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看似无声胜有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看似无声胜有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什么是节奏?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本是音乐上的用语,引用于课堂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韵味无穷。

很多老师也许都没有想到,语文课是有节奏的,一节课如果一直情绪高昂,师生都会觉得很疲惫;一节课如果始终沉闷无声,师生又会觉得很压抑。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课包括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的公开课,顶多算是有序的,但还不一定是有节奏的。因为老师对教学各个环节的处理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前后排序,至于到具体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情况,老师几乎毫无例外地是按照事先设定的模式依次进行,而学生的学情往往被老师忽视了。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富有节奏呢?我们可以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找准训练点,在静态中体现节奏

所有的节奏都是从动静中深化开去的,语文课堂不能长时间地让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一堂有节奏的课应是动静结合的。寻找正确的读写训练点,是“寻找动静相生策略”的最有效的办法。其实动静相生的策略,难就难在静的设计,除了静之外就是动,所以精心设计的是“静的形态”。课堂教学中“静的形态”最典型的是全班学生默读、全班学生写话或做笔头练习这三种方法。静中有非常好的张力,这相当于一首曲子中的休止符,懂得课堂教学节奏的人,就是精于“静道”的人。静的长度,每一次不能超过五分钟,比较理想的是一至三分钟;静的频率,前后一般出现没有规律,要根据课文内容加工,从课堂心理运动曲线来看,至少两次,40分钟的课里,如果超过了五次,就会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一般达到两三次,而且一定要精心设计。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初读环节设计过这样典型的训练:

师:两个要求。第一个要求,自由朗读这篇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第二个要求,找一找,就在这篇课文当中,有多少句带有“游”字的句子。把这些带有“游”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明白两个要求了吗?

(生找到相关句子,进行朗读)

师:这七个带“游”的句子,有的很短,一读就通,不难。有的比较长,有点儿难读,读个三遍五遍不见得能够把它读顺口。怎么办?找到其中的一两句,自己认为读不通的、读不顺口的,把它找出来。反反复复地读上几遍,感觉自己读顺口了才停止。好吗?(生再读)

师:我还有要求,各位都听清楚要求。这样,我想办法,把你们要读的七个带“游”的句子都串起来。但是你得注意听,我说着说着,你就得注意,马上跟上去,看谁的耳朵最尖。

笔者同样也上《鱼游到了纸上》一课: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随机提炼:“我”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

(2)课文围绕“我”认识青年写了哪些内容?(“我”看见青年在静静地看金鱼、静静地画金鱼、“我”与青年静静地交谈)

(3)根据这条线索,把课文分成三段。

如果说,王老师的课是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的话,那么笔者的课堂是简单的“一二一起步走”的节奏,这样的节奏乏味而单一,适用于每一篇叙事性的文章,那也就无所谓什么节奏可言了。而王老师的课妙就妙在,他的“读”的点找得相当的妙,为一般人所不能及的,“用第三只眼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你看,课就在点的把握上有了节奏!

二、适当拓展,在升华中体现节奏

语文老师常常会“为赋新诗强说愁”,常强加给孩子一些我们以为他们还不了解还没体会到的东西,所以课堂上也会常常看到这样一种情景:时不时地加入一段文字,动不动来一首小诗。试曾想,如果没有了这个无用的拓展,孩子们能学会吗?那么拓展如何更有实效?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最好的教学资源就是文本。我们总会想尽方法将语文课堂变“大”,将课文内容变“丰”,从而急于让课堂拓展这一富有创意的形式闪亮登场,不顾课文实际,不顺学生学习实际,进行补充材料的感情朗读与理解欣赏。显然,像这样舍本逐末、离开了语言文字的无效训练无异于缘木求鱼。试看《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例,资料的选用可以说是为学生所需,真正用到了实处。

师: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都不存在了,这一切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同学们,此时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纷纷提问:我想知道圆明园是用来干什么的?圆明园有多大?圆明园的遗址具体在什么地方?长大了我想去看一看。

师:我手里有一份资料,是我从网上收集的,可能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问题。

(学生快速地默读材料)

生:圆明园中的生肖铜像震撼了我,那时就能做得那么好。

生:圆明园的独一无二震撼了我,从园内的那些珍宝就可以知道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生:我被圆明园的建筑时间震撼了。

师:是啊,圆明园是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35年的时间才建成的呀!可是这么好的万园之园却被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播放《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最后出示:这把火烧毁了……)

师:这把火烧毁了什么?请你把它写在纸上的任何一个空白地方,把它写到你的心上。

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他们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你再帮助他们推波助澜,这样的拓展还需要我们节外生枝吗?于是,课就在学生的渴望中有了节奏!

三、进行学法指导,在收放中体现节奏

为什么有些人上起语文课来明明白白一条线,而有些人却模模糊糊一大片。等上完了,不光没听懂,更是一头雾水。其实这就是王老师讲到的收放相间的策略问题。收放相间要抓住收之道。一般来说,收的地方是教师主体体现的地方,就是放飞。它的形态有很多,比如回顾、过渡、概括、指点、评价等等,以及教师对所学内容的提升也是收。收要有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收是环节的收,一收这课就显得紧凑,就显得有板有眼;第二是大的板块结束要收;第三是整个课也要收,如果不收,节奏放慢,就会显得凌乱。而有些老师的课堂常常缺乏一种学法的指导,也就是一种有效的“收”。

例如,林珊老师执教的《生命 生命》一课,让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法的指导真的能让课的思路更清晰,节奏更明显。

……

师:没关系,如果你了解了杏林子的经历,你们一定能明白这个问题。(多媒体出示:杏林子残疾的手及相关资料)把残疾的杏林子跟飞蛾被捉住了但却那样想活下去,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联系起来想,杏林子会想些什么?

生:杏林子觉得飞蛾那样渺小,都那样珍惜自己的生命,想活下去,更何况我是人呢!

师:你的意思是说,杏林子明白了,即使再脆弱的生命,也要好好珍惜啊!(板书:珍惜)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学了这一段,老师送你两样法宝:第一是抓关键词理解句子;第二件宝贝是联系作者的经历体会作者的感情。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第二自然段的。下面,我们就用这两个方法,自己学习第三自然段。这样吧,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选一个你最想研究的,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标点,琢磨琢磨,看能体会到什么?

老师这样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学法的指导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学定教,循学而导,从而使语文课更有一种明快、简洁的节奏美。我想,从学生的学习中将学法提炼而成,看似无声胜有声,这不仅对老师受用,更对学生受用,课也在无形的“收”中更有节奏!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本身是从系统的、整体的视角去评判教学的,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所以,把握这种节奏并不简单。但作为语文老师,只要你大脑里有这个意识,且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实践和探索,这还是可以把握的。当你的语文课上得跌宕起伏、松紧有序、张弛有度,而且你也觉得乐在其中的时候,便是你掌握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开端。

笔者也在期待,当课堂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也能听到花开的声音;当课堂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也能谱写出动听的乐曲;当课堂有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我也会拥有像特级教师一样的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