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地理应考技巧点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地理应考技巧点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湖北省高考将首次采用全国新课标文综试卷。为了做好高考地理应试备考,同学们有必要对近三年的全国新课标文综试卷、尤其是2011年的新课标文综卷进行分析。

一、选择题的快速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地理选择题为11道小题共44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选择题答题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考的成败。选择题题目虽小,但其覆盖的范围却可能很大,如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知识点跨度、思维跨度等,其范围甚至超过了一些综合题。其实,解答选择题是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1.认真阅读试题材料,明确考查内容

⑴注意题中的关键词

题中的关键词,是试题的“题眼”,须认真把握才能为正确解题打下基础。

⑵注意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

大多数情况下,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正确的选项,但也有少量试题要求考生选择出其中的错误选项。

⑶注意观察和提取图中的信息

试题中的信息有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就是题干中提供的明确解题条件,主要呈现方式有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和数字表格等。文字材料主要交代了命题的情景,其内容主要涉及到某区域在某时发生了什么地理事件。图像材料的类型主要有空间分布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剖面图等。有时,题干括号中的数字和文字也决不能忽视,因为这些往往成为解题的关键。隐性信息是指隐藏在题干选项和地理图表中需要通过分析联想才能获取的信息,如有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现象本质、地理各要素的联系等。

⑷注意题组中各题之间的关系

地理选择题多以题组的形式出现,一般情况下,题组中的各题并非独立的,而是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有时上题正好是解答下一题的重要条件。如果审题时不能注意到这一点,不能从全局的角度来审读这一题组,而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题中,则会导致无法解题。与此相反,有些题组中还经常出现条件不断变换的情况,解题时千万不要将上题中的条件作为下一题的已知条件,否则极易受到干扰,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

2.选择恰当的方法,高效快速解题

⑴直选法

直选法主要针对一些考查记忆性知识的试题,这类试题在高考卷中分数虽然不多,但却不应该失分。

⑵精确计算法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结合有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最后在备选项中找出与计算结果一致的选项即可。

⑶因果联系法

这种类型的选择题,命题者往往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设置障碍:①选项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科学性。②选项虽然正确,但选项和题干之间并不构成因果关系。③颠倒了因果关系。

⑷图文转换法

“无图不成题”,这是地理试卷的一大特色,考试时,考生一定要重视图文转换、图图转换。使题中所给的图(文)信息朝着自己比较熟悉的文(图)去转换,这将极大地提高解题效率。

⑸优选法

选择题有时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符合题目要求,而试题又明确说明该题为单项选择题,这时,考生切不可怀疑试题出了问题,而应该采用优选法,选择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⑹排除法

所谓排除法,就是在认真阅读、分析题干所给条件的基础上,对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排除。解题时可先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选项开始,然后把比较有把握的选项排除,直至最后剩下唯一的选项。

⑺特例反证法

所谓反证法,就是在解题时,并不是直接判断某选项描述的正误,而是通过逆向思维,找出不符合选项描述的特例,进而来确定选项的错误,从而排除一个个障碍。

⑻排序法

地理事物或现象按其分布的位置、范围等特征,会有一定的序列分布,对于此类题目,同学们一定要分析清楚事物或现象的发展、分布规律,逐一进行排序。

⑼同意相溶法

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选项,因此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只要能够确定其中某两项或三项的含义是相同的、相近的,就可把它们先去掉,这样就可大幅度地减小选择的难度,甚至直接得出答案。

3.应考技巧点拨

⑴利用辅助图像

①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进行图图转换。

a.合并地理事物型。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一定联系的地理事物合并在一张图上,使它们的相关性明显展示出来,以方便思考和解题。

b.平面转换为立体型。如等高线图中判断两点之间是否可以通视,可过这两点做地形剖面图。

c.视角转换型。随着图形的不断翻新,一些似是而非的图形不断涌现。这种图形具有较大的迷惑性,图中蕴含的一些地理信息并不能充分得到体现,考生经常是无从入手,甚至被引入歧途。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适当转换视角,把原图转换成平常学习中较常见、较熟悉的图形,使原有的关键信息得到充分显现,从而降低解题的难度。

d.局部转换成整体型。该类题目所提供的图形经常是一幅完整图的一部分,一些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同学往往无从下手,这时可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补充原图,丰富其条件,从而达到降低解题难度的目的。

②在原来的图像上做辅助线帮助解题。

在数学学科中,添加辅助线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在解答地理试题时,也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增强图像的直观性,从而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这种类型常见于各种等值线图和日照图,添加辅助线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

③无图考图题。

这类题常用文字来描述地理情境,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例如,当台风中心位于舟山群岛附近的海洋面上时,试判断上海市区的风向。解答此题的前提是明确上海和舟山群岛的相对位置,在此基础上,以舟山群岛为中心画一幅北半球气旋示意图,上海位于气旋的西北部,其风向为东北风。

【例】读某区域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吹东北风。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各点的气压( )

A.P地高于Q地 B.N地高于Q地

C.M地高于N地 D.P地高于M地

(2)假设北半球各高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则自地面向上一定高度内,风的变化情况为( )

A.风速加大,风向逆时针方向偏转

B.风速加大,风向顺时针方向偏转

C.风速变小,风向不变

D.风速变大,风向不变

[解析] 第(1)题,本题需要作辅助线来帮助解答,在图中N地作出东北风风向,则图中两条等压线,北面那条气压高,四点气压的高低为M>N=Q>P。第(2)题,解答本题需要转换视角,作下图,近地面因为有摩擦力的影响,风速略小,偏转角度也小(一般偏转30°~60°);高空因为没有摩擦力的影响,风速较大,且偏转角度也大(一般偏转90°)。可以看出,北半球高空风向相对于近地面风向而言,发生了顺时针方向偏转。

[答案] (1)C (2)B

⑵利用图表信息

利用地理图表信息解题的一般步骤为:①根据图表名称,判断图表类型;②依据图例和注记,从图表中提取信息;③回顾教材,构建联系,找准解题依据;④调用知识,分析信息,准确作答。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挖掘图像信息。

⑶利用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该类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如下:

①从教材中迁移。高考试题教材化、考纲化的趋向明显,命题者往往将地理原理图表化,或将教材图表语言化。因此,考生要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以便能灵活地从教材中“迁移”知识。例如,可以将鲁尔区的整治措施迁移到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京九铁路、南昆铁路的区位分析迁移到我国沿海铁路等的区位分析,将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治理措施迁移到我国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开发治理。

②从生活中迁移。不接触生活,就不能将有用的知识“生活化”,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是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观测北极星可以确定当地的地平方位和纬度;通过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可以测量当地的纬度。

③在新情境中迁移。高考试题往往提供新的情境,要求考生能通过对比、联想、延伸,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到新的问题上。这类题的解答经常要用到逆向思维。例如,从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分析刚果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从三角洲与城市的关系方面,分析黄河三角洲没有形成大城市的原因。

二、非选择题的快速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地理非选择题得分率低,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高分瓶颈。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描述不全,遗漏重要得分点;分析不具体,不注重地理过程的分析等;对于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没有掌握好。非选择题设问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题型:

1.特征类设问

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⑴要正确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就要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应从哪些方面去分析: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山谷或河谷、冲积扇、三角洲),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区名称及分布。

②地势特征: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③地表环境特征: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土地类型(荒漠、草地、林地、耕地)、河流发育程度等。

④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汛期(长短、次数)、结冰期、凌汛、含沙量、水能蕴藏量等。

⑤河流的水系特征: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河网形状,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重要城市、主要地形区。

⑥气候特征:气温(季节变化、积温、生长期) ――热量条件,降水(季节变化、干湿变化)――水分条件,气温和降水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⑦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及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

⑧工业生产特征: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

⑨区域特征: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社会经济特征(农业、工业、贸易、旅游、交通、城市、人口等)。

⑩等值线特征:等值线数值高低、延伸方向、弯曲趋势、疏密变化等。

⑵描述语言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确要描述什么,即描述的方向,主要是将地理问题和地理原理相对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②描述的全面性,即描述的角度和层次是否完整;

③描述的专业性,关键词不能丢而且要准确,尽量使用学科术语而不能口语化等。

2.原因类设问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要正确回答原因类试题,同学们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下面是部分常考地理要素的相关因子分析。

如气候的成因,影响气温的因素可从纬度(太阳辐射)、洋流、海陆分布、地形、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影响降水的因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又如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比方说,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

成因(1)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2)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又曾为黄河的洪泛区,河床高悬。

(3)人(社会因素)――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调蓄能力。

3.比较类设问

要想正确解答比较类试题,同学们应掌握如下秘诀:四步审题、三项联系、二定要点及格式。

四步审题是关键。第一步审比较对象,审准对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答题时张冠李戴。第二步审比较要求,即审准题意要求找相同点还是不同点、还是异同点都找,或者要求通过比较进一步找原因。第三步审比较考点,如比较A、B两地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异同点,其比较的考点是气候类型及特征,此步骤可避免跑题。第四步审比较角度,审准题目从什么角度、几个角度去比较,此步骤可避免漏掉答题的要点。

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首先,联系题中图表和材料,它们是解决比较类问题最直接的依据。其次,联系所学教材知识点,做到能迅速理解题目设置的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所学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从中提取出需要的知识点。最后,联系生活经验和常识,当考生实在想不起所学教材知识点时,根据题意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答题往往也是很有效的。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相对更直观些。

4.评价类设问

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⑴要求直接评价某个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包括评价地理事象的影响、区位条件或发展条件等。此类设问一般从两方面进行分析:①要分别从有利和不利这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②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⑵给出限定条件,比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或“从××方面进行评价”。这类设问分析思路同第一种,但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没有限定,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等,这样就缩小了答题范围。“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者不足”,就要先注意前者的优势或者不足,然后对比分析要评价事物的优势或者不足。

5.意义类设问

⑴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特征,因此,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对各要素的影响有则回答,没有则舍弃。⑵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经济、生态、政治和战略四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从四个方面或其中一个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

6.措施类设问

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对于措施类试题,即使试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考生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解题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入手。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总结:要做好非选择题,首先要看清题目由哪几问组成,每一问在问什么,决不能答非所问。其次要看分值,根据分值可以确定得分点应该有几个。高考题每个得分点一般为2~3分,所以答题时,为了尽可能得满分,作答点不能少于得分点。再次,对于书面表达,一是要抓住关键词,用规范精准的地理语言表述。二是要注意条理性和层次性,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你是从哪几个方面作答,得分点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分清轻重,将最重要的写在最前面,次要的紧跟其后。一般是结论在前,原因在后。三是注重地理过程分析。这是近几年来高考的考点要求。要想得高分,答题时一定要注重地理过程的分析与表述,要写出逻辑推理过程。

【例】(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36.(28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分)

(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分)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

[命题设计](1)本题考查地理定位,为特征类设问和原因类设问题型。(2)为考查地理过程和原因类设问题型。(3)为措施类和原因类设问题型。

[解题思路](1)由经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属于新加坡,根据给出的气候资料图,判定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结合材料,人口多,经济发达,河流短小等信息,分析淡水不足的原因。(2)根据材料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闸门能调控河流入海流量的信息,推断淡水和海水的多少,从而确定咸淡。(3)试题比较开放,但必需言之有理。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2)水坝修建前,水偏咸,原因是河流水流平缓,潮汐使河水和海水相混。水坝修建后,水偏淡,原因是闸门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使咸水逐渐变为淡水。(3)海水淡化。该国经济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设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规律总结]加强区域定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掌握各种题型答题技巧;要注重地理逻辑推理过程。

三、应考时间与顺序安排

高考文综卷共有35道选择题,考生做题时间最好不要超过45分钟,一般是按照题号顺序做,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千万不要花太多的时间纠缠,要敢于先放一放,去做其它考题,等紧张消除后或思维清晰后再做。特别是那些平时成绩好的考生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从近几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阅卷反馈来看,有不少考生没有做完整套试卷,而且没有做的题目是选考题,非常可惜。其实,选考题一般比必考题要简单,所以考生一定要做完整套试卷,决不能空着题,尤其是空着选考题没做。对于基础较薄弱的考生,即使是没有把握也要敢写,碰碰运气也无妨。敢于猜测的考生有时也会取得较好的成绩。地理选考题为42.(10分)旅游地理;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44.(10分)环境保护。考生只需从这三道题中选一道作答即可,考试时,考生应该快速把这三道题浏览一遍,选中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题目作答,千万不要犹犹豫豫。在这里向大家提一个建议:如果“42.(10分)旅游地理”是考查旅游区位因素的内容,而图示区域是你很熟悉的或图例等信息很详细,你就选做该道题;若是考查旅游规划方面的内容,你不熟悉图示区域或图例等信息不详细,就不要轻易选作该题了。所以说,新课标下的高考,非智力因素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