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探高职国贸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探高职国贸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小型外贸企业快速发展,拓展了与院校合作空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引入“校中厂”,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文章结合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贸专业“校中厂”的建设经验,对高职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剖析,提出“仿真外贸公司”教学和“校中厂”实习的两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国际贸易;校中厂;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 杨军安,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贸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实务,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6-0106-0003

一、概 述

随着我国进出口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融入国际市场。中小型外贸企业成为各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要就业途径。如何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外贸企业需求相一致成为各院校国贸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校中厂”模式能够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把企业请到学校,让学校的育人优势与企业业务优势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学生主要就业岗位是外贸企业中的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把中小型外贸企业引入到学校,把外贸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引入到教学,改变以往国贸专业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主要根据河北政法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近两年的“校中厂”的建设经验,结合专业多年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国贸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在三年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切实的企业锻炼经历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和业务性质要求,不能大规模接受学生到企业实习。因此,“校中厂”模式就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办法。学生不需要离开学校,也能够到企业锻炼。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面向涉外经济贸易部门、进出口企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能从事外贸管理或在外贸第一线进行合同的签订、履行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国际贸易业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分两个阶段共同完成。第一阶段是“仿真外贸公司”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第二阶段是到“校中厂”企业实习,以企业为中心。第一阶段安排是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培养时期,以培养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和跟单员为目标。第二阶段是学生到企业。由企业分派不同工作岗位,通过岗位轮换,应用专业知识,深化能力锻炼及整体素质提高,以培养学生成长为外贸经理为目标。

(二)“仿真外贸公司”教学

在教学改革中,各个院校都强调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均要求来自于企业一线实践,与实际就业岗位相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外贸专业知识,还要突出培养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因此,要通过精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让学生对外贸行业能够产生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培养个人外贸职业素养,提升毕业后的从业竞争力。我们提出把情景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结合起来,改造国贸专业核心课程教学。2011年,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与河北玛世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探索“校中厂”及校企“双主体”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国贸专业与该公司附属出口公司合作进行丝网出口人才培养。目前,已经有两届500多名学生到该公司参与丝网产品出口的实习实践。在总结“校中厂”模式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把丝网产品出口业务融入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把仿真丝网出口企业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以真实外贸情景为基础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第一阶段安排4个学期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班级成立10个左右仿真丝网外贸公司。外贸公司竞聘产生外贸经理,自由招募组员。所有专业核心课程都按照项目教学法改造,以每一个仿真丝网外贸公司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引入仿真外贸公司内部协作和公司之间竞争,实现知识学习与外贸人员从业技能培养的有效融合。课堂教学主要放在实训室,打破了以往教学模式,在掌握知识,锻炼技能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外贸综合实训》、《报关与报检实训》等实训课程安排机房上课,通过专业外贸实训实习软件,模拟现实企业中外贸业务流程,从而加深掌握知识,锻炼操作技能。

(三)“校中厂”实习

外贸企业工作性质更适合于到 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有近十年时间,外贸进出口产品越来越与人们 生活息息相关。大量中小企业都有进出口需求,但缺少专业操作人才,特别是进入企业就能上手的外贸人才。并且有的毕业生到企业不到半年,刚刚了解产品和企业就会跳槽。“校中厂”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毕业生和企业双方选择的盲目性。通过在学校“校中厂”

企业实习和实践,有助于企业发现并培养储备人才,减少人员流动性。而学生通过“校中厂”的锻炼,能够切实感受到现实社会对自己要求,有利于学生合理地选择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第二阶段“校中厂”实习,安排1~2个学期。在前一阶段熟悉特定出口产品——丝网基础上,集中安排学生到对应的“校中厂”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工作岗位,定期进行轮岗。同时第二阶段也是深化学生外贸专业知识掌握,应用其工作能力的阶段。以企业为中心,让学生以一名真正员工身份来体验企业管理与经营过程,为学生今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又可以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第二阶段定位是学生今后在外贸行业成长目标——外贸经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更要培养热爱外贸行业的精神,能够立志于投身这个行业中,为外贸企业和自身创造更高价值。

三、“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过程控制

(一)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专业不断发展过程中,无论与企业交流沟通,还是日常教学活动,专业教师都要把服务育人的精神贯彻到课堂和实践活动中。“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双师型”教学团队重在教师服务企业的经历。每年,教师都要花一定时间到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校中厂”去进行调研和座谈,了解最新出口信息和政策调整,真正掌握外贸企业具体情况。只有在掌握一线实践资料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改革专业课程体系

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实践性,与企业岗位要求存在差距。要定期进行专业调研,邀请外贸行业专家召开论证会,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注重育人。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要使用项目引领模式、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模拟训练教学法等多种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实训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课程体系上,要注重前后课程衔接,专业知识衔接。适当增加专业技能课程,特别是校企合作课程,使国贸课程体系更加合理,紧扣时展脉搏。

(三)“校中厂”协同管理与合作教材开发

“校中厂”实习以企业为中心,其实习过程和内容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专业教师要与企业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在企业岗位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之间寻找结合点,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师要定期与实习学生进行座谈,掌握实习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同时校企要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探索合作育人新模式,争取尽快开展订单式培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内容选编。要充分利用校外实际基地以及“校中厂”等各种资源,与企业一同开发出适合本学校的国贸专业系列教材,拓展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

(四)实训室和软件建设

第二阶段教学主要依托国际贸易实训室以及外贸实训软件来组织教学。实训室上课可以打破以往课堂组织形式,适于分组进行教学,能够提供一个平等的宽松教学环境。各个仿真外贸公司通过一个平台进行竞争与协作,能产生对抗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外贸实训软件教学作为人才培养重要手段,其选取和个性化修改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且,机房实训能够让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外贸业务全流程,是实训室教学重要补充,能够把各门专业课程综合起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四、创新与进一步思考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企合作,突出就业导向。围绕构筑“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来展开所有教学工作。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项目课程的开发、实习实训环节教学等诸多方面,以阶段性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宗旨,密切结合中小型外贸企业需求,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也同时出现校企沟通不顺畅、师资和教材缺乏、实训室建设滞后等问题。比如:学校和企业对学生“校中厂”实习的目标不同理解。企业更多的是看重学生能否创造经济效益,而注重效率。学校则看重教育的公平性,要给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公平教育机会。如果双方沟通不畅,就不能正确贯彻人才培养目标,影响教学和实习效果。诸如此类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来逐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红霞. 姜大庆. 家纺专业“校中厂”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11).

[2]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

[3]蒙忠,何斯远.“厂中校”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1,(12).

[4]梁慧社.王清华. 产、学、研、政合作 促进“双赢”发展——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厂中校”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职业教育,20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