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负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校贷款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巨额的高校贷款不仅成了高校发展的沉重包袱,而且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因此,有效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高校贷款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贷款;现状分析;化解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7日

一、高校贷款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大规模贷款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始扩招,从而出现了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高校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各级政府财力有限,高校无法及时通过财政渠道筹措相应的基本建设经费。我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向银行贷款成为了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获得高校基本建设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从高校贷款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学生公寓和校园建设。投资建设易于操作,高校与银行在此方面共同具备管理能力与实践经验。同时,投资建设属不动产投资,有资产作保证,风险相对最小,所以基本建设贷款成为银行与高校合作最先突破的合作领域。但是实际运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校存在盲目贷款的现象。高校作为具有民事能力的独立法人,对于银行贷款应当自己承担到期还款付息的责任。在教育部1998年提出“银校合作”之初,就对直属高校提出了“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但是,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高校贷款的责任主体及负债行为的后果进行明确。部分高校认为,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应由国家出资兴办,依靠信贷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而且高校贷款最终形成的资产并非如营利性组织那样用于获取利润,而是提供“准公共产品”,即高等教育。同时,这部分资产属于国有资产,当高校偿还贷款存在困难时,应由政府出资偿还。在这种观点之下,少数高校将政府的支持作为高校贷款负债运营的最后退路,缺乏应有的财务风险意识,存在盲目贷款的现象。

(二)高校缺乏偿还意识。一方面学校虽然是独立法人,但不承担学校倒闭的风险,表现出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资金来源仅能满足维持日常运行的需要,并没有投资建设的余力。因此,学校主要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来决定贷款规模,几乎不考虑学校自身偿还本金的问题,其贷款的偿还还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

(三)高校贷款存在盲目攀比现象。当前,很多高校对未来的发展更多地注重规模,存在着盲目攀比心理。如,别人征地建设新校区,我也要想方设法搞扩建,别人贷了款,我也要贷款,别人贷款5,000万元,我要贷款1个亿。

(四)高校贷款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高校利用银行贷款开发建设校园、改善教学设施,是我国当代高校谋求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但这种发展模式包含着多方面的风险,如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要合理规避这些风险,就必须对高校贷款的用途、规模、还款计划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对高校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使之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许多高校习惯于以往无偿使用政府的各种拨款,部分高校对校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充分,对投资的经济效益不够重视;高校对银行贷款的性质与风险没有形成客观的认识,有时甚至对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的性质产生混淆。因而,部分高校对贷款的用途、规模、还款计划等缺乏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也无法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

二、高校贷款风险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一)高校不当贷款可能引发高校财务危机。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导致的风险。高校为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政府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政策的同时,鼓励“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的力度,使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因信贷风险较低,高校容易对银行贷款产生依赖,而一旦政策发生变化,银行贷款额度收紧,债务负担沉重的高校将面临全面的财务危机,难以为继。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利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当经济形势相对低迷时,高校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稳定,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比较积极,学校的贷款风险较小;但当经济形势高涨时,银行的资金就从相对稳定但利润回报也相对较低的高校流向高利润行业,这时高校的贷款风险就会增加。另外,利率的变动也会给贷款高校带来不确定的财务风险。

(二)资金流转不畅使教学科研质量难以保障,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受到挑战。高校贷款的核心目的是维持或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为了偿还贷款,高校却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和科研经费,许多学校无法为学生开设实验课,致使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采用银行贷款方式进行筹资的现象背后,还存在着一个更加深刻的命题――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问题。通常情况下,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等,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几项只占极少的比例。高校收入中用于偿还贷款和支付利息的资金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负债高校需要通过某些途径来谋求一定的利润,以缓解财务压力。但是,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公立高校,按照其属性和财务要求,是不应该有营利行为的。显然,公立高校面临的是一种两难的处境,即无法偿还贷款就会引发财务危机,影响未来发展,难以持续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设法偿还贷款,在筹资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就难以避免地产生营利行为,这就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而无论是其中哪一种结果,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可能会产生长久的消极影响。

三、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由于高校贷款问题不仅关系高校本身的未来发展,而且涉及到政府和银行乃至整个社会,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贷款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大。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高校贷款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

(一)政府应加大经济投入。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资金提供者,要充分发挥其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建立教育投入保障制度,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高等学校的筹资渠道有限,学费和杂费不宜进一步提高,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使教育服务达到供求平衡。因此,无论是高校已有的债务问题,还是未来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加大经济投入,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贷款风险控制制度。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尽快制定《高校专项贷款管理办法》。高校主管部门及相应部门应对高校贷款进行重点审查,包括学校建设规划、贷款使用方向、建设面积、建设标准、贷款额度、偿还能力的论证与评估,确保贷款资金符合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要求,将高校贷款风险降到最低。同时,要建立高校贷款责任追究机制,对超计划、超指标、超规模的高校建设现象要坚决制止,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建设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相关责任人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三)走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走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分担政府的教育投入压力;建立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首先,适度恢复行业对部省、部市共建的行业高校的支持,建立财政支付的渠道,保障共建经费的落实;其次,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部分适宜的公办高校的转制试点;最后鼓励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在引入民间资本的过程中,政府应创设有利条件,疏通渠道,帮助高校利用民间资本获得发展。另外,还应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发展捐资,鼓励非政府机构的团体和个人开办学校,发展民办教育,经费自行筹集。

(四)银行应谨慎放贷,防范高校贷款风险。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承担风险的主体,在进行贷款业务时,应客观评价业务对象的风险与收益,理性决策。高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在投资和收益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且不同的高校在偿债能力上也具有较大的区别,银行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好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随意性带来的贷款风险,避免主观臆断、片面认为所有分立高校都具有稳定性强、贷款风险小的优势。同时,要密切关注高校的资金流向,督促高校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按计划还本付息。另外,银行应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及时沟通交流,共同分析贷款高校的财务状况,实时防范贷款风险。

(五)树立财务风险意识。高校应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强化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根据高校事业发展需求和综合财力可能,编制中长期财务收支计划,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必须与财务收支计划相适应。根据“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与分析,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改善学校财务状况,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高校要切实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强化贷款风险意识,合理控制贷款规模,规范贷款投向,按照“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做好还本付息计划,承担还款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国庆,汪晓凡.高校贷款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财政,2009.2.

[2]张小萍.高校负债的风险化解.中国财政,2009.4.

[3]颜江芬.浅析降低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财务与会计,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