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访是一种态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访是一种态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访,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教师行为。说它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家访是作为建立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之间友好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教师所接纳和认同,曾经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流行,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至今流传着众多感人的教师家访故事。说它陌生,是因为,这一曾经被广为提倡的教师教育行为,在沟通便捷的网络时代渐行渐远,淡出教师的视野,成为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可望而不可即。这既有电话、博客、QQ、微信等等电子通讯普及时代带来的困惑,又有教师工作量等等客观因素导致家访无法成行的无奈,正如有些教师所说:“家访,想说爱你不容易。”面对社会沟通方式的变迁,我们应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教师家访?

一、家访是一种态度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学的内容框架体系中,家访常常被认为是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途径之一。要求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以及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教育意见。但在实际的家访中,教师常常把向家长报告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作为与家长沟通的核心内容。在与家长的交谈中,习惯单向度地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和行为表现的了解,窄化了家访的教育内涵,把家访仅仅局限于学校教师的告知义务上,使得教师的家访渐渐失去其本应有的教育价值。长此以往,家长对教师家访难免陷入认识的误区,以为只有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学业成绩不理想,或出现异常状况,教师才会进行家访,就有了所谓的“告状式”家访。久而久之,孩子害怕教师家访,家长担心教师家访,故避之而不及。因此,当有了新的更为便捷的告知方式时,人们就自然认为家访过时了,不需要家访这一传统的沟通方式。

2012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的郁琴芳老师,对上海市146所公办学校关于家校合作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提供的18种家校联系方式中,家长喜欢的家校联系方式排名前面的依次为:第一,家长会;第二,家校联系册;第三,电话联系;第四,学校网站;第五,家访;第六,校报校刊(家长小报);第七,家长园地(布告栏、橱窗)。校长认为理想的家校联系方式排名前面的依次为:第一,电话联系;第二,家访;第三,家长会;第四,家长委员会;第五,家校联系册;第六,学校网站;第七,家长学校。其中,不难发现,家访依然被大家认可,但在校长和家长对家访的态度上开始出现分歧,被学校推崇排名第二位的家访,却并没有获得家长的认可,仅排名第五位,客观地反映了家长对家访的态度。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师家访中的问题,实际的家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因此,家访之于教师而言,一定不仅仅是告知。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家访更重要的是给予家长一种态度,一份沉甸甸的教育诚意,学校应接纳孩子的全部,表达学校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和关怀。

二、家访是一种亲近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的教养和家庭生活经历渗透式的影响,当孩子走进学校接受系统化的教育时,他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着满满的家庭教育的印迹,带着家长的期待走进学校。因此,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个教育期待。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学校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异质性结构特点。教师和学生是各具不同文化品质的社会角色,教师属于“规范性文化”,彰显符合社会要求的文化,学生则属于“需求性文化”,个体需求特征明显且可能含有比较多的非制度成分,这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形成共同的群属感。在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互动中,学生容易感受到来自教师“权威性文化”的压力,出现逆反心理和抗争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在不断的抗争和妥协中磨合形成的。此外,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类型构成,三者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可能有交叉,但它们之间不是从属的关系而是平行的关系,各有其不同的教育价值追求,即家长和孩子对教育的期待并非都与学校、教师的教育期待相一致,甚至可能相悖。因此,要形成一个真正的教育共同体,就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换位思考和相互理解,家访就是极好的剂。

因此,家访之于教师、学生及其家长是一种亲近,让教师走下讲台主动走进孩子,走进孩子的家庭,以平和的心态理解和接纳家长的教育期待,让家长真切地体会教师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期待。

三、家访是一种分享

如果说教育是一门科学还有争议,那么,说教育是一门艺术,即教育是一项充满着个性化色彩的生命活动,则完全被大家认同。在教育的世界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一个个鲜活有思想的生命体,面对生命没有权威,只有对生命的感悟和表达。当一个成年人成为一个家长,就承载了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从他者的视角努力走进另一个生命体,与其对话,一起成长,拥有了教育的经历,并基于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形成其教育认知,有着自己对教育的感悟,赋予教育内涵,同时积累着教育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家长都是一个教育者,而且,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教育亲情是任何一位教师无法替代的。作为教师,当我们面对家长时,一定心存家长的这份教育体验,尊重家长的教育选择。

在法律的层面上,家长和教师平等地拥有教育孩子的责任和权力,只是他们所在的场域不同,一个在家庭,一个在学校,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家长有权力选择他们认为合理的教育形式和内容。但在传统的家访中,教师常常以教育者的姿态,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附属物,以审视的目光看待家庭教育中的家长行为。为追求校内校外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合力一致,把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强加于家长,对家长的教育行为提出一些要求,忽视了家庭教育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平等关系,对家长及其家庭教育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在以人为本价值多元的时代,这样的家访不仅难以实践其真正的教育价值,还会给家长及其家庭带来更多的压力和负担。

因此,家访不是教师的教育宣讲。在家庭这个场域中,家长是主人,教师是客人。家访之于家长和教师,应该是一种基于平等关系、相互尊重的教育心得分享。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家长的教育选择,一起分担和分享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和喜悦、教育中的困惑和感悟。

四、家访是一种互动

综观目前的教师家访探讨,大多关注的是这样一个教育形式所带来的结果,期待一个学期的一次教师家访能带给我们惊喜。为了增强家访的实效,出现各种家访新形式,如“以学生主题培养为切入点的家校互动式家访”“以联合两个教育空间为目标的家校协作式家访”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访的内容和家访的针对性,但是否也让纯粹的家访有了太多的负担?毕竟家访只是众多家校联系中的一种方式,就是一次面对面的谈话。如果我们让家访承载过多的功利价值,就容易忽略了家访作为教师与家长互动这一过程本身的意义。我们倡导教师家访,也正是因为家庭特殊的情境场域和教师的亲临,使得这一互动方式具有其独特性――真诚、真实。而这种特定场域中的互动过程是其他的沟通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使得家访也具有了特殊的价值。

因此,家访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家庭场域中,教师与家长面对面的双向互动,它有助于缩短教师与家长不同社会角色间的距离,帮助教师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同时也能让家长更好地理解教师。在教师家访中,互动既是一个过程,同时也是家访的目的之一。

总之,家访是建立教师、学生、家长亲密关系的朴素方式,传递的是教师的教育态度,在互动和亲近中分享教育心得。家访就是家庭访问,只有让家访回归教育本身,才能拥有家访的全部,实践家访的教育价值。我想对教师家访说:人与人的沟通方式可以变化,不变的是教师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