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市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基线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市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基线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上海市0~6岁儿童肥胖干预效果的评估项目已列项启动,为推动全市各区县开展相关的总结研究,我们将2002年4―6月期间在本市19个区县进行的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情况的基线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样本确定

在全市19个区县,采取多阶段、不等比例、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0~6岁本市常住户口儿童,样本含量约占该地区0~6岁总人口的10%,2岁以上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2岁以下以街道/乡儿保门诊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分7个年龄组。测量数据包括:体重、身高(身长),测量方法按儿保常规要求进行。受检率不得低于应调查人数的95%(共确定240个抽样点,包括了57个社区儿保门诊及183个托幼机构)。

1.2肥胖儿筛查标准

根据WHO身高标准体重值确定,即标准体重值的110.0%~119.9%为超重,≥120.0%为肥胖;不同肥胖分度界定分别为标准体重值的120.0%~129.9%(轻),130.0%~149.9%(中),≥150.0%(重)。

1.3质量控制

由市、区两级儿保医师组成调查小组,调查点的资料经各区核实无误汇总市级所,再由市级所负责医师复查,如有疑问再返回区负责医师进一步与现场数据比对,以获得较可靠的调查资料。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统计分析。

2结果

2.1肥胖检出率

全市19个区县调查0~6岁儿童总人数为58 030名,其中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9.76%(9.52%,10.00%)和4.82%(4.65%,4.99%)。各区县儿童肥胖超重比[1](obesity to overweight ratio,OOR)均大于1.3。肥胖检出率的地区分布及排列见表1。

2.2肥胖儿年龄分布

1岁内肥胖检出率较高,1岁后下降,3岁开始回升,4岁后近乎成倍增长;小年龄组儿童多为轻度肥胖,3岁后中、重度肥胖比例增多(表2)。

2.3老城区与新城区比较

肥胖超重检出率差异主要集中在3~6岁各组,且超重检出率普遍高于肥胖检出率,各年龄组儿童肥胖超重比几乎均大于1.3(表3)。新、老城区儿童总体肥胖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肥胖儿性别分布

男童略高于女童,但各年龄组比较,在1岁以内及4岁以上有统计学意义;而新、老城区单独比较,老城区在1岁以内及4岁以上组,新城区在6岁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4)。

3讨论

3.1控制儿童肥胖刻不容缓

本资料首次报道了上海市全市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患病率为4.82%(95%可信区间为4.65%,4.99%),最高的可达到8.08%(P

1996年全国第二次9市城区7岁以下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患病率从1986年的0.91%上升为1.76%,其中上海最高为2.62%,而肥胖增长速度也是以上海为首(与1986年相比,10年肥胖增长率为524%)。本次调查,与1996年已相隔6年,单比较老城区6年前后增长率为129%,增长率有所趋缓。但新城区3.87%的检出率已高于1996年城区的检出率(P

轻、中、重不同肥胖度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轻度肥胖儿为主,重度肥胖儿不到6.00%。此构成比与1996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2肥胖儿年龄分布特点

与1996年调查[3]相似,仍显示1岁以内和4岁以上为肥胖的高发年龄段。尤其在3~6岁组,老城区明显高于新城区,至6岁时的肥胖检出率超过10.00%。这可能与老城区儿童生活的经济、文化、环境因素有关。但1岁以内婴儿的肥胖检出率在新老城区之间差异却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说明尽管新老城区存在文化、经济等方面诸多不同的影响因素,而在婴儿喂养方式上具备共同的特点,即婴儿在家庭中都能获得良好的食品供应以及可能都很少注意给婴儿提供较多主、被动活动的机会,因此如何预防婴儿期肥胖的发生应引起儿保专业医师的高度重视。

3.3儿童肥胖的性别差异

本文结果显示,1岁以内和4岁以上是肥胖高发年龄段,男童高于女童,而新老城区的性别差异略有不同,新城区仅6岁组出现性别差异(P

3.4肥胖超重比(OOR)

OOR值在0.5~0.9为理想值[1],1.0~1.3为可接受水平。目前新城区OOR值大于老城区,多大于1.3;1岁以后随肥胖率的增加OOR值变小。OOR指标是否是预测人群肥胖发生比例高低的良好指标,应谨慎对待,如果在小年龄(1~2岁)高OOR值意味着以后发生肥胖率上升的趋势,而6岁时肥胖发生率达到10.00%以上时出现的低OOR值(

4参考文献

[1]丁宗一.中国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7,5(增刊):6.

[2]袁丽娟,张晶,魏梅.幼儿园儿童单纯肥胖症的群体干预措施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2004,16(11):542,546.

[3]魏梅,谭惠玉,章煜.上海市肥胖儿调查结果及部分因素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1997,9(3):119-122.

[4]聂少萍,马文军,徐浩锋,等.广东省2002年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及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11-113.

[5]荫士安,苏宜香,柳启沛,等.我国六城市日托幼儿园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J].卫生研究,2002,31 (6):450-452.

[6]Rappaport EB,Robbins JM.Overweight in Southeastern Pennsylvania children:2002 household health survey data.Public Health Rep[J].2005,120(5):525-531.

[7]Hesketh K,Wake M,Waters E,et al.Stability of body mass index in Australian children:a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cross the middle childhood years[J], Public Health Nutr, 2004,7(2):303-309.

(收稿日期:2007-04-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