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回归教育的原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回归教育的原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肖川说过:“教育,是真正把人的发展当作目的的教育。”然而,现实教育常常面临着儿童本位的缺失,许多教者常以成人的语言、模式来约束处于童年的孩子们,从而造成教育的无力化。因此,本文由教育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出发,通过成因剖析、对策解读、深度思考,阐述了教育应回归其原点,顺应儿童的天性,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观点。

关键词:特殊家作;童年生活;本真教育

一、缘起:一次家作的特殊历程

任教十多年,笔者第一次接到这样特殊的班级:开学第一个周末的家庭作业(由于事先对此班班风有所耳闻,所以特意在布置作业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将作业压缩为最简),出乎意料的是,周一只有近十个学生勉强过关,其余学生要么偷工减料,要么胡乱涂鸦,更有甚者只字未动。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笔者不知如何是好:是大发雷霆,罚其重做,还是压住怒火,苦口婆心,劝其补上?

猛然间,想起了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一文,笔者近乎枯竭的内心闪过一道炫着异彩的灵光,对,不妨借鉴专家的观点,尝试着从孩子们的立场出发,于是,有了以下“三部曲”:

1.序曲――第一份特殊的家作,让孩子们动心

当晚回家,笔者将孩子们周日的作业工工整整地做了一遍。第二天早上,笔者早早地来到教室,将这份特殊的家作放在了班级的投影仪上。每一个学生进教室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笔者写的那份工整的作业,一个个面露惊讶状,一阵窃语后,教室里便恢复了平静。孩子们一反常态,居然都自觉有序地开始了晨读。

笔者保持沉默,没有作过多地解释,但笔者知道,自己的做法如一块巨石,在这些“因久经沙场而顽固不化”的孩子心间激起了阵阵涟漪。

2.协奏曲――第二份特殊的家作,让孩子们震惊

在笔者的策划下,中午,康(该生是出了名的懒)的父亲如约来到教室,在同学们的众目睽睽之下,坐在了儿子身旁的空位上,开始了历时半小时的作业旅程。所有的孩子无不震惊,因为他们绝对没有想到:贵为权威的一家之长,不但没有责骂自己的孩子,还来替自己的儿子完成家作。就这样,到放学时,陆续有十几位家长完成了为人父母后第一次特殊的“作业”。

最后,在十八点五十分,笔者送走了最后一位家长,从投影仪上取下笔者的特殊作业。告别了那对父女,笔者带着从未有过的轻松回家了。

3.交响曲――第三天心与心的交流,让孩子们感动

第三天,笔者真诚地向学生道歉:“老师只顾着自己所交的学科,没有设身处地地为所有孩子着想。针对同学们没完成家作的情况,第一责任人是老师。所以,老师应该罚做一份作业。”

同学们听了笔者的肺腑之言,主动打开了心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畅谈了师长的良苦用心,以及今后的打算。最后笔者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和家长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不少家长在孩子的作业本上写下发自肺腑的感受:原来当个好孩子不容易,当个好学生更不容易! 如今,本班学生的作业情况已大有改观,不做作业的现象已完全消失,原本学习心不在焉的学生似乎都变了样。

二、探寻:利于儿童接受的教育方式

(一)成因剖析:童年永远是个深刻的话题

1.环境,对孩子提出严峻挑战

在当今光怪陆离的世界中,许多成年人拥有了享受式、娱乐化的生活方式,“歌声、舞声、麻将声,声声入耳”。这无疑给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们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电脑的虚拟世界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新天地。在这方天地中,存有许多诱惑,布有很多陷阱,低级、恶俗的东西侵蚀着儿童的心灵,占据了儿童大量的业余时间。

2.家庭,对孩子产生关键性影响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孩子们能否成才,涉及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也关乎未来社会的发展。但许多家长由于工作、生活等多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正确而耐心的引导,他们总是以严父怨母的身份成为了单一向孩子索要分数的机器。

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说谎,学会了投机取巧。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走“读书之路”没有大好光明时,渐渐因失望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部分早对学习厌倦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最后一种外动力。部分家长面对孩子的不求上进,产生了推卸、放任和畏难的思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和权利完全推给了学校。

3.教育,给孩子带来不小的压力

当下,教师总戴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神圣光环,以绝对权威的严师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老师们常常借助于指示、命令,借助于手中掌握的可支配的教育资源,如奖励、惩罚、班干部任免、座位安排、表扬、批评等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在这种“权威”下,学生只能是被动消极服从,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

如此一来,“拖欠作业或不做作业”等不良现象,就像可怕的瘟疫一样,在学生中间蔓延开来,并一发不可收拾。教师则又反过来威逼强迫学生服从,甚至采用侮辱、恐吓、体罚等手段,逼迫学生就范,从而在教师与儿童之间造成了绝对牢固的堵塞心灵沟通的屏障。

(二)对策解读:拨开云雾见青天

本班部分学生正是在以上种种情况下,逐渐产生了“见作业如见猛虎”的情绪,并且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奏响了走进童心的“三步曲”。

1.注入“净心营养液”――提前介入,与家长“心连心”

在实施对策前,笔者预见了家长对于这种特殊教育方式的各种反应,也猜测了作为家长希望孩子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于是笔者给家长送上一支“净心营养液”。笔者先通过电话与网络,和家长取得联系,说明原委,解释自己的教育设想,让家长明白:只有自己成为“长大的儿童”,站在这些活生生的、有具体思想的孩子面前,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让儿童乐意接受,并解决根本问题。

2.配制“激活维生素”――俯下身子,与家长一起“当儿童”

面对这些“因久经沙场而顽固不化”的孩子,笔者作为教师,抛开师道尊严,放弃了以往批评、罚做等粗俗的做法,率先走近儿童,体验他们的生活。笔者的第一份作业,如同一颗“激活维生素”,给整个治疗的过程起到了“药引子”的作用。其次,再请家长来校,放下长者的架子,体验儿童的学习生活:坐在孩子中间,与其一起完成未写完的作业。终于,这良苦用心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当教师与家长都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教育时,教师、家长、孩子们,便早已翻过了那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达到了真正的教育相融、教学相长的美好境界,从而使教育的现状也得到了彻底改变。

3.添加“黄金搭档片”――及时沟通,与家长“手牵手”

在初步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笔者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将这种以“儿童立场”的育人思想,贯穿于以后的教育之中。笔者在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中,增设了一份“黄金搭档片”,即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家长“手牵手”,主动走近儿童,及时和孩子们交流内心的想法,用真心诚意去感染儿童,从而引领他们走向健康、快乐与成功。

(三)深度思考:教育应回到原点

教育现代性的精神实质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内含以学生的内在自然本性)是教育及其教学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与必然要求。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与儿童的天性作对,而要以此为动力和资源,真正让教育回到它的原点。

1.转变思想,把儿童当作人

我们的教育不能漠视人的生命价值,教育活动要彰显人性的光辉和魅力。在教育中,我们首先关注人性,以儿童的立场与能动性为前提,促进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和谐发展。其次,注重人的平等性与独特性。在教师心目中,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根植于人的终极关怀。儿童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必须一个个地认识他们,与他们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2.放低重心,把儿童当作儿童

面对着广大儿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表率作用。如果我们能放下教师权威,成为儿童的朋友,甚者,成为“长大的儿童”,这无疑会让本已“苍白无力”的教育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我,一个长大的儿童。”这正是现代教师具体形象的深刻描绘。“长大的儿童”是在更高的程度上去理解儿童、发现儿童,从而引领、教育儿童。这就是提醒我们:师长应该和孩子们一同成长,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考虑,共同感受他们童年的快乐与忧愁;而不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们身上,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呵斥、影响他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走出如樊笼似的“传统教育”的阴影,寻找到一条适应时代需求、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之路。

3.解读童心,让儿童接受本真的教育

首先让我们品读一下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当一个人无限信任别人的时候,他就在某种程度上变得无力自卫。而孩子对一位好老师的信任恰恰是无限的。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只要在你理解和体会到儿童对你的无限信任以及由此而必然产生的无力自卫状态。并在这种信任与无力自卫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对孩子的权威的时候,你才有资格做一名导师与教育者。”

的确,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能让儿童十分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并产生一种“向心力”,让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当然,笔者并不是让老师们通过各种欺骗手段来换取儿童的信任,而是建议教师从“儿童的立场”(成尚荣语)出发,采取最本真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接受我们的教育。

因为,本真的教育是沉静的,是安宁的,是人的精神得以栖息的安居之所。同时,本真的教育也是善的教育,更是美的教育。在向善、向美的精神历练中,儿童一定会变得更美好、更纯洁。

曾经有一段话一直打动着笔者:人,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在你不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儿童心智觉醒的时刻,让儿童的生命在场,实现学生人格心灵的唤醒,以孩子们自己的方式,使他们不断地趋向真、善、美,也为孩子们的童年打下一抹靓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 吴全华.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9).

[2] 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23).

[3] 朱自强.让心为新鲜的一切而跳[N].中国教育报,2007-03-27(10).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