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两件奇异的匿彩古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两件奇异的匿彩古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黑釉浅腹碗,广口,弧壁,矮圈足。口径19.6、足径6.1、通高5.3厘米。拉坯成型,胎体上部轻薄,腹下渐厚。外壁半釉,釉层极薄,有较多失釉处和气孔。露胎处呈土红色,胎质略显疏松,可见白色颗粒。碗内满釉,釉层较外壁略厚,局部不匀。碗内壁靠近口沿处,玻化层较薄,釉面黑亮如漆,有细纹。其余釉面斑斑驳驳地被薄如轻纱的钢灰色笼罩。碗内底有三足支钉痕,呈土黄色,钉痕大小一致,精细圆正,痕径近2毫米。在靠近支钉痕的底面上,有一些暗红和灰白的色块,斑驳交叠,使釉面显得腌不整。(见图1)

初见此碗的人,大多视其为粗瓷陋碗,但若静心观赏,仔细把玩,会感到一种深沉的肃穆与古朴,令人引发远古的幽思。尤其当碗内注入清水以后,一种意外的奇异现象出现了:钢灰色的“面纱”立即消失,釉面变得黝黑莹润,上面斑驳交叠的色块此刻竟魔术般地变成一枚丰腴的心形树叶!它是从黑色的釉层里隐现出来的,呈青绿色,上有细碎的灰白色斑点和几块夺目的鸡血红斑。(见图2)

我国古籍中常有关于陶瓷出现奇异现象的记载。如“明宁国大长公主所用一磁杯,酌酒满则隐起一龙形,鳞鬣俱备,酒尽不复见。”《香祖笔记》;“浮月杯,陶杯也,口微缺以金锢之,酒满,则一月晶晶浮酒面。”《七颂堂识小录》;“杯贮水可一合许,有鱼四头亦凸起,游泳宛然。此真古器,足贵者矣!”《凝斋丛话》。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有的竟离奇到近于荒诞,如:于碗中“折花及米其中皆满,以金银与钱试之亦然”;于酒杯中“以酒注之,温温然有气,相次如沸汤”,这些简直可以说是神话。我想,这不过是前人的幻觉或美好愿望,可是现在,浅腹碗里竟真的隐现出意想不到的图象,可谓奇哉异哉!令人惊讶和兴奋。

曜变天目碗,是宋朝时来我国浙江天目山寺庙进修佛学的日本禅僧,归国时带回去的,被日本定为“国宝”。早在日本室町时期(1392-1572年)出版的书中就对其做了如下的评价:“曜变十分稀少,是最好的建盏,它的釉色黑里发亮,深、浅蓝相互混杂布满其间,它的价值是最高的。”

我国自东汉开始生产黑瓷,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那众多窑口生产的无以计数的黑釉瓷器中,这种偶然出现的黑釉窑变瓷绝非仅有流散到日本的那四件,那么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国却仅发现一些残片,而无一件完整的曜变釉瓷器呢?这里除了这类产品极其稀少或埋在地下未被发现的原因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诸如私人收藏秘而不宣?或散落民间未被认知?抑或由于器物本身窑变的特异性而掩盖了“庐山真面目”?

正是由于上面最后一个原因而未被发现的这类产品完整器,现已被发现。它就是另一只广口浅腹碗――树叶纹曜变黑釉碗。谁也没想到,我国陶瓷界多少年来寻寻觅觅的曜变釉完整器,竟以不屑一顾的粗陋外貌和匿彩于内的表征,而被世人忽视,不知被冷落了多少年代。

日本学者山崎一雄先生曾对曜变和油滴进行科学研究,他对如何判定曜变天目瓷做了如下的论述:“那些同时具有斑点和深蓝色辉光的碗才是真正的曜变天目碗,并以此区别于任何其他种类的碗。油滴碗只有斑点而没有蓝色辉光。”(《中国古陶瓷研究》,1987年科学出版社)现以日本静佳堂文库收藏的曜变天目盏的照片为参照,来看一看这只碗是否符合以上的判定条件。

在我们的树叶纹碗中,有一个水滴形的金色油斑,(暂称水滴油斑)长径1.7亳米,油斑的中心有一个小小的深色核,也呈水滴形。在核的四周有金色的光晕,深褐色的外缘构成水滴油斑的轮廓,其外又是金色光晕。它们都极其清晰地衬托在蓝色辉光里。更有趣的是,在碗内注入清水以后,不仅油斑立刻变的鲜艳夺目,而且原本深褐色的小核,竟突然变成艳丽的蓝色。与此同时,大水滴外缘也出现了一周蓝色轮廓线和金色光晕,随着视角的慢慢改变,蓝线和光晕会渐渐变成银白色,发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日全蚀高悬中天。这样一个分层次、有多道色彩变化的金色油斑,好像一颗闪着奇光异彩的宝石被镶在丝绒般的蓝色辉光里,真是美丽极了,奇妙极了,难以用语言表述自然造化之美。(见图3)

碗内壁上还有一个直径1.8毫米的金色卵形油斑,外有光晕和湛蓝的辉光,它也有一个内核,呈腰子形,(见图4)在水下仍保持原有的金褐色,这同水滴油斑的内核在水下会变色完全不同。象这样近似圆形,外有蓝色辉光的金色油斑在碗的内壁上有几十个,都比较小。他们或单独存在,或三、五集群,分布在碗内蓝色的辉光里,必须用放大镜在碗内的迎光处反复变换角度和位置进行搜索,仔细观察,否则是看不到他们的真实面目的。

窑变蓝色并不是釉的颜色,据说是釉上有一层薄膜,由薄膜导致的光的干涉而产生蓝色辉光。当碗内注入清水时蓝色会发生变化:原来深蓝色的部分,迎光看去都变得湛蓝湛蓝的,闪着明亮如锦缎般的金属光泽,仿佛蓝宝石一样美丽可爱。碗底树叶纹上银灰色的金属光泽里有一种淡淡的蓝色光晕飘忽闪动。(见图5)

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由于异国所限,不能用实物与日本静佳堂文库收藏的曜变天目盏进行比较,所以只好用照片与照片对比。本人将照片上的两个油斑剪下混贴于日本藏品的照片之上(见图6)它们几乎一模一样。如果不是有意剪出直线边缘,恐怕不熟悉的人一时还真难辩出后加的油斑。(见图中红线圈注部分)

除了同日本的藏品进行比较之外,还有可供比较的参照物吗?在本人多年的寻觅、比较和与学者、藏友的研讨中,有了这样的认识:黑釉瓷器中釉面闪有蓝色辉光的器物虽然比较少,但决不是凤毛麟角;黑色釉面上因窑变而使局部有色彩斑烂的油斑的器物也不难寻觅。但它们的蓝色辉光同油斑或交融无序的彩斑是两者独立存在的,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而树叶纹曜变黑釉碗就不是这样,它的油斑与紧紧围绕的蓝色辉光是相互依存的,仿佛日全蚀的太阳与四周的光环一样,没有太阳就没有光环。

此碗的生产年代有说五代,有说北宋,说法不一。烧造窑口也尚无定论。

本人不揣浅陋,判定该碗为曜变天目,现披露于世与藏友共鉴共赏,还望方家指正。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且身孤力单,很难进行深入研究。如果某实力集团或有关机构组织专家学者做进一步研究鉴定后,此碗确为曜变天目无误,那么日本国独有此类瓷器的历史将被改写,同时也为我国深入研究曜变天目瓷提供了实物资料。无疑,这项新课题的研究必将把我国古陶瓷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