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五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五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理解题目、检查预习、课文插图、分层设问、抓关键词句”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五法

我们在观摩各种场合的阅读课时,常常发现一堂课中有许多出彩的闪光点,但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块却通常是虚晃一枪。《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该是整体的领悟,迅速、准确地把握整体也是一项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直接影响着阅读活动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呢?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总结了五种方法:

一、从理解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目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对优美语言的感悟。例如苏教版第七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读题后说说从题目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课文写的是徐悲鸿励志学画的事。在这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从题目中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很快提出: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恰是走进文本的重点。顺着这搭起的文本平台读书,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形象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也养成了读书先理解题目的好习惯。

二、从检查预习入手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基础也就不同,因此,预习后进行检查交流十分必要,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并在教师点拨下去粗取精,在倾听中接受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与此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在生成中调控整合教学预设方案,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独特体验。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在检查预习时老师先让学生交流: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它会爬墙;有的说爬山虎叶子颜色是绿的,爬在墙上,叶头一顺儿朝下,很好看;有的说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有叶柄的地方,样子像蜗牛的触角……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对课文内容作了小结。学生也在交流中感悟到了课文大致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

三、从课文插图入手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固然优美,包含的内容也博大精深,但课文中的插图直观、形象、生动、美不胜收。教学中解读插图,理解图意,并将它转化为教学资源,整合课文内容的语言文字,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好方法。例《鸟的天堂》一文中有两幅插图,在读文之前就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观察到的情况,再运用比较,议议两幅图的异同,学生很快能在观察中感受到两幅图画的都是榕树:前图是近的榕树,体现的是部分的枝干与根;后图是榕树远景,构画了大而绿茂,鸟儿畅飞栖息的榕树。然后读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的描述与图的展示发现了什么。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感受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时间不同,看到的景况也不同。又如《2008,北京!》这篇课文配有三幅庆祝插图,上课伊始,可以让学生认真研究这三幅图,根据插图提问,根据插图想象,根据插图说话,根据插图表演。让学生问问、想想、说说、演演,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随后抓住课文中“天安门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这句话来学习,从而让学生感受我们申奥成功后的喜悦心情。同时抓住语言文字来体会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一说人们的兴奋之情。并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词语进行说话和积累,如:灯火辉煌、人山人海 欢声雷动、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歌笑语等等。这样的解图读文,不失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好方法。

四、从设计问题入手

低年级段的小学生,心理特征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具体性、无意性,尚不具备抽象性。那么,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不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呢?答案是肯定的。根据低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中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法,降低整体感知的难度。即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每一层次都在学生了解课文大体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有思考价值,又有足够覆盖面的话题,从而捕捉“从整体入手”的切入点。每一次提问,教师根据教材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随即向他们提示阅读的范围,为学生的思维拓宽通道。这样的提问和提示可避免低段阅读教学的逐段逐句的“繁琐分析”。

五、从关键词句入手

《语文课程标准》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同样,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也可引导学生从关键部分入手(即从一个自然段,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入手),前后联系,上下贯通而把握全文。

1、抓关键词

在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浙江教师蒋军晶执教的《月光曲》一课,采用抓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第一环节,蒋老师先让学生听写了几个词语,这几个词语中包含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在检查别强调了“蜡”与“烛”不同的偏旁,并追溯“蜡”字的本义,帮助学生理解“蜡”为什么是虫字旁。听写的这几个词语是蒋老师精心挑选的,是能使学生逐渐走进故事情境的关键词。学生在静静地写出这些词语的同时,自己的心也不由得进入到了故事的情境中去。接着蒋老师请学生选择对“清幽”一词的理解,此时学生看到了大屏幕上清幽月光照耀下的静谧深蓝的大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当学生选择出“沉静、安闲”这一解释时,学生们的心已完全沉入到故事发生的情境中去了。在听写、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蒋老师请学生用上这几个词语中的一个或几个,说一说“月光曲”的传说。因为前面不露痕迹地作了铺垫,所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已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远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情有境得多。

2、抓关键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抓住中心句(或重点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教学《白鹭》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用课文开头的话和结束的话,来说说作者郭沫若是怎么赞美白鹭的?指出好长的一篇文章,读的时候把它读成了两句话,这就是把课文读短了。抓住了两个词“精巧、韵味无穷”这就是读准了。接着又点出“精巧”表现在第2和第5节中,而“韵味无穷”表现在第6、7、8节里。这样以“形式”为中介,就非常容易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本。

又如一位老师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句、过渡段总体把握课文内容:课文是怎么写的?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认为哪些句子很重要?和全篇课文有联系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自学后,让学生说说画了哪些句子,为什么。学生得出整篇课文都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第二自然段不仅连接第一段的内容,还告诉我们,后面几个自然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几方面写出了鹅高傲的特点。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不只上述五种方法。关键是我们老师要能深入地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精神,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