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明眼亮进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明眼亮进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在我县组织的“齐鲁名师大讲堂”活动中,我有幸听了“齐鲁名师”杨淑平校长的学术报告,收获甚多。其中,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教师备课时应“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上课应“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为,教师应该“心明眼亮”进课堂

一、对待教材,教师无疑要做到“心明眼亮”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课前充分地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备课要做到“眼亮”。即,“眼中有教材”:定准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难度适当的习题,选择有效突破难点的教法等。课前的精心备课为成功上好一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授课时应怎样呢?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教师授课时亦应“心中有教材”即“心明”:熟悉上课的流程,将教材的内容熟记在心。这样,我们的知识传授会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组织教学删繁就简、深入浅出,这样才会时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因此,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二十年的我来说,要做到对教材“成竹在胸”并不太难,而且我们往往也更习惯于在教材上下更多的工夫。但我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课,时刻关注学习的对象——学生,对学生做到“心明眼亮”,即“心中眼中时时有学生”则更加重要。这也是受传统教学影响的我们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容易忽视的问题。

二、教师备课、授课更应做到“心明眼亮”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与学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关系中,学是内因,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关注学生尤为重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学习者和主体,新课标更是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备课、授课更应做到“心中有学生”。

1.备课时对学生要“心明”,即“心中有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应树立与教材和学生的对话意识,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为突破口,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在的初中生一般12~15岁,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少男少女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学习上他们往往表现为做事独立性差,不善于动手动脑,一切坐享其成,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只爱听表扬的话,不愿接受批评。但同时他们又聪明活泼,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他们想象力丰富,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针对以上特点,教师应多设计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能自己学会的就不教,能独立完成的学习就自力更生。多设计小组学习形式,学生之间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尽量放手给学生。设计教学任务时应注意难度适宜,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学生跳跳脚能够到。设计课堂用语时注意多用表扬、鼓励性话语。在教法、教具的选择上,用学生乐于并易于接受的方式。一个班的学生认知水平、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做到尊重差异,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备课中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各有所长,教师应注重在教学中进行分层指导,因材施教。如: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采取分层备课:对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要求、分层练习训练、分层达标测试等。

2.课堂上教师时时“眼亮”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关键时对学生提醒、启发、点拨,使他们能顺利地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教师更应时时“眼亮”,时时关注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行为和回答问题的人数、准确率等方面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观察学生的表情,是昂首挺胸还是垂头丧气,是跃跃欲试还是没精打采;目光是无忧无虑还是毫无希望;是充满自信还是软弱无力。教师还要注意倾听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声音。通过倾听来辨别学生是否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的内容是否清楚,是否具有条理性,是否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不同的表现,教师应作出相应的反应。对那些对学习积极、热情高的学生及时加以表扬,对那些跃跃欲试但又信心不足的学生适时鼓励,对学有所困的学生适时点拨、辅导。如果个别学生某一段时间课堂上一直情绪低落,那么教师则需课后认真了解原因,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整节课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则应对教学设计进行再调整了。

三、课后反思也要“心明”眼亮

“课堂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完美的教学是一种理想的追求。”我们常有这种感觉,不管备课时我们准备得多么充分,上完课后,总结回顾还是常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课后反思就非常必要。课后反思是课前备课的延伸,是对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的总结、反馈。经常反思能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及时对课堂教学效果反思还能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课后反思既要反思教学设计,更应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故反思也应“心明”,即“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反思教材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材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板书设计是否合理、醒目,习题难度是否适中。反思还会记录课堂上的瞬间灵感,以及本课设计欠妥之处。通过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反应以及课堂达标测试效果,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内容,以便及时补救,避免出现新的知识缺陷。我相信,在我们的每一次深入反思之后,我们的教学必然会离“完美”更进一步,那么,我们下一次进课堂会“眼更明,心更亮”。

综上所述,我认为无论备课、授课,还是课后反思,教师都应时刻做到“心明眼亮”:心中、眼中时时有教材;眼中、心中更不要忘记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造“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才能真正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邑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