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情感”与“技巧”在散文朗读教学中的整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情感”与“技巧”在散文朗读教学中的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什么是朗读?什么又是朗读教学?课文体会得深是否朗读得就好?反之,朗读得好就能说一个人课文理解的深吗?在散文朗读教学中又如何将“情感”和“技巧”很好的融合?很多人对此都存在模糊的概念或一定的误区,在此文中,笔者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情感;技巧;朗读;朗读教学

对于“理解”和“朗读”的关系,笔者认为:“课文体会得深朗读不一定就好,而朗读得好就一定说明这个人对课出了深刻的分析,作者的心灵与朗读者的心灵彼此碰撞,从而引起了心理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朗读者通过一系列地再加工,有了自己的一份体会与再创造,这样才能让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动情。”而此处所说得“心灵碰撞”和“一系列再加工”便是本文题目中的“感情”与“技巧”。要弄清楚二者是怎样在散文朗读教学中有机整合起来的,首先就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即什么是朗读?什么是朗读教学?

一、 朗读与朗读教学

所谓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朗,是说声音清楚、响亮;读,就是读书、念文章。朗读,也可以叫诵读、读书,就是诵书的意思。用更通俗的话说,就是把书面上写得语言变为口头上说得语言,把无声语言(文字、文章、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而朗读教学作为一种方式,是想通过这种途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为了培养学生挥洒自如的口才和一看就清、一听就明的语感;为了能够通过言志传神的方式来对学生产生教益、使他们受到感染;同时也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化经典。

既然朗读教学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我们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朗读教学呢?这就要靠“情感”和“技巧”的整合了。

二、“情感”与“技巧”在散文朗读教学中的整合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最大特点就是“形散神不散”。在朗读教学中我们要着重抓好这个特点,以理解为先导,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始终,加上技巧的融合,方可表情达意。而关于技巧,叶圣陶先生说得明白:“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高低是从声带的张弛而来的分别。强弱是从肺部发出空气的多少而来的分别。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发音数少是缓,发音数多就是急。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下面我们就从窦老师《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堂朗读教学入手,看看她是如何将“情感”与“技巧”整合起来的。

(一)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双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师:大家想想史铁生21岁时得重病双腿瘫痪。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突然双腿瘫痪,自然而然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谁来读读这一段,让我们体会体会他的脾气怎么个暴怒无常。

生读……

师:不想活的他,看着刷刷啦啦的树叶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联系上下文说说看。

生1……

师:掌声啊,同学们你看她,能就着课文里刷刷啦啦的树叶声去想,把她的心情表达了出来,还有吗?看看你的想法和她的有什么不同。

生2:……

师:我听得是北风,秋天刮得是什么风?秋风更准一点,但是不管是什么风,话里我们听到得还是他那句“狠命地捶打着双腿喊着:…”

生:“我活着有什么劲!”

……

在许多阅读课堂上,经常可以听到教师用“走进课文”四个字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朗读课文,可只这四个字仍显单薄,教师如何能让这四个字更加具体可感?窦老师的做法让大家看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走入课文,贴近人物,换位思考。人物说得每句话、做得每件事请都会有原因,让自己变成文章中的人物,去揭开那个原因,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那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体会这些心情呢?用三句话简单概括,那就是:

1、从矛盾中捕捉灵感。课文中的矛盾之处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就像文章中的史铁生,21岁——花样的年华,本该大展宏图的年龄,却注定以后要在轮椅上渡过,怎么能不暴怒无常?一个“突然”像一块巨石陡然从天而降,把所有可能的未来全部压碎,重重压在史铁生身上、心里,一下子压垮了他。同样,如果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忽然消失或被人夺走,我们又怎能接受?

2、从动作处寻找体会。什么是“狠命”?使劲儿的、拼命的、用尽气力的;什么是“可恨”?就是令人痛恨、让人憎恨。史铁生用“狠命”和“可恨”来捶打和形容自己的双腿,可见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与无助啊!那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拼命”的?

3、从氛围里拓展思维。文章中的景物总是与作者的心情一脉相承,在这里,窗外刷刷啦啦飘落的树叶就如同史铁生现在低落到极点的心情一般,此刻凄凉的景象又烘托了他怎样的心境?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描述内心感受,从中得到一种共鸣,进而读出这种凄苦的心情。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再说强弱。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再说缓急。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首先,“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双腿喊着”这半句话里,“狠命”、“可恨”和“喊着”这三个词本身都有使劲儿、用力气的义位,突出表现了主人公在被病魔无情剥夺双腿后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特别把这几个词读高点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音”,我们把“·”作为重音符号;其次,前半句话里处处充斥着作者的愤怒与怨恨,怒:凭什么?我做错了什么?我还年轻啊,为什么剥夺我自由奔跑的权利?怨:可恨的老天,不争气的双腿!所以,朗读时要急读,这里我们把“—”作为急读的符号;再次,“我活着有什么劲?”这后半句作为喊出得话,须加重语气,同时写作者由激动转为无奈(由怨转哀),已有轻生念头,朗读时要头部加强、前高后低、并逐渐放低语气放缓语速,我们把“∨”作为句的头部宜加强的符号,把“”作为这一句该前高后低的符号,把 “——”作为缓读的符号。最后用符号来表示整句话的朗读: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双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二)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母亲“扑” 过来,母亲“扑”下去的是什么呢?可以再读到课文里,联系联系上下文和史铁生的心情谈谈你的见解。

……

师:哦,同学们,这个同学也会读书,联系课文理解了这个“扑”!太好了,再来看,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

师:言外之意,她抓住的、在她手里的既有让儿子活下去的信念,还有坚决不让儿子死下去的……

……

师:同学们,我们再看,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呢?

……

师:你听到他说的没有?我听到他有两个发现,他发现第一个:母亲忍住的是她的儿子的脾气,第二个母亲忍住的是自己的病痛,我们给他喝彩,他发现了两个“忍”,我们先来研究研究,你自己说说先研究哪个“忍”?

生:忍住自己的病

……

师:刚才你说母亲得的是肝病,用医学上的学名叫“肝癌”,肝癌到了晚期才会疼的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才会大口大口的像课文里写的那样吐着鲜血,有没有同学知道,肝癌除了书上写的症状,还有别的补充吗?(生沉默)没有我说了,像得了这样病的病人,除了像课文上交代的这样,还有他的肝越来越硬,用我们生活中的语言来说是—肝硬化,越到后来人的体重越来越轻,脸色发青,尿根本排不出去,最后肚子鼓得越来越大,还直吐着鲜血,不仅疼痛难忍,而且这样的病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作为这样的一位母亲,亲爱的同学们,她是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是,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眼前的玻璃砸碎?(生:没有!)她有没有听着李谷一那甜美的歌声,突然把眼前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生:没有!)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当然我们可以理解,捶打着自己的双腿:我活着有什么劲?(生:没有!)送她一个字(生:忍!)为了谁?(生:儿子)

……

在教学生朗读时,窦老师是紧紧围绕着扑、抓、忍,这三个动词而进行的。

大家都知道,朗读是深深植根于理解的土壤中的,所以为学生朗读奠定基础——充分理解课文、体会情感是极其迫切的。这里所说的理解课文,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解字面含义,还有挖掘隐藏在字词背后的深层次情感。比如,扑:身体突然伏在物体上。从字面看,这不过是人的一个简单动作,但是把它放到课文中,联系史铁生当时不想活的心情来看,一个“扑”字,写出了母亲行动的迅速和内心的万分焦急。母亲明白儿子的痛苦,读懂儿子的心;心疼他就这样自暴自弃,害怕他就此离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抛弃、不放弃,用醇厚的母爱默默化解儿子心中的硬伤,从而表达出母亲对儿子那份深沉的爱。那么怎样读出这种急切和关爱?结合叶圣陶先生提过的技巧,应把这三个字作为整句话的重音,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同时,整句话语速要稍快,突出母亲此刻内心的焦急。

其次,“忍”字的体会也是本段讲解的一个亮点。窦老师将肝癌的病症解说详细,让学生对肝癌病人所要承受的痛苦体会更加清晰,明白母亲要忍受的极度病痛,但是她却全然不顾,一心只想着儿子的痛苦,在这里,窦老师连续用了三个反问句,将母亲无私的爱推向又一个高潮。

第三,“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看着儿子就这样捶打着双腿说着不想活的话,母亲心碎了,用近乎祈求的口气求儿子不要这样折磨自己,告诉儿子自己一定会做他的支柱。母亲的这句话朗读时一定要前高后低,且语速逐步放缓。最后,用符号来表示这句话的朗读: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以上是笔者筛选窦桂梅老师主讲的《秋天的怀念》两个经典片段所进行的简要分析,内容比较浅显,关于朗读课堂教学的理论仍需继续交流与探索。有缺漏之处,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 .

[4]魏治明.谈文言和小说教学[J] .吉林教育,1981,32(8)

[5]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6]王宇红.朗读技巧[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