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详解“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详解“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出自《王论》的经典语录,虽然习太极者几乎无人不知,但当代传人的一些解释,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偏差。因此有必要梳理一番,看看前辈拳家是怎样理解、阐述的。

一、两位前贤的不同阐述

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论详解》一文中写道:

“何谓偏沉?前说车轮之譬,犹用一脚偏踏车轮,自然随之而下。何谓双重?犹右脚踏上右方,左脚踏上左方,两方力量均衡,则滞而不能转动,其理甚明。”

在此,董先生用脚踏车轮来做比喻:“偏沉”、“双重”都是与“车轮”相对应。“偏沉”便能够顺遂,当然是正确的练法。反之,“双重”就是病了。

我们再看郝少如先生在《武式太极拳》一书的《阴阳的对立与统一》一节中,却是这样阐述的:

“能做到阴阳相等,就能达到不偏不倚的平衡,即所谓‘立如秤准’和‘不丢不顶’的对等。阴阳不相等,必至偏沉,劲力会随之一边倒,出现丢顶的现象,即所谓‘偏沉则随’(此随非顺遂得力之意)。只有做到阴阳既对立,又相等,才能谓之阴阳分清。”

郝公的解释与董公恰恰相反。“偏沉”会失去平衡,它和“秤准”相呼应,同“双重”一样也是病。

两位前辈名家,对“偏沉”的解读大相径庭,我辈后学对此如何理解呢?

二、应该完整地理解《王论》的这句话

我想,要准确理解此句之内涵,还需回过头来看看《王论》原文。经查,单提出的这八个字,在《王论》中仅是半句话,不是个完整句子!而我们若是从整句话入手,也许会有新的见解。

《王论》的完整语句:“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笔者有如下的理解:

1、“随”字,不少人多解为“顺遂”,此解其实错了。遂:有①顺,如意(例句:遂心、遂意);②成功,实现(例句:未遂、功成名遂);③于是,就(例句:服药后头痛遂止);④通达(例句:何往而不遂)等义。随:则有①跟着(例句:随从、随员)、②顺从,任凭(例句:随意、随遇而安)、③顺便,就着(例句:随手关门)等义。两相比较,将“随”解释为“顺遂”,显然是张冠李戴了。

2、此句整个句子上下半句均为对偶句,词性、意义相对,且对仗工整、严谨:

上半句:“立”对“活”;

“如”对“似”;

“秤准”对“车轮”;

下半句:“偏沉”对“双重”;

“则”对“则”;

“随”对“滞”。

这样一看,两者的对应就一目了然了。

在了解了对应关系的前提下,再从内涵上解析,且看上半句:“立”,为静态、站姿,要如同秤准。如此,方能做到“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武禹襄语)、“手上便有分寸: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李亦畲语);“活”,为动态、运劲,动时仍要做到不偏不倚,立身中正,如同车轮一样能够灵活转动而不停息。

以上说了“立”和“活”都是正确的练法。那么,错误的练法是什么呢?换句话说就是:失去秤准会怎样,不活似车轮又会如何呢?这便是下半句所要表述的:失去秤准,便会偏沉(编者:准,刻度之谓。秤准就是秤杆上的刻度,杠杆力的平衡要点),偏沉就会“随”。也就是说,秤,失去准星,必然偏沉而导致失衡,失衡必然要随之倒向一边。同理,“滞”是做不到“活似车轮”的结局,便会双重。正如郝公的论述,“秤准”与“偏沉”相呼应,“车轮”与“双重”相呼应。其关系应如下文所示:

立如秤准――(若)偏沉则随;

活似车轮一(若)双重则滞。

由此可知,“随”、“滞”都是一种“病”,都属于不正确的练法。

接下来不妨对“秤”做一点补充说明。秤,测定物体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杆秤。杆秤称物,秤准了一定是平衡的。否则便失去平衡,向一方倾斜,另一头翘起,这就叫做“偏沉”,与“平衡”是互为反义词的。不仅称东西如此,再如肩挑重物,一头轻,一头重,或者车载重物,左右或前后重量不均而失衡,都叫做“偏沉”。《王论》作者巧妙运用“秤准”之喻描述走架打手的状态,表示自身或者双方阴阳虚实之间既要对立,又要相等,协调一致,方能不偏不倚,支撑八面。而董公这段话仅用脚踏车轮之喻一并解释“偏沉”与“双重”,“偏沉”、“双重”只与车轮呼应,而忽视了失去秤准的存在和失去秤准的结果,显然有失偏颇。

“偏沉则随”之“随”必然与秤准相呼应,其内涵显非“顺遂”之意,而是随之向一边倾斜。写到这里,笔者的脑海闪过一个念头,不妨将这句拳论做一下调整,写成:

“立如秤准,偏沉则随;活似车轮,双重则滞”

这样是否有助于习者理解与把握呢?

三、为什么“偏沉”也是病

有一点需要说明,不少人觉得“偏沉”不是病,这种想法源于《王论》在“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之后接下来写的一句话: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文中明确点明“双重”是病,却没有提及“偏沉”。如此,很容易使人想当然这样理解:既然“双重”是病,那么单重,一个重心就该不是病了。单重嘛,便会“偏沉”,“偏沉”就应属于正确练法。所谓失于“双重”,得在“偏沉”。再者说:习练太极拳不是要求虚实分清嘛,半边身体是虚的,另半个身体是实的,此时不是“偏沉”,又会是什么呢?

还是先看看前辈先贤如何对太极拳的“虚实”进行阐述的,它最早见于武禹襄《打手要言》,其中写道: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而把“虚实分清”纳入习练太极拳必须遵循的身法准则者,是郝月如先生。他在《身法要点》一文中对武禹襄规范的“身法十要”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和阐释,完善为十三条。“虚实分清”便是其中之一,文中写道:

“何谓虚实分清?曰: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前有相系相吸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由此可知,“偏沉”如“双重”一样都是病,都是错误练法。月如先生聆听过李亦畲的教诲,目睹过李公走架打手,他的拳论无疑是对“偏沉”最好的注脚。

四、笔者对“虚实分清”的些许体会

如果支柱全身的两条腿虚实分清,也即身体分清了虚实。身体分成左右两边,或左虚右实,或右虚左实。恰恰在这个关口,身体的半虚半实最容易让人误解为此时就是偏沉。想想嘛,半身虚无,半身沉实;一腿不着力,另一腿坐实。这不是偏沉,又是什么呢?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并非双重是病,不双重就一定要偏沉。所谓太极拳,顾名思义,名日太极,必分阴阳,这是解决“双重”之病的唯一办法,如《王论》所述: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阴阳”体现于太极拳的内劲上便称为“虚实”。阳,显于外,为虚;阴,藏于内,为实。虚为气,气势饱满;实是劲,精神贯注。所谓:气势包围精神,精神支撑气势。阴阳虚实分清,又要互补互济。虚非一无所有,虚的气须要交给实的劲,所谓:虚中有实;实的劲同时交给虚的气,所谓:实中有虚。故而,气与劲虽有区别,虚与实固然分清,但同时又是等量的、可以互换的。这样讲,如果仍然懵懂难辨。不妨想想这样一个例子:

咱中国有个传统玩具不倒翁。为什么不倒?因为它上虚下实呀。然而,虚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不信且看:动虚实至,动实虚随,永远上虚下实,虚实互补,虚灵且稳健,屹立而不倒。此时,不倒翁与接触面不呈双重,同时也绝不偏沉。倘若偏沉,则必然倒向一边,那也就不是不倒翁了。

太极拳虚实分清之理与此相同。因为,练习者身体分虚实的同时还要做到另一点,如同不倒翁一样,那就是:上虚下实,以实托虚;上盘虚而空灵,下盘松沉稳健。利用腰隙的潜转,利用左右腰眼的互相转换,用左(或右)胯托起右(或左)胯,巧妙地将左右两半身的虚实转化为上虚下实。当此时,身体不双重,不偏沉,不会向一边倾倒,稳如山岳,动若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