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罗根我不喜欢艺术类社交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罗根我不喜欢艺术类社交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仅仅是罗根要来中国举办收藏展的消息,已经让中国当代艺术圈兴奋不已,人们会拿他与尤伦斯、希克逐一比较,他们同为终极收藏家的杰出样本。

1992年的一个星期六,当肯特・罗根受艺术经销商朋友邀请携妻子维基参观旧金山的画廊时,罗根对艺术潜在的兴趣被重新点燃了。

“那个下午我们买下了马克・斯多克的《恋爱中的布特勒》(1991),这是我们购买的第一幅作品,它现在依然在是我们收藏的一部分。”通过这次购买,罗根夫妇认识了马丁・穆勒尔――他拥有旧金山现代画廊。马丁成了他们接触艺术的第一位非常有价值的导师。一直到今天,艺术家马克和画廊老板马丁依然是罗根夫妇的好朋友。“对于我来说,这就是收藏艺术的全部要义――这并不是一项竞争,也不是寻求身份的肤浅方式,而是一个不断认识朋友的过程,并让他们成为自己永久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008年年底,67岁的罗根表达了2D09年春天要来中国的愿望,在这个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罗根给出的“来中国的理由”是――很想见到他已经收藏了十年的艺术家。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它所处时代的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它也是人们情绪的母亲。每个时代的文化催生属于自己的艺术,而这样的艺术永远都不可能复制。如果要努力复兴过去时代的艺术,其结果却只能制造出难产的艺术……”罗根对当代社会的浓厚兴趣,强化了他对“这个时代的孩子”的收藏欲。

他说,艺术家必须有东西要表达,因为他的目标并不是对形式的掌控,而是让艺术的形式与其内在含义真正融合。早在八十多年前的1914年,在《精神融洽的艺术》一书中瓦西里。康定斯基就说过这样的话。它是关于当代艺术目的定义性的一段话,所指的并不仅仅是20世纪早期,也适用于今天的当代艺术。

“中国艺术市场非常繁荣。要买到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很难了,但是我们与这些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帮助了我们。我们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当时还没有人关注这些艺术家。”按照罗根夫妇的描述,当这些中国艺术家几乎无法糊口时,罗根夫妇就已经在购买他们的作品。

“90年代许多艺术家移民国外,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包括刘虹、谷文达、徐冰、蔡国强、黄永、艾未未、陈箴、关伟――让我感兴趣的是,在过去七年里,他们陆陆续续回到中国,回到他们‘根’的所在地。”罗根对他所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和从中看到的中国当代社会有者自己的理解:“中国正努力通过对环境的巨大改变来实现城市化(例如,三峡大坝工程,或将长江水北调至北京和天津这个更具雄心壮志的计划),以此对人民进行大规模的重置,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讽刺的是,与此同时,许多大城市的大量传统建筑被拆迁,重新建起社区和购物中心,而在这些地方,‘新城市’和‘新居民’的疏离感更加强烈。”

对话罗根收藏家需要激情、坚持,以及达到目标的“盲目”

《新周刊》:你如何解释“世界第二大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家”?

罗根:上世纪90年代中期,真正意义上收藏当代艺术作品的只有我和乌里・希克。我远远没有他那么知名,因为我住在纽约。90年代后半叶,我们收藏的当代艺术作品在美国频繁展出,而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新周刊》:东方收藏家和西方收藏家存在什么样的文化差异?

罗根:真正的东方收藏家和西方收藏家并没有什么明显不同的地方――他们都对自己的追求充满激情。更大的不同点存在于真正的收藏家和投机者之间。过去几年里,投机收藏家越来越多,他们中既有东方的,也有西方的。

《新周刊》:从一个银行家转变成艺术品收藏家,需要什么作为催化剂?

罗根:我的收藏真正开始于1994年,此前我并,没有太多接触艺术界。我想我对收藏一直有很大的热情,只是这种热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被激发出来。我刚开始收藏时已经50岁了。投资银行家生涯是最后激发这种热情的一种方式。收藏家需要激情、坚持,以及达到目标的“盲目”。

《新周刊》:在收藏过程中你付出最多的是什么?

罗根: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在收藏上花的时间远远多于金钱。你应该凭着自己的思考,用眼睛和心去收藏作品――而不是耳朵。选择作品时我没有任何“程序”可遵循。寻找“伟大”艺术作品的关键是看足够多的糟糕作品,这样的话,好的作品自然脱颖而出。我A在扩展我的知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新周刊》:你计划今年什么时候再来中国,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来――金融危机之后?

罗根:我很想见到我已经收藏了十年的艺术家。我也很庆幸我是2005年到的中国,那时候的中国当代艺术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面繁荣”。如今的798工厂已经完全不像它本来的样子,它再也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草根”的代表。我打算在中国举办一场真正的、毫无商业性质的展览,但你知道,那里的美术馆不多,目前为止没有人向我提过合作的事情。

《新周刊》:你希望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中得到些什么?

罗根:汉雅轩的张颂仁是我的第一位中国当代艺术老师。在未来20年里,几乎所有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国的和西方的)都将变得不再重要。但它们对所处时代的记录是非常有用的。

《新周刊》:你如何看中国当代艺术品近年来的价格泡沫?

罗根:从2006年起,艺术就存在着很多的投机泡沫,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艺术的创造力。过去的两年中,艺术变得过于商业化。也许,最近的价格下跌预示了新的创造力时期的到来。过去五年中非常成功的艺术家,他们在90年代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并不是为了金钱上的收益。

《新周刊》:中国当代艺术中,新艺术家们的状态是否让你满意?

罗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几乎可以作为另一个采访的主题。但是,我想,许多中国艺术家用助手帮助创作,这是很危险的。这样就很难对一名真正艺术家的素质进行评判。每一位“新”艺术家都不能将自己看成安迪・沃霍尔、昆斯、赫斯特或者村上隆。工厂式的批量生产,很少艺术家能长期成功。

《新周刊》:你的生活围绕艺术品和艺术品收藏展开吗?

罗根:过去几年里我们很少参加拍卖会。如今艺术类社交与艺术收藏和艺术本身的关系越来越小,更多的是“聚会和社交”,我很不喜欢这种状况。平时我更喜欢高尔夫和滑雪。

罗根夫妇和他们的“中国朋友”

肯特・罗根这个名字在美国金融界无人不知,近十年则在收藏领域名声鹊起,罗根夫妇在美国是最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家之一。罗根是一名投资银行家,曾任美国证券银行股权分置部门总监,之前是高盛集团、普惠公司、巴克莱银行及蒙哥马利证券的执行官。他妻子维基64岁,曾是丹弗美术馆的宣传部工作人员。他们于1985年在韦尔山结婚。曾在旧金山工作、生活十年,于2000年移居韦尔。

从1995年开始,罗根夫妇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强烈兴趣,之后两年内收藏了八九十件作品。2006年他们再度燃起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情,收藏了隋建国、陈文令的雕塑等约六十件作品。迄今为止,他们收藏了张洹、隋建国、方力钧、李松松、林天苗、艾未未、张晓刚、喻红、林天苗、张大力、岳敏君、刘小东等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

目前的罗根收藏中,有来自200名艺术家的800幅作品,其中有63名亚洲艺术家(多数为日本和中国)的170幅作品。罗根先后捐赠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作品331幅,捐赠丹弗美术馆作品223幅,另外承诺赠予丹弗美术馆作品30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