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两个案例看什么是高效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低效教学与高效教学的概念
什么是低效教学?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的教学,叫低效或无效教学。
什么是高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催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即指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效的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想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可见,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下面就以两个教学案例来判定什么是有效教学,什么是是低效教学。
二、两个教学案例给了我们答案
【案例一】
1.创设情景。
(1)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看来,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体育。瞧,我们学校的小朋友正在开运动会呢!
(2)(课件出示主题图)操场上多热闹!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什么?
(3)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2.探究算法。
(1)师:刚才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些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出了算式。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哪一个,你就来说哪一个,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比较两组算式,师:象21÷5和25÷3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除法,请同学们自己思考一下,这样的除法可以怎样去计算,然后把你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生独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3)师:刚才我们用画图、想乘法、想口诀……计算出了21÷5和25÷3,知道这两个算式计算时都是有多的,我们就把多的这个数叫做余数,用……来表示。现在谁能看图,说说这两个算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生看图说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
(4)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余数,还能用各种方法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其实除法也能用竖式来进行计算。猜一猜,除法的竖式会是怎么样的,与加减法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让学生说说竖式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
(5)试一试:用竖式计算13÷3、47÷6。
关于案例一的思考。纵观本节课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习效果也较好。但课后会发现本节课“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对孩子的数学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作用:孩子过多地关注生活情节,孩子们对生活情景的兴趣大于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由于情景中的生活因素较多,使教学花费时间较多,导致练习的量不够,使课堂教学没有达到高效。
我在改进上次课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上了一次课。
【案例二】
1.把握起点。
(1)师:小朋友们,知道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什么知识吗?
生:有余数的除法。
(2)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借机了解生的认知基础。
生1:就是除起来有多的除法。
生2:就是点6个点再写一个数的除法。
……
(3)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谁能来说一个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生举例:7÷3 10÷4
2.感知意义。
(1)观察生举的算式,说说与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这个除法算式算起来还有多1个的。
生2:找不到乘法口诀的。
生3:不能直接算的。
(2)师:大家觉得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7÷3这个算式去计算?
生1:妈妈买了7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人。
生2:有7本本子平均分给3个同学。
生3:有7元钱,买3元一本的本子,可以买几本?……
(3)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7÷3这个算式呢?
生出现的方法有:摆学具、画图、编数学问题……
(4)师:小朋友用很多方式表示了这个算式的意思,谁能说说7÷3等于多少?
师板书,介绍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写法。
(5)师:谁能结合你举的例子来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的意思。
3.探究算法。
(1)师:象这样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还有很多,谁还能再来说几个?
(2)刚才说的这些算式你会计算吗?我们来选择一个,试着算一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又好又多。
生独立思考,研究算法,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各种算法,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
(3)师:刚才我们用画图、想乘法、想口诀……计算出了这道题。其实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进行计算呢?谁会写除法的竖式。
指名说,师板书,并加以说明。
(4)试一试:从剩下的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说说方法。
(5)小结: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什么方法?应注意什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关于案例二的思考。我们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课堂上动静交替,孩子们积极参与,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得到充分的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三、对这两个案例的评述
1.两次教学的不同点。这两个案例都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都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都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案例一强调数学的“生活味”,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教学过程。而案例二更强调数学的“数学味”,使孩子们在认知的冲突、问题的解决中体验到成功,使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培养观察、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能力。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教法更能体现数学课的特色,更能以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使课堂教学更高效。
2.案例二创设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使情境具有“数学味”。这里所说的“情境”不仅仅指“生活情境”,孩子的认知起点、思考性的问题等都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案例二就是以学生自身对有余数除法的认知来作为一个教学的情境,这样能在一上课就使孩子们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们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知识有关的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同时,又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认知起点,对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可以使一部分已经有所认识的孩子在上课开始就体验到成功,促使他们今后能更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数学。这样的教学情境比起案例一中的生活情境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能使孩子们在上课开始就体会到数学课的“数学味”。
3.案例二提供了安静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孩子们进行数学的思考。
纵观我们目前的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课堂上举手如林,气氛异常活跃,可是,在这热闹活跃的背后,数学课,是否还缺少点什么?我觉得还缺少安静。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是一门训练思维的学科,在数学课上少不了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案例二就注重为孩子们创设一些安静的思考的环境。让孩子们静静地观察、独立地思考有余数除法与以前学习的除法的不同;让孩子们静静地倾听,认真地分析其他孩子说的计算方法;让孩子们静静地尝试,体验有余数除法的最优算法,孩子们在观察思考中有了自己的发现,在安静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成果,在默默感悟中体验了算法最优化,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并非返古教学。而是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