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入情·动情·移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入情·动情·移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公主)”并不夸张。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学习的“力”,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使其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教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

一、课始激情情即生,让学生“入情”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泪流满面,激动地说:“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这里的“跪下来”不是形体的姿态,而是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姿态”。作为课文的《二泉映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理解它?为什么《二泉映月》如此委婉动听?为什么瞎子阿炳能创作出这不朽的乐曲?是阿炳的坎坷经历造就了这首曲子。如果没有阿炳苦难的人生,也就没有《二泉映月》的诞生。但是,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一个旧社会的人,是有距离的;让天真的孩子去解读一个盲人的心声,是有挑战性的;让稚嫩的心灵走进一个艺术家的丰富情感世界,是有障碍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这篇课文,听懂这首曲子,就要建构学生对阿炳生活时代、生存状态的认知,读懂“这个人”,感受他的内心和情感。

在教学伊始,我请学生谈谈对阿炳的了解,并出示了相关背景资料:少年成名,意气风发;师父去世后知道了自己的私生子身世,从此放任自流,吃喝嫖赌甚至吸食鸦片;后来双目失明,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尝人情冷暖。接着,抛出一个问题:“阿炳小时候随师父第一次来到二泉时,因为还小,什么也没有听到;第二次来二泉时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他能听到这么多声音?”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引向了逻辑的高度,文章自身的内部理解乃至阿炳内心世界与心外世界的“脐带”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二、课中悟情情更浓,让学生“动情

大部分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做到以情感打动学生。儿童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没有形象的感受,就没有情感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通过不同的手段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形象,比如音乐、影片、图片等。

例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选取真实事例,将情感融进一个经历千辛万苦、求学若渴的女孩的动人故事中。女孩的心中苦苦地呼唤――“我要读书!”这阵阵心声透过她明净清澈的眼神涓涓流淌。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感悟女孩那动人心魄的眼神背后对学习的渴望,我补充贫困地区孩子艰苦求学的真实照片,使学生置身其中,直接感受情境的冲击力。心中掀起阵阵波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环顾四周,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再看看屏幕,想说什么?”启发学生将自己所处的优越环境与课文中无数身处逆境但仍孜孜不倦的“大眼睛”对比。强力的反差撞击学生的心灵,不仅收获一连串精彩的生成,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课堂,涵咏体味,产生真诚的对话和情感的共鸣。

三、课终谙情情未了,让学生“移情

学生在前阶段的阅读中,往往关注情节的发展变化,顾及不到语言较深层的内涵;到了精读阶段,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情感的驱动下,会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

例如,“姥姥的剪纸”是个偏正短语,名为写“剪纸”,实则写“姥姥”这个人。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大量的文笔去描绘叙写姥姥剪纸水平之高超。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他长大后,姥姥又寄来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文章读到这里,学生自然品出这剪纸背后姥姥对作者的思念之情,这剪纸,其实就是作者和姥姥之间沟通情感的桥梁,使作者童年有声有色的,不仅是那传神的剪纸,更是姥姥对他浓浓的爱。在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也是“寄情于物”的文章?学生通过回忆、移情,自然就想起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如琦君《桂花雨》孙友田《月光启蒙》、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

从现代课堂视角看,课堂既是知识授受的地方,也是知识生成的场所;既是文化传承的环境,也是文化创造的天地;既是生理生命存在的家园,也是人的精神、道德和人格养成的天堂;既是社会适应和个人满足的过程,也是超越社会和个人的过程。生成、创造和超越不是在专制、等级、禁锢和自闭的教学中实现,而是在民主、平等、自由和开放的教学中成长的。所谓“教中有情”,就要做到“课使激情情即生”“课中悟情情更浓”“课终谙情情未了”,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形成情感的碰撞。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合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