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新认识和掂量文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2012年的中国文学来说,究竟是热闹还是复兴?我说既非热闹也非复兴,而是发现--重新发现。诚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就一再被边缘化。纯文学期刊和纯文学书籍的发行量和受众数,不但上不去,反而降下来,其空间和平台也一再受限。与之相对应,是大众消费文化的高涨,影像热、类型热、微博热等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现在是全民娱乐时代,多媒体时代,读图时代,浅阅读时代,一句话,“去精英化”的时代,肯坐下来静心读文学的人自然不会太多。于是从总趋势上看,阅读在取代心灵阅读,实用阅读压倒审美阅读。有人说,这才是文学应有的本来位置,今天终于回归本位了,文学就该老老实实安于本分。这叫“本来位置论”。
本应如此就对吗?文学就该处在这样的“本来位置”吗?我表示怀疑。对于具有深厚、博大传统的中国文学来说,这是否有点"谦虚过度"?对于作为文学艺术母题、母本、元文本的文学而言,是否“严于律己”得过了头?正当此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了,给了国人一个大惊喜、大震撼,带来一股强有力的自信和振奋。这个奖是奖给莫言个人的,是对他的艺术创造性的褒奖,但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以及改革开放的中国形象不能说没有关系。也许这是汉语语种即将大规模进入国际主流文化圈的一个征兆或信号。所有用汉语说话、用汉语写作的人,都为这个变化高兴。莫言的获奖,让世人重新认识和掂量当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宝贵价值。
是的,现在的确存在“消费莫言”并试图将莫言娱乐化、明星化的浮躁倾向。莫言家后院的萝卜被人拔光,莫言的名字被注册为商标等,终究只是一时的闹剧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获奖后莫言的书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不少读者看了作品惊呼,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天马行空、充满奇思怪想的书,这么具有批判锋芒的书。由此扩展开来,人们又发现了一批与莫言水平相近的一线作家,他们短期内虽不可能得诺奖了,但他们的作品也大有看头。这,就是重新发现文学。令人慨叹的是,这种发现似乎首先还是以外国人为触媒。
现在影视业甚为发达。观众看了电影《白鹿原》、《一九四二》、《搜索》、《万箭穿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后,产生找原著一看的冲动。《白鹿原》电影虽不太成功,但还是引得观众四处找书,出版社赶忙加印,20万册居然一售而空。看了书的观众(准确地说是读者)中又有人惊呼,书比电影有嚼头,读一本好作品的收获比看十部电影还要大呢。这,又是一种重新发现。不过是来自外力,因影视而触发。
由此使我思考,虽然文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并不会因莫言的获奖而自行消失,但我们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评估,是否有些偏低?近30年中国文学的闪闪珠宝、丰富库存,是否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普及?它是否应该被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知?另一方面,正如有人指出的,审美方式正在起变化,文学与影像的“共同阅读”已成为人类接收信息或进行娱乐的重要方式。过去文学清高,瞧不起影视,认为改编没有不失败的,好文学具有“不可改编性”;现在不得不放下身段,进入共存共荣时代。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性正在加强,电影从过去拄着文学的拐杖单行,到电影的热映反过来引发人们对文学的关注,进而影响文学的销路、样式和美学风貌。不过,也得警惕,文学不要因此被商业性元素牵着鼻子走,丧失了本原。总之,莫言热也好、影像热也好,并不等于文学热,但近来阅读的回潮或回暖现象却值得重视,它或将成为重新发现文学的重要契机,甚至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