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北宋民窑汝瓷三足樽鉴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北宋民窑汝瓷三足樽鉴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有位外地收藏者带来郑州几件藏品,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瓷器专家赵青云先生鉴定,其中一件为北宋民窑汝瓷三足樽,价值约十余万元人民币。但也有一些藏友对该件瓷器提出了不同意见和看法:一是觉得器物名称不对,不是三足樽,而是三足奁;二是认为汝窑传世瓷器极少,不可能有这么完整、精美的藏品传世;三是说汝窑三足樽的估价就高达1500万-3000万元人民币(见谢天宇主编《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全书》),如果仅卖十几万元人民币,肯定不是真品……那么,这件藏品究竟是否真品?器名应该叫什么呢?本文拟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以就教于诸位专家藏友。

汝窑,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所烧瓷器精美绝伦,在中国陶瓷史上享有盛誉。隋炀帝大业初年(公元605年),置临汝为汝州。唐宋时期盛行以州命名瓷窑,“汝窑”因地处宋时汝州辖区而得名。汝官窑遗址在今河南宝丰清凉寺,而民窑则主要分布在临汝(今汝州市)、郏县、鲁山等地。据冯先铭先生《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一文和赵青云先生《河南陶瓷史》一书,汝窑由官窑和民窑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官窑,即“汝官窑”,是专门为宫廷贵族烧制御用瓷器的,烧造时间短、产量有限、质量精美,因而传世品极少;民窑,为了区分前者,也称“临汝窑”,是为民间烧制瓷器的,烧造时间长、产量较大、种类丰富,充分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因此,从广义上来讲,宋时汝州辖区的瓷窑都可统称为“汝窑”。

汝官窑瓷器,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色泽独特,温润古朴,犹如“雨过天晴云”之美妙;以其碧如蓝天的天青釉,素雅的香灰胎,精致典雅的造型,及世人所称“似玉、非玉、而胜玉”等特点著称于世。据孙新民先生等《河南古代瓷窑》一书,汝官窑的发现颇费周折,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1950年陈万里先生考察汝窑时,首先发现了宝丰清凉寺瓷窑遗址;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首次试掘,发现御用汝瓷10余件,并将其确定为汝官窑;2000年该所第6次考古发掘,发现窑炉15座和作坊2处,出土了一大批比较完整的汝官窑瓷器、窑具和模具,终于找到了汝官窑的中心烧造区。由于汝官窑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时间较短,便消隐于宋金战乱的尘烟,故南宋人周辉的《清波杂志》中曾载“近(南宋)尤难得”,可见传世瓷器极少,据孙新民、郭木森所著《汝窑瓷鉴定与鉴赏》一书,全世界现仅存约77件,其中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15件、博物院21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艺术馆12件、大英博物馆5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和圣路易斯美术馆及费城美术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调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博物馆各1件,瑞典和瑞士各2件,另有英国艾尔费雷德・克拉克夫人、香港罗桂祥先生各1件和日本个人收藏3件。又据《上海社会科学院院报》2009年4月22日第7期,周祥先生《中国瓷器收藏大家大维德述略》一文:“大维德中国艺术馆曾享受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提供的运营经费,但自2001年始,该资金不断被削减,艺术馆终因资金不敷而于2007年12月永久停闭。”“2008年,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旧藏的1691件中国瓷器从乏资停闭的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大维德中国艺术馆移交大英博物馆,陈列于何鸿卿爵士专门筹建的陶瓷研究中心,并自今年4月23日重被展示。”其中应包括上述12件汝官窑瓷器,那么,大英博物馆应由原藏的5件增至17件。此外,在宝丰清凉寺窑址民窑区,也发现有大量的民用青瓷等,往往施豆青或豆绿釉。

河南在宋代烧制民用青瓷的窑口很多,属于汝窑的民窑系统窑口还有:临汝、鲁山、禹县、内乡、宜阳、新安窑等,都较好地保持了汝窑的工艺传统。如临汝窑遍布于今汝州市城乡,共发现30余处,有的规模较大,产品丰富,瓷艺精良,工艺俱佳。造型有碗、盘、罐、瓶、樽、洗等,与宫廷御用汝瓷虽有近似之处,但却纯属民窑系统。现在有不少这样的藏友:要么压根就不知道汝窑还有官窑和民窑之分,一听“汝窑”或“汝瓷”,往往不分“民窑”和“官窑”,一概误认为是“汝官窑”;或者知道这些书本知识,但却分不清汝瓷民窑与官窑的区别……因此,就很有可能出现像本文开头那样的错误观点和认识。而这位外地收藏者带来的汝窑三足樽,则正是北宋临汝窑产品,属于汝窑的民窑系统窑口烧造,可以说是“汝窑”或“汝瓷”,但却并非汝官窑烧制的汝瓷,更不可能高达上千万元。

樽乃中国古代的盛酒、温酒器具,多为青铜制作,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酒盈樽”;唐代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和《前有樽酒行》:“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渌酒生微波”;《全图绣像三国演义》:“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奁是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盒子,也有的用于盛装食物,如《世说新语・巧艺》:“弹棋始自魏宫内用妆奁戏”;李商隐《骄儿诗》:“凝走弄香奁,拔脱金屈戌”;《红楼梦》:“……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中国美术辞典》:“奁,一种盛放梳妆巾、镜等物件的器具。东汉许慎《说文》释作‘镜奁’,是利用两个口径大小不等的有底托的圆形器套合而成,可以分层存放巾、镜等用具。汉墓出土的漆奁之内常放有铜镜,陪葬品中也常放有陶奁。”其盛行于汉代,主要为漆器、釉陶等,如陶器多为圆筒形器身,直壁,一般腹较深,平底,下有三兽足,器身多有铺兽衔环双耳造型,并饰凸起的神兽等浮雕图案,完整器物应附有器盖,常见的为博山形。可见二者之间既有外形相似之处,又有用途不同的特点,同样类似的造型,在中国秦汉时期就有两个不同的叫法,其中用于盛酒、温酒的称之为“樽”,而用作盛梳装或装食物的称之为“奁”,樽多为铜器,奁则多为漆器和陶器等。对于这种器物的定名,目前文物界仍然观点不同,叫法不一,有人称为樽,有人叫做奁。

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因此,可以肯定这类宋代瓷樽,应该属于非实用器,主要用于陈设和欣赏,为仿汉代铜器造型烧制,却又并非完全照搬,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有所创新,从而使得宋代的陶瓷艺术,不仅在制作工艺方面迈出了巨大一步,更在审美情趣和艺术加工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陶瓷文化新篇章。

北宋汝官窑三足樽,迄今所知传世品仅有两件,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原藏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斐西瓦乐・大维德中国艺术馆,2008年移交大英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藏品,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造型仿汉代铜樽形式,韵含古典之美,素静雅致,卓尔不凡。直口,筒腹,平底,下承三足,口、底径度相若。胎体较薄,里外满施天青色釉,外底部有五个芝麻粒大小的支钉痕,釉面密布冰裂纹,蓝而不艳、灰而不暗、青而不翠、莹润光洁,给人以玉石之感。外壁装饰有七道凸弦纹,使光素的形体富于变化,产生一定的韵律之美,堪称代表汝窑烧造水平的杰作。

而北宋民窑(临汝窑)三足樽,传世品则相对较多。该收藏者的三足樽,高6.9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9.2厘米。形体较小,敞口直壁,深腹平底,下附三足,底部可见三个支钉烧制痕迹。胎体略厚,器施满釉,光亮细润,开片密布,釉色豆青。造型规整,工艺讲究,腹饰弦纹,彰显古朴。保存完好,玲珑精细,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及观赏收藏价值。赵青云先生认为它是:“北宋临汝窑之精良作品,传世之稀有”,并将其命名为:“汝窑豆青釉三足弦纹樽”(图4~6)。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其虽系民窑汝瓷,但造型却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汝窑三足樽基本相同,因此,“樽”的命名并无不妥之处。至于《中国陶瓷全集》里,将故宫该件传世品描述为“汝窑三足奁”,应该说只是两种叫法不同,而与其本身的真伪并无太大关系。

关于这件藏品的真伪问题,我们则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然是凭肉眼鉴定和经验判断,那么,就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意见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