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蒺藜辨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蒺藜辨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辨别蒺藜的来源、名称、功效和真伪,对蒺藜进行正本清源,较为全面地分析和纠正了蒺藜与沙苑子名称混乱,功效不清,真伪混淆的现象。

【关键词】:蒺藜 沙苑子 名称 功效 真伪

【中图分类号】R282.5;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7-0041-03

1辨名称及基源

蒺藜在中医处方中别名较多,如蒺藜、白蒺藜、刺蒺藜、杜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等,由于历代本草著作对蒺藜一药的名称混淆不清,致使在临床上医生所用蒺藜药症不符现象屡见不鲜。现用蒺藜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习称蒺藜、刺蒺藜、硬蒺藜、杜蒺藜等;另一种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tusR.Br.的种子,习称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苑子。而常见的白蒺藜一名最为混乱,一说是沙苑蒺藜,一说是蒺藜。说是沙苑蒺藜者是缘由于宋代苏颂所著的《图经本草》中记载了“又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碗豆花而小。九月作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绿褐色,与蚕种子相类而差大。又与马子酷相类, 但马 子微大, 不堪入药, 须细辨之。今人多用”[1]。与现在所用的沙苑蒺藜相似,故自宋代以来有很多人均认为白蒺藜就是沙苑蒺藜[2]。也有一些人认为白蒺藜应该就是蒺藜,因为蒺藜本身为灰白色,白蒺藜的白应该是指它的颜色,沙苑子为绿褐色,怎么会叫白蒺藜呢?明代陈嘉谟所著的《本草蒙筌》就记有“蒺藜子,味苦、辛,气温、微寒。无毒。多生同州沙苑,亦产近道地旁。牧马草场,布地蔓出。使宜乌头,种分黑白。黑成颗粒,较马子略殊;白多刺芒,比铁蒺藜无异”。在此陈嘉谟将蒺藜分为黑白两种, “白多刺芒,比铁蒺藜无异”实为现用的蒺藜。明代张介宾所用的白蒺藜[2],以及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中记的白蒺藜[3]均为蒺藜。现代许多医药学著作中记载的白蒺藜多为蒺藜的别名,大多数中医、药者也以此习以为常,至于有人据《图经本草》一说,认为白蒺藜是沙苑蒺藜者,亦非准确。从苏颂所描述的白蒺藜植物形态“绿叶细蔓,绵布沙上” 以及他在书中所绘同州蒺藜植物图形来看,应是一种匍匐草本植物,与沙苑子的直立草本植物形态明显不同。因此苏颂所说的白蒺藜可能是一种豆科紫云英属植物的种子,这种植物的种子可能颜色较浅,白色或是带有白色,故称之为白蒺藜,而并不是现在作药用的沙苑蒺藜。究其苏颂白蒺藜原植物是什么,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据此认为它就是沙苑蒺藜有些牵强,因此白蒺藜一药还是从其常俗以蒺藜入药为好。

2辨成分及功效

蒺藜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之功。沙苑蒺藜有温补肝肾,固精,缩尿,明目之效,二者功效悬殊,但在一些古代本草著作中常将二者功效混为一谈。如《本草蒙筌》云: “破妇人结积聚,止男子遗溺泄精。催生落胎,止烦下气。乳发带下易效,肺痿脓吐可瘳。疗双目赤痛,医生不已;治遍身白癜,瘙痒难当。除喉头疮,消痔瘘阴汗。久服堪断谷食,轻身明目长生”。《景岳全书•本草正》白蒺藜条中有“用补宜炒熟去刺,用凉宜连刺生俦”的记载,是说蒺藜之性既可补也可凉,并还载有“沙苑蒺藜性亦大同”之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蒺藜条中云: “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效亦不甚相远也”。清代黄宫绣《本草求真》记有“白蒺藜专入肝、肾,兼入肺。质轻色白,辛苦微温。按:据诸书,虽载温能补肾, 可治精遗溺失, 暨腰疼劳伤等症,然总宣散肝经风邪,凡因风盛而见目赤肿翳,并遍身白癜瘙痒难当者,服此治无不效。且此味辛入肺兼苦入肾,则凡瘕结聚,喉痹乳痈,暨胎产不下,服此力能破郁宣结……故服凉剂,则宜连刺生捣;用补剂,则宜去刺,酒拌蒸”[3]。致使二药功效长时间混淆不清,常致药不对症,其实二药所含成分各异,药理作用亦不相同。蒺藜主要含有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类等化合物,其它尚含甾类、氨基酸类、萜类、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4~5。经研究证实蒺藜甾体皂苷有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功能、调节血脂、抗菌、抑癌等作用;蒺藜的水提物还有降血糖、利尿、抗菌、镇痛等作用6。沙苑子主含油脂、多种氨基酸及沙苑子苷等,药理实验证明,沙苑子有提高免疫功能、降胆固醇及转氨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等作用7。中医临床蒺藜以活血祛风为用,沙苑子以补肾固精为要,因此二者不可混用。

3辨真伪

蒺藜与沙苑蒺藜都曾出现过混淆品和伪品,兹将二者鉴别如下,供同道参考。

3.1蒺藜与常见伪品的性状及组织鉴别

3.1.1 蒺藜与伪品的性状鉴别

3.1.1.1 蒺藜的性状本品由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 直径7~12mm。常列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成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一对,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果皮坚硬,木质,内含种子3~4粒。种子卵圆形,稍扁,淡黄绿色,有油性。气微,味苦、辛。

3.1.1.2 常见蒺藜伪品的性状

①软蒺藜: 为藜科植物中亚滨藜(Atriplexcentralasiatica Hjin.)的果实。胞果扁平,宽卵形或圆形。苞片在果期时半圆形, 近圆形或菱形,上部分离,下部会生,长5~8mm,宽7~10mm,下部的中央臌胀并木质化,表面有多数疣状或肉棘状附属物,近边缘草质或硬化,边缘有不等大的三角形牙齿;苞柄长1~3mm或更长。果皮膜质,白色,与种子贴生。种子直立,红褐色或黄褐色。②野滨藜: 为藜科植物野滨藜Atriplexfera(L.) Bge.的果实。胞果具2枚小苞,小苞边缘全部合生,包住子房或果实,两面鼓胀,坚硬,呈卵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梗,梗长3~4mm,顶缘具3个短齿,表面被粉状小鳞片,不具突起或具1~2位置不规则的小突起。果皮薄膜质,与种子紧贻。种子直立, 圆形, 稍扁压, 暗褐色, 直径1.5~2毫米。

③白滨藜:为藜科植物白滨藜Atriplex canaC. A. Mey.的果实。胞果扁、圆形,外被2片宿存苞片,苞片果时扇形或近圆形,略扁平,仅基部边缘合生,上部略呈三圆齿,表面有银白色密粉及泡状毛,上部有时有少数疣状小突起。种子直立,暗红褐色。

④异苞滨藜: 为藜科植物异苞滨藜AtriplexmicranthaC.A.Mey的果实。胞果具2苞片;苞片仅基部着生点合生,果时近圆形或宽卵形,全缘,近无粉, 网纹明显, 有大小二型小苞片长1.5~2mm,种子双凸镜形,直径约1.5mm,黑色,有光泽;大型苞片长3~4.5mm,种子扁圆形,直径2~

3mm,黄褐色,无光泽。

3.1.2 蒺藜与伪品的组织鉴别

3.1.2.1 蒺藜的组织鉴别分果果皮横切面:①呈斧状、蝶形或宽倒卵状。②外果皮细胞1列,细长条形或类长方形,切向延长。③中果皮外侧为数列薄壁细胞,厚度约为中果皮的一半内侧的另一半为木化的石细胞和纤维群镶嵌排列的波状厚壁细胞环带,环带外侧和内侧都有含草酸钙结晶的细胞形成的结晶层;石细胞类长方形、类方形或不规则长条形, 弯曲或有分支, 直径(长径)15~150μm;纤维多聚集成群,在环带凸出处集成大束,直径约33μm环带外侧的含晶细胞为薄壁细胞,结晶较小,形状不一,呈碎片状,环带内侧(内果皮外侧) 的含晶细胞为厚壁细胞, 结晶较大,形状规则,均为长柱形;④内果皮为纵横交错排列的纤维层,外侧的纤维多为纵向排列,细胞类多角形,直径约至13μm,内侧的1~3列为横向排列,细胞细长梭形,两端尖锐。粉末:灰黄色或黄绿色。①中果皮石细胞极多,多成群,亦见单个散在,无色或淡黄色,靴形、椭圆形、类三角形、长方形或长条形,直径15~36μm,长约至118μm,壁厚2~15μm,纹孔较多,圆点状,壁极厚者胞腔不明显。②中果皮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不规则的长条形,边缘多波状不平,末端尖锐或圆钝,直径约至58μm,壁厚可达15μm,纹孔斜缝状。③中果皮薄壁细胞中散有草酸钙方晶。

④内果皮纤维成束,常上下数层纵横交错,直径4~20μm,壁厚约为2~5μm,孔沟和纹孔不明显。

⑤种皮细胞表面观呈类多角形,直径7~45μm,垂周壁连珠状增厚, 内平周壁具条状增厚, 木化。断面观类方形,垂周壁呈条状增厚。⑥导管主为螺纹导管,也有网状螺纹或孔纹导管。此外,内胚乳细胞可见,类多角形,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

3.1.2.2 伪品不同于正品的组织特征

①软蒺藜(中亚滨藜):横切面不呈斧状,苞片分离,厚0.8~1.5mm。种皮外表皮细胞的外壁呈网孔状增厚,组织中众多含草酸钙簇晶。粉末中可见众多大型木化薄壁细胞。

②白滨藜:苞片分离,苞片外表皮细胞较多,垂周壁略呈连珠状增厚;种皮外表皮细胞的外壁不增厚;木纤维较少见;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簇晶。

③野滨藜:横切面呈长卵形;苞片厚0.125~0.4mm;种皮外表皮细胞的外平周壁不呈网孔状增厚; 木纤维较多, 常聚集成束, 纵横交错排列;种皮细胞较多,易见;组织中有草酸钙簇晶散在。3.2 沙苑子与伪品的性状鉴别3.2.1 沙苑子的性状种子圆肾形,稍扁,长2~2.5mm,宽1.5~2mm,厚约1mm。表面褐绿色或灰褐色,一侧内凹处具圆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碎。除去种皮, 可见黄白色子叶2枚及弯曲的胚根。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沙苑子的常见伪品有同属植物华黄芪、紫云英,豆科植物猪屎豆、田皂角等的种子8。这些伪品在教科书或一些中药鉴定书上均有详细描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但在药材市场上还可见到一些其它伪品,兹介绍如下:

3.2.2 伪品的性状

3.2.2.1 同属植物内蒙古黄芪的种子呈圆肾形而扁,长25~44mm,宽2~3mm,表面棕褐色或浅棕黑色, 无光泽, 边缘一侧凹入处有明显的种脐,质较松脆。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3.2.2.2 同属植物直立黄芪的种子形状似沙苑子,但表面有黑褐色斑点及细密点状网纹,嚼之有麻舌感。

3.2.2.3 百合科植物凹叶百合的种子呈三角状肾形, 成熟者饱满, 长4~6mm, 3~5mm, 厚2~2.5mm。表面黄色、黄褐色或棕色,种脐长圆形。味微苦。

3.2.2.4 豆科植物合萌的种子呈长椭圆状肾形,一端钝圆,另一端稍显平截,长3~3.5mm,宽2~2.5mm.表面棕黑色或黑色,种脐长圆形。嚼之有豆腥气。

3.2.2.5 天仙子为茄科植物茛菪HyoscyamusnigerL.的种子。呈类扁肾形或肾形, 两端钝圆,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扩大镜下可见细密颗粒状纹理,凹陷处可见白色点状种脐。种皮硬,不易破碎,子叶白色,2枚,气微,味苦,有毒。

3.2.2.6 苘麻子为锦葵科植物苘麻Abutilontheophrasti Medic.(A.avicennae Gaertn.) 的种子。三角状扁肾形,长3~5mm,宽约3mm。表面灰黑色或暗褐色,散有灰色短绒毛,凹陷处有类椭圆状种脐,淡棕色。种皮硬,子叶两片,折叠成“W”形,富油性。气微,味淡。

3.2.2.7 此外,个别地区亦有把光幕猪屎豆CrotalariazanibaricaBenth.的干燥种子作沙苑子用,本品呈三角状肾形,两面微膨胀,表面橙红色或棕红色,一侧中央凹陷呈沟状。

参考文献

[1]苏颂.胡乃长校.图经本草M.福建科技出版社,1963:114

[2]孙建峰.白蒺藜名实演变小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04):346

[3] 黄宫绣.《本草求真》王淑民校.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76:120

[4]王艳. 刺蒺藜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6):30~33.

[5]钱本余.蒺藜研究概述J.中成药,1990,12(1):34.

[6]褚书地,瞿伟菁,李穆,曹群华.蒺藜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4):3~6.

[7]刘春宇,顾振纶. 沙苑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21(2):1~2.

[8]张钦德.中药鉴定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72

(收稿日期: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