然遇到女孩静怡,俩人一见钟情,分手后久久不能忘怀。其一群不着四六的室友为了促成这段奇妙的姻缘各想奇招,于是,一群疯狂的女孩携同男女主角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追爱行动。这个故事并不新鲜,甚至很俗套,但绝对暴笑的台词和趣味性很浓的故事结构成为本片的最大亮点和看点。

我们知道,目前中国大导演拍电影,那一定是讲究明星阵容的。但《追爱总动员》不是,第一男主角侯凯和第一女主角时玮都是新人。而且,新人侯凯并不是那种很偶像的演员,前十几分钟,我甚至很排斥他,慢慢的,倒是觉得他可爱极了。导演高亚麟汲取了《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儿女》的创作路线和表现风格,把情景喜剧和“恶搞”进行了有益的互融,让观众在诸多熟悉的场景中既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电影内涵。2006年的热点娱乐新闻几乎都在《追爱总动员》中得到体现,整部影片恶搞影片无数,包括《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铁》《大话西游》《功夫》《孔雀》《疯狂的石头》等等,甚至包括某些广告词、韩乔生、黄健翔,但多数时候,其它影片的元素只是用那么一点点,并未喧宾夺主,使人有一种亲切感,并不像《大电影》那样把整个桥段硬生生搬过来。

有人说这个电影和《大电影》《爱情呼叫转移》都属于同类型,风格相近,说这种题材多了没意思。其实在我看来,高亚麟的这种路线值得坚持。因为当“中国大片”生病,第五代电影导演到了该“住院”时,是情景喜剧式的小成本电影破壳而出的绝好时机。这种类型的小成本电影由点到面、全面开花还需要很多作品来支撑,需要发扬光大。如果“追爱”的票房能像“疯狂的石头”那样疯狂一把,没什么不好。

北京读者:姚瑶

选秀热的冷思考

一段时间以来,《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快乐男声》《绝对唱响》等一批大型电视选秀娱乐节目纷纷启动。

虽然早已被选秀节目狂轰滥炸的观众们对其已不再如以前一般热衷,但层出不穷的选秀明星,加上花样繁多、不遗余力的宣传炒作手段,却将弥漫在当下青少年之中的偶像狂热推向另一个高峰。

选秀明星们刚刚完成了从“邻家男孩”“邻家女孩”向偶像的转变,还来不及灌制唱片,拍摄电影,来不及看清自己在娱乐圈的发展方向,就匆忙推出写真图书,吆喝人气。而随着《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等知名大型电视选秀节目的再度启动,民间偶像的写真集热还在升温。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大量苍白、肤浅的所谓“pose照”和少量内容平淡的日记之外,选秀明星的写真集里难觅励志内容。

事实上,与传统娱乐圈喧嚣虚假的“造星”机制不同,电视选秀明星出身平民,与其说靠外貌取胜,不如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在层层选拔中表现出了单纯、善良、友爱、自信等美好品质而征服了观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旦跻身偶像行列,这些明星们的这些品质便如昙花一现,被错误地炒作成为“花样美男”或者“花样美女”,失去了原本承载的意义。这些明星,本来是有别于传统娱乐明星的一种娱乐圈新鲜力量,他们散发着质朴、青春和梦想的气息。然而,眼下电视公司、出版社等媒体为了争夺娱乐市场,却错误地将他们包装成“肤浅偶像”,令人心痛。当然,传媒要制作高收视率的电视选秀节目并无不可,但同时也要通过节目设置、宣传和明星包装等各个环节,对“偶像文化”这股在当下社会显得巨大而无形的力量善加利用,制造“优质”偶像,而不是更多的肤浅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