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适当“越规”,启迪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适当“越规”,启迪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适当跨越封闭之“规”、定势之“规”、常规之“规”。

关键词: 跨越 封闭之“规” 定势之“规” 常规之“规” 启迪创新

创新意识是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但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常常被封闭之“规”、定势之“规”、常规之“规”所约束,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很难真正得到培养。因此,我强烈呼吁:不妨来一些“越规”之举,为学生提供创新契机,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一、适当跨越封闭之“规”,在开放中启迪创新意识

传统练习题条件完备,一题一答,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形成,我们把它称做封闭题。这里的“开放”意指开放题,它是对封闭题而言的,指那些条件不足需补充、条件多余需选择、答案不确定、解法多样的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适当跨越“封闭”之“规”的约束,设计一些开放题,对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一方面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发散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1.条件开放

例1:草地上有鸡45只,鸭比鸡多28只,鹅比鸭少30只,鸡和鸭一共有几只?

例2:果园里种有桃树和梨树,桃树有75棵,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补充条件并解答)

例1有3个条件,通过分析可知“鹅比鸭少30只”是多余条件。例2这种形式的问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适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路,只要从补充的条件中直接或间接地知道梨树的棵数就行了,但是随着学习的进展要逐步提高补充条件的要求。一开始是补上只需一步计算的条件,然后是补上两步、三步计算的条件。如梨树有25棵;梨树比桃树多10棵;桃树比梨树少25棵;梨树的棵数是桃树的2倍;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倍;梨树棵数是桃树的1/3;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3/4;梨树和桃树棵数的比是4∶3;梨树比桃树的3倍多10棵……

条件开放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通过补充条件、从众多已知条件中排除表面现象的干扰,抓住问题的本质,筛选出有用的条件,高效、简洁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创造性地发展。

2.结果开放

例3:某班男生30人,女生15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例4:一个长方体纸盒,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10厘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这样的题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能充分利用已知信息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发现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同样可以形成递进发展系列,可以是一步计算的问题,也可以是两步、三步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是带附加条件的问题,如这个纸盒最多可以装入多少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木块,等等。

3.方法开放

例5:修一条长1200米的路,3天修了这条路的1/5,剩下的需要几天修完?(用多种方法解答)

通过这类题训练,可以引导学生用同一知识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形成不同的解题思路,也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剖析数量关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例5,可以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和每天修的米数,再用“剩下的米数÷每天修的米数”,于是有解法:(1200-1200×1/5)÷(1200×1/5÷3)或1200×(1-1/5)÷(1200×1/5÷3);也可以用“全长÷每天修的米数-已修的天数”,列式为1200÷(1200×1/5÷3)-3;还可以用解工程问题的思路,把全长“1200米”看作单位“1”,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求出工作时间,列式为(1-1/5)÷(1/5÷3)或1÷(1/5÷3)-3;最简洁的解法是由“3天修了这条路的1/5”联想到“3天就是总时间的1/5”,列式为3÷1/5-3。

二、适当跨越定势之“规”,在变通中发展创新思维

人们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由于习惯运用某种思维方式,便会产生一种定式心理。这种定式心理会严重妨碍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如果不克服这种定式心理,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不易产生。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定式之“规”,激活他们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6:右图中正方形的面积是10dm2,圆的面积是( )dm2。

此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半径都不知道,怎么求圆的面积呢?”“会不会数据搞错了,正方形的面积可能是9dm2?”平时教学中很喜欢用绝对化的语言,如“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半径”。于是学生就形成一种思维定式――知道半径才能求圆的面积,所以学生的这种议论是一种必然。按照习惯,知道圆的半径,可以根据圆面积计算公式s=πr2求圆的面积,但这里不知道圆的半径。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正方形的边长,正方形的面积是10dm2,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无法求出它的边长。由此看来,先求半径再求面积的路子行不通。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另辟蹊径。因为圆的半径是r,则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成r2,r2=10,所以圆的面积s=πr2=3.14×10=31.4(dm2)。知道r2同样可以求圆的面积。

三、适当跨越常规之“规”,在发散中激发创新潜能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常规解法,但常规思维有时会束缚学生思维潜能的发挥,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束缚,变换角度思考、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请看下面的例子:

例7:一根铁丝,正好可围成边长为10M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长15M的长方形,宽应是多少?

当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出(10×4-15×2)÷2,10×4÷2-15等算式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掌握特殊的解题思路。如有的学生想:正方形两条边的和正好是长方形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去掉一条长就得到一条宽,可以列式为10×2-15。还有的学生这样想:围成的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长多少,那么长方形的宽就比边长短多少,于是列式为10-(15-10)。这两种思路摆脱了思维的常规、保守状态,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体现了思维的创造性。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数学教师应寓创造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