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明明白白我的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明明白白我的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构思巧妙、意境深远,要准确地解读、领会古典诗词的精髓,必须从读“标题”、“作者”、“意象、“意境”、“典故”、“诗眼”、“风格”、“文体”、“手法”等八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 古典诗歌 鉴赏 八个方面

古典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特有的意境,深得世人的喜爱。古典诗歌不但给人美的享受,而且能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力、鉴赏能力和文化修养。鉴赏古典诗歌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但不管是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还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都是先把握诗歌内容,否则,所谓的诗歌鉴赏也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解读、领会古典诗歌的精髓,全面地鉴赏古典诗歌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

一、读“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或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或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或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则暗示了内容。

二、读“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任何一个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每首诗歌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因此,不妨抓住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主要风格来鉴赏。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的柔美婉丽,等等。了解了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鉴赏诗歌时,也不能机械地用作者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和艺术风格来套到具体的作品中去,而要从作品的本身出发,具体分析其思想内容。如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婉约派常抒写“离愁别绪”,即“惜别”之情。

三、读“意象”

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我们在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如:《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如果了解“柳”这一意象的特定含义,知道因“柳”与“留”同音,古人折柳话别,寄托深情,就不难知道,“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由“何人不起故园情”又可知此诗抒写的是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四、读“意境”

意境和意象一样都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它是文艺作品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因而,鉴赏者在欣赏诗歌时也一定要注意对其意境的把握。如马致远的《天沙净・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融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五、读“典故”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用典故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如《》(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中的“陶家”究竟是不是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家呢?如果熟知陶渊明平生最爱菊,家中种了很多,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流传的佳句更是他在《饮酒》中写下的,我们就可以推断元稹把种植的地方比作陶渊明的家,秋菊开满家院的繁盛景象就不难想象了。正因为有如此引人的佳景,才使诗人专心致志“遍绕篱边”赏菊,连太阳西斜也不知道。

六、读“诗眼”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优秀的作品中,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而这些含有诗眼词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窥斑而见豹”“见微而知著”。诗眼词眼能集中、凝炼、鲜明、生动地体现诗的神韵,有着奇妙的艺术功效。如《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中的“咽”字写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更衬托出山林的幽静。“日色冷青松”,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极为传神。山林幽暗,夕阳余晖抹在幽深的松林上,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冷”。这一“冷”字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因此,不难看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岩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七、读“文体”

各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点,如果掌握了诗歌、词、曲的平仄、押韵、对仗,并对诗的严肃庄重、词的清丽妩媚、曲的诙谐幽默有所了解,我们才能从诗歌的遣词造句中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把握诗歌的内容,而在这基础上,才能对其艺术形式、意境风格有正确的分析、体会。如《山居秋暝》(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事理关系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作者这样写有两个的原因:一是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二是诗人在“浣女”、“渔舟”之前先写“竹喧”、“莲动”才符合现实感觉的顺序,吻合审美情趣,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所遮蔽,等听到竹林里的喧声、看到莲叶的摇动时才发现浣女、渔舟,从隐处显现真象,才显出情趣,才富有诗意,也更显出诗人用语的含蓄、构思的巧妙。

八、读“手法”

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是诗歌的重要特征。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才能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才能使诗歌成为具有一定普通必然性的艺术品。而“赋、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的具体途径。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始于《诗经》,是文学创作中最早的表现手法之一。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先借助别的事物引发,然后转入正题。托物起兴,它是先借自然界的事物,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星辰日月等,先起个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

总之,文学鉴赏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能力层次高的创造性活动。如果能重视上述的几方面知识的积累,并养成多读名作和有关赏析评价的文章的习惯,开拓思路,扩展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语感,提高素养的话,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鉴赏分析实践后,诗歌鉴赏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军民.鉴赏古诗词.作文周刊(教师版),2007,(8).

[2]王小忠.语言分析与古诗词鉴赏.文学教育,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