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音乐剧的现状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音乐剧的现状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音乐剧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近几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本土音乐剧的发展却并不理想,本文就从音乐剧的历史、特点以及本土音乐剧遇冷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如何加强音乐剧的发展以及如何加强本土音乐的创作和商业化。

关键词:音乐剧;本土;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144-02

音乐剧是一种剧本、剧诗、音乐、舞蹈和舞美各环节之间有机整合的艺术,舞蹈、舞台设计、人物动作、一定的故事情节再加上动人的音乐,构成了一部音乐剧。但是由于音乐剧的构成要素较多,定义较为复杂,所以在业界依然没有准确的统一定义。在世界的范围来看,音乐剧的发展很早,在19世纪就已经诞生了。在国内,自从1989年产生第一部音乐剧后,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不过,音乐剧发展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起源于英国和美国,最著名的当属美国的百老汇剧场,以轻音乐、喜剧和黑人剧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音乐剧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传播到世界各地。我国真正的现代音乐剧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音乐剧在艺术节被广泛接受,一些国外著名的音乐剧开始相继在中国演出,国内的一些剧作家、音乐人也创造了一大批脍炙人口人口的本土音乐剧,如《金沙》、《蝶》、《白蛇与青蛇》、《月光摇篮曲》等等,而由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张学友主演的《雪狼湖》更是迎来观看的最多人次,几乎场场爆满。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加大、国人对于精神文化需要的增长,未来的音乐剧市场前景广阔,对于音乐剧的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二、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瓶颈

尽管音乐剧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国内市场发展前景被看好。但是现阶段来说,音乐剧依然还是一个受众面相对较小的艺术形式,真正喜欢和真正会花钱观看的还是上层社会较为富有的阶层。就其原因,笔者认为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音乐剧定位不够准确。音乐剧在中国的定位和我国传统的相声、小品、演唱会都所不同,定位较为高端。音乐剧往往不是简单地逗人开心,是看内行的艺术,而且是与社会形态、人文历史相关联,这就要求观看者首先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同时,在大城市对观看者穿戴礼仪方面要求严格,这与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是“格格不入”,很多富有起来的阶层依然不愿意受这方面的束缚,所以,受众面较小。另外,音乐剧属于真人表演,舞台要求较为严格,人员工资、设备购买投入大,成本较高,但表演场地又往往较小,导致其观演费较高。因此,观看的人数较少也就不难理解。

(二)缺少“本土元素”。音乐剧是个舶来品,我们的音乐剧舞台一直是外国著名音乐剧在唱主角。目前,国内比较受欢迎的音乐剧不是由国外演员参演,就是根据国外经典剧目改编,逃脱不了国外音乐剧的影子,这和当前电视娱乐节目大多购买国外版权的方式异曲同工。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观众会觉得演来演去都是外国的事情,不具有亲和力。但现状是国内优秀剧目缺乏。虽然音乐在我国已经发展了30多年,但是优秀剧目依然十分缺乏,这和我国的文化体制和政策支持有很大关系,也需要有时间的积累。而且本土音乐剧人才匮乏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当前,很多高校都已经成立了音乐剧专业,培养专业的音乐剧人才,但是成才率较低,大部分研究都停留在理论层面。国内应试教育的体制决定了人才的培养都是模版式、量化式,与市场需求不接轨,导致真正能够编出优秀剧目、真正演唱俱佳的表演艺术者还是太少。

(三)文化的建设力度不够。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在战略层面上来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在此之前,我国的文化艺术特别是音乐剧的建设力度是很不够的,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盗版猖獗。另外,一是自身文化因素利用力度太少。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帝制文化、红色文化、爱国文化等等,其实都可以成为音乐剧的创作资源,但是此类音乐剧的表现还是较少。二是产业化程度低,出于政府演出的需要,国家花了大钱培养了一批好的音乐剧和优秀的表演人才,但是基本是内部观看,很少进行市场化运作,这其实是人、财、物的极大浪费。三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在国内,由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刚刚兴起,在此之前,各地方政府受限于财力,对于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能够承办文化演出的场所很少。因此,我们看到,音乐剧只有在较大型的城市中才有演出,这直接影响了音乐剧的传播。

三、加快音乐剧发展的举措

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都已经提到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这对于音乐剧来说绝对是巨大的政策利好。因此,要紧紧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市场定位、人才培养方面求新求变。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传播音乐剧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认识到群众对于文化需求的紧迫性,加大财政投入,在音乐剧场建设、交通、信息传播渠道上给于予倾斜,让每座城市都有音乐大剧院。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的协助作用。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企业,在剧院建设模式上,企业可以寻求与政府采取如BT模式等建设,缓解政府的财力不足;在人力资源上,企业也可以提供专业建设人才、音乐剧人才等,帮助各项基础设施的建立。

(二)加快音乐剧的产业化发展。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找准市场定位,瞄准大众人群,开展送剧下县、下村等形式,打响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剧。同时,适当降低门票价格,使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剧院,观看音乐剧。二是要加快市场化力度,政府和军工团在音乐剧的创作和人才的培养上走在了前列,为了带动市场的发展,应该将这些音乐剧和人才推向市场,既能够增加收入,减轻财政投入,也能够激发文艺人员的活力,还能够让更多的人因为优秀的音乐剧而爱上这门艺术,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强化本土音乐剧的创作。音乐剧要在中国兴起,必须要有更多的本土优秀音乐剧的创作。要求新求变,就要充分结合更多的中国元素。一是传统文化的结合。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优秀文化太多,如京剧的创新,通过增加京剧舞台的元素,对京剧的曲目进行重新编曲创作,加快语速,吸引年轻人。如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红色电视剧有很多,但是在音乐剧方面比较少,可以通过对抗战的历史故事、苦难的历程等等进行音乐剧的创作,如《八子参军》等等。二是其他优秀文化形体的结合。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作品,口口相传的民谣歌曲《刘三姐》等等,这些有着良好受众基础的艺术作品改编成音乐剧将是观众最愿意观看的。

(四)加大音乐剧人才培养力度。要发展中国音乐剧,归根到底要培养中国音乐剧的人才。一方面是高校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体制上,改变过去批量式的教育,因人施教,重视个性发展;在课程设置上,要紧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采取与艺术公司联合培养等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真正可用的音乐剧人才。另一方面是市场创作人才的培养,要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减少人为干预,用市场表现来作为好坏的唯一标准,使中国的音乐剧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晖.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J].中国音乐学,2006(07).

[2] 陈菁.浅试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困境[J].上海戏剧学

院,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