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民工返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民工返潮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已有一大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下降并不断蔓延,农民工回乡返潮现象日益突出。农民工返潮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合组织行为学前沿,着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具体运用,阐述了农民工返潮现状和原因,还对如何完善相关农民工返潮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农民工;返潮;后现代主义;组织行为学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2008年12月23日表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逐步扩大,明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人保部的调研也发现,目前返乡农民工的大体数量是10%,超过1000万。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导致一大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涌现出的“民工返乡潮”,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

从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前沿走势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标识性,这在各个相关学科中都有显著表现(如表1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兴起,逐渐步入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前沿。人们重新认识到,任何“真理”,包括关于人类行为的知识,都是人们在各种个体或社会情境以及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相对地、随机地创造出来。人类行为是一种长期演化、多因耦合的社会历史现象,很难通过单一、抽象的“科学”原理来解释。农民工返潮是多种力量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管理行为方面合力的推动,单纯依靠一种或少数力量是很难进行农民工返潮的动力和效应分析,必须借鉴后现代主义思潮理论,将多重因素结合起来构建和完善农民工返潮的保护制度。

二、农民工返潮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及动力分析

(一)农民工返潮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

1.组织经济行为。金融危机和乡镇创业是影响农民工返潮的一个最大的也是最积极的原因。农民民工潮返潮带动农业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开发潮,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创业潮,并成为新兴小城镇的重要建设力量的建城潮。有些学者认为,农民工返潮的原因之一是回乡创业,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的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国家投资政策的倾斜,加上中西部地区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吸引外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机会。

2.组织政治行为。农民工返潮的组织政治行为主要包括城市和农村两方面政策制度的影响作用:

第一,城市对农民工采取的是双重政策,即“经济吸纳”和“社会拒入”。一方面城市以其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及便利的生活设施对农民工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农民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的经济发展需要他们;另一方面城市通过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限制农民工进城,农民工成为城市弱势群体,受到经济、制度及社会关系等各方面的排斥。

第二,国家推出的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三农”政策,使得务农的比较效应上升,吸引农民工返潮。2004~2008年,中央连续5个“1号文件”,表现出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政策使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民在农村的收入有所提高。

3.组织社会行为。影响农民工返潮的组织社会行为主要指年龄、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知识技能等自身因素。在个人特征中,年龄的影响非常突出,大部分返潮劳动力把年龄大作为返潮的一个原因。有些农民工年老力衰,无法再过打工生活。一个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与乡村的联系就越弱。家庭因素是影响农村外出劳动力返潮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结婚生育、子女上学等。农民工本身的素质相对有限,城乡之间名义上都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差别很大,农村中的一些人因为经济等原因,根本无法完成初中课程,还有许多文化素质的培靠学校是无法完成。城市的迅速发展与农民工自身的局限也是民工返潮的一个原因。

(二)农民工返潮的动力分析

1.二元户籍制度是农民工返潮的根结所在。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不仅是造就农民工特殊身份的根源,更是阻碍农民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的主流、继续社会化的根源,也成为近年来各省市改革的重点。户籍制度带来的市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劳动关系的不平等、职业地位差别显著。户籍制度阻隔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渠道,制度所带来的关卡人为地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割裂开来,后者进城后工作的起点、工酬和工时等却因为户口这一张纸而比同等条件的城市居民要低一个档次。户籍制度给农民工带来的中伤和自卑感是不言而喻,农民工若在日常生活中习惯了自己这种低下卑微的身份将阻碍他主动与城市居民交往。

2.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工返潮埋下隐患。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导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权益缺失,加大了其进入城市的成本。我国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当农民工在城市生病或遇到突发事故时,往往只能依靠自己或者亲戚朋友的力量度过难关。农民工子女因户口无法和本地小孩一样就近入学,即使入学也面临着一笔很大的择校费、就读费。不平等已经从老一代农民工身上蔓延至农民工子女身上。原本很早就脱离了农村社会农民工子女是最有希望融入进城市生活的一代,户口制度所带来的教育不公平却使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

3.人力资本缺乏是农民工返潮的推动力量。农民工在个人能力、心理、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也会影响他们的融入程度。人力资本短缺。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好坏、收入高低,间接影响他们在城市的适应情况。此外,劳动技术培训、城市生活的积淀本身也具有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意义。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社会结构资源。农民工的社会资本网络有限,多集中于血缘、地缘等初级群体,这种同质群体之间的互动不利于他们与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圈的扩大,也不利于他们发展以业缘、趣缘关系为主的次级关系。

由于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不少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工,在心理上他们还是很眷恋老家。很多农民工怀着一种“过客”心理,认为自己来到城市只是为了赚钱,将来自己是要回到农村老家,对城市的归属感很低。有些农民工的小农意识和从农村带来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成为他们融入城市的障碍。

三、农民工返潮的效应分析及制度构建

(一)农民工返潮的效应分析

农民工返潮是一柄“双刃剑”,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正面效应是农民工的返潮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返潮农民工的创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代较高素质的农民工返乡后,带回了多年打工积累的资金、市场信息和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并通过和发达地区建立起某种联系带回了项目,本身又是经历了市场经济考验的人才,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增长点。

农民工返潮的负面效应是不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目标的实现。农民工返潮对劳动力输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负面作用:人地矛盾、人口与资源矛盾更加突出,“资源”又变成了当地的“包袱”;回乡者大多很少再务农,如果又没有其他的活路,隐性失业问题就会更加突出;一些人长此以往无事可做,对社会治安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加大了管理难度,影响社会稳定。

(二)农民工返潮的保障制度构建

1.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农民工返潮,为当地吸纳了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扩大了视野,也会带回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及社会资源。各级政府可借此机会,开展多种渠道的就业培训和教育,拓展就业渠道、开展农民工专场招聘会等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带来的社会压力。完善乡镇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返乡农民工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引导和帮扶,回乡创业,带动更多农民工就业,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链条。

2.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在明确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的同时,可以按照分层分类保障为农民工提供社会保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都必须上大病医疗保险或疾病住院保障机制,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往往是身体结实和年轻体壮的人,小病医疗保险对他们来说不但没有必要而且操作起来麻烦。一旦他们在城市患上重大疾病则很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工作,陷入极端贫困的地步,可以为农民工设立可转移的单独账户的大病保险,也可以考虑探索城市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效衔接。有必要为农民工设立相应的社会救助或者紧急救济制度,一方面解决他们在城市中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暂时渡过难关;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他们因走投无路而铤而走险,给城市治安带来困扰。

3.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机制。从根本上讲,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机制才是终极解决方式。构建这种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机制,可以从农民工开始,让一部分可以稳定就业的这部分农民工可以转化为城市居民;不能稳定就业的这部分农民工,也就是这次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这部分人群,回归乡村,建立广覆盖低水平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第二代农民工游走于城市与乡村的边缘,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在政府的帮扶和引导下,将成为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人保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系统性促进就业政策正起草.21世纪经济报道.2008-12-24. www.省略/epaper/21cn/content/20081224/ArticelJ05003FM.htm

[2]特写.太阳总要出来的――温总理与返乡农民工“共话”就业大计.新华网.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