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语教学中知识创生的实践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语教学中知识创生的实践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引言

知识是课程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课程改革往往伴随着知识观的发展而变化。不同的知识观有不同的知识分类。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有学者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这是一种广义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头脑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如书本、光盘上),即为人类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即研究如何把人类的知识处理和转换为个体的知识。只有使教学论由“知识传授论”转变为“知识创造论”、教学实践由传递别人的知识转变为创造自己的知识,每一学生的自由个性才可能获得发展。[1]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创生知识,即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创造生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网络,使知识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

二、理论依据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于1986年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刊《教育研究者》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学科教学知识概念,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舒尔曼认为,教师应拥有自己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各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社会所倡导的学科教学论这种理论形态的“公共知识”的理解、概括与系统化,并通过与教育实践行为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真正信奉并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即教师的“个体知识”。[2]10-12

从教学论来讲,教学知识可分为有效知识和无效知识两大类,即对应于活性知识与惰性知识,“真”知识与“假”“伪”知识。教学中,应去除“假知”“伪知”和惰性知识,而留下有效知识,也就是被学生真正理解,能够转化、内化为方法和能力并能灵活运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智慧和人格发展的知识。[2]83由此可见,只有经过创生,在应用中、联系中、情境中学习,在思维中、构建中、质疑中学习,不仅用口而且用脑进行学习而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效知识,是有生命力的“真”知识。

综上所述,知识是人主动建构出来的,要让教学变成研究。当前各种流行的观点和模式,把课堂教学变成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如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少教多学、当堂训练、以学定教等,各有千秋,但并非是“医治百病”的良方妙药,当然可以当作案例加以研究,吸取精华。但教学本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创生自己知识的过程,是借着别人的知识、分门别类的知识,探索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思想,创生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活用,融会贯通,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思想、风格来表达,这就是智慧的体现。

三、英语教学中知识生的实践探究

(一)活用即创生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情感、知识。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直接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不同的教师上课,给学生的建构是不一样的。即使是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给别的教师上课,效果也不一样,因为知识的背景不一样。教师要研究如何拿出自己的“一杯水”,引导学生“长流水”,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做出某些调整。

在英语课上,笔者认为智慧就是能用自己的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转述别人的观点。因此,笔者经常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及内化,通过复述课文、概括文意、意译难句或重点句型、解说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内心世界、表演课本剧等,充分给予学生发挥优势的机会,激发学生多方面的体验,创生自己的知识;还在每一节课前开设Free Talk 和Book Report,让学生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谈谈所见所闻、汇报读书报告(感悟)等,其他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别人的观点或回答有关问题等。让学生感到上课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活用知识,在用中学,不断创生自己的知识。如复述课文这一做法,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照搬课文中的文字,而要根据文章不同的题材和体裁,按照自己的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概括、重新整合和联想思维,并精心选用学过的好词好句,重组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要求语言地道、流畅,意思表达清晰、完整。这一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新旧知识的相互激活,是对语言知识的活用。无论是遣词还是造句以及表达的灵活性、条理的清晰性、逻辑的连贯性等,无一不是智慧的体现。

(二)比喻即创生

通俗地讲,比喻就是打比方。准确地说,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打比方是一种说明事物的方法。在口语里使用更多的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即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教师上课要善于打比方,以求触类旁通,大胆用自己的语言、思想、风格来表达,这就是教师智慧的体现。如用“结婚不要第三者”来解析marry后不跟with的用法,即直接说“A marry B”,不能说“A marry with B”;英语介词、冠词很难用,描述成“人小又调皮”:“人小”指的是介词、冠词通常只由两三个字母构成,“调皮”指的是它们的用法很多、很难;讲解that作为关系代词引导定语从句的用法时,可以描述成“既拉‘关系’又当‘官’”:拉“关系”,即引导主句与从句的作用,当“官”即在句子中充当一定的“成分”;而当that作为连词引导名词性从句时,可以描述成“只起拉‘关系’拍‘马屁’的作用,本身‘一无是处’”,即只起引导主句与从句的作用,在句子中不能充当任何成分。用这样生活化的言语来进行比喻、打比方,通俗易懂,难点自然也就化解了。

情态动词,依笔者之见,“情”即察情况(依据情景、语境),“态”即观态度(依据说话人的语气态度),故笔者提出“察情观态”用情态的解题技巧来分析、对比、归纳情态动词的用法。结合一些例题分析如下。

①“You _______ smoke in the bedroom,” Rose said to her husband and sent him going out of the room with a smile.

②“You _______ smoke from now on”, Smith shouted at his son, who was only fifteen.

③ Cars _______ be parked in front of the entrance.

④ You _______ drive fast. There is a speed limit here.

⑤ We _______ drive fast. we have plenty of time.

【共同选项】 A. mustn’t B. won’t

C. needn’t D. may not

【分析】解这几道题的策略是分清同辈(级)、上下辈(级)、法规制度及造成不良后果等情景来选用情态动词。①答案D,表示同辈(夫妻间)和气地(with a smile)提出劝说要求,语气应委婉。②~④答案都是 A,表示上下辈(级)间关系,布告、法规的规定等,语气应坚定,含有命令口吻。⑤答案C,强调“不必要”,语气一般。

(三)串题即创生

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串题是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的一种有效策略,不是简单地把学过的语言点堆积、陈列在一起,而是对知识点融会贯通后,进行系统归类,用一条别出心裁的线把有关的东西巧妙地串联起来,使之一目了然,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这样,便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可获得新的认识,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创生自己的知识。如笔者常用“3:2”来巧辨易混不定代词,其中“3”是指不定代词中表示三者及三者以上的数目,如all, none, another, any等,“2”是表示“二者”的不定代词,如与上面列举的表示三者及三者以上不定代词相对应的有both,neither,the other, either等。在学习倒装句时,一般课本、语法书或教辅材料等都归类为部倒(部分倒装)和全倒(全部倒装),而笔者在复习课上不再按照部倒和全倒来照本宣科、炒冷饭,而是另辟蹊径,用自己的语言来改变一种说法,采用了“前倒(倒在前半句,如No sooner had they left house than it began to rain)、后倒(倒在后半句,如Only after she had spoken out the word did she realize she had made a big mistake)与不倒(不需要倒装的情况)”来重新归类学习英语倒装句的用法。这样,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对书本知识进行重组,条理清楚,逻辑连贯,使学生一目了然,茅塞顿开,很快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类推即创生

类推,即比照某一事物的道理推出跟它同类的其他事物的道理,这样可以触类旁通,开启知识的源泉,即知识的无限创生。如在教学复合名词father-in-law时,告诉学生其后的-in-law是通过“结婚、联姻成亲”后所形成的新的亲戚关系,这样便可举一反三,推理出mother-in-law, son-in-law, daughter-in-law, brother-in-law, sister-in-law等。同样,学习了millionaire,可以类推出billionaire等。

(五)变式即创生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变式教学,通过改变或增减某个关键词,让学生多探讨,多争论,引导学生多方位地思考问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碰撞,重新再整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有坡度、有联系的铺垫性变式题型,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这样既体现在知识、思维上的铺垫,又展示了知识的创生过程,把握好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内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如在教学英语单项填空题时,关键是要抓住题干所提供的各种线索,即命题者的意图及设置的圈套,尤其是题干中的关键词。针对学生所选的错误答案,微调题干中的某一关键词,使之成为正确答案,这样便会加深学生对题干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达到知识的创生。现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1.改变一个词

例1. The question _______ now is very important.

A. discussed B. being discussed

C. to be discussed D. discussing

【分析】答案为B,本题主要考查非谓语动词,其关键词为now。针对选择A的同学,启发他们把now改为过去的某一时间(如yesterday),A便成了正确答案。针对选择C的同学,启发他们把now改为将来的某一时间(如tomorrow),C便成了正确答案。

2.去掉一个词

例2. _______, so we had to stay home.

A. It being raining B. Being raining

C. Since it was raining D. It was raining

【分析】答案为D,本题考查复合句。从关键词so可知,前半部分也应是一个句子,且不需再带连词,故选D。针对选择A或C的同学,启发他们去掉so即可。

3.加入一个词

例3. Is this factory _______ your friends visited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 that B. which C. where D. the one

【分析】答案为D,本题考查定语从句,其关键是要找出主句的主语是什么。可以先把疑问句变为陈述句,因为定语从句所修饰的那个名词前须有限定词,所以不能变为This is factory ...,而应变为This factory is ...故应选D,the one作先行词,而其关系代词that可以省掉。针对选择A或B的同学,启发他们在factory前加一个限定词(如the)即可,变为This is the factory ...又因从句中的谓语动词visit为及物动词,所以先行词the factory应作其宾语,故不可选C。

4.改变标点符号

例4. There _______ no bus, we had to go by bike.

A. was B. being C. had D. is

【分析】答案为B,本题考查非谓语动词,其关键是中间用逗号分开,故选B,作原因状语。针对选择A的同学,启发他们把逗号改为句号,后面we的首字母w大写即可。

四、结束语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相应地,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3]。因此,知识创生的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生出能够实实在在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个性化”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有力量的,是“活”性的“真”知,具有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能够持续久远、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7-14.

[2]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课程变革的知识基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3):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