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播短新闻要短些,再短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播短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短、平、快”是新闻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日益走近大众,广播等传统媒体更应该注意发挥自己便捷的优势。与互联网相比,广播最终传递新闻的效率会更高。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短新闻以其灵活、快捷的形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广播新闻为什么必须要短呢?

据科学测定,人们的视听敏感点一般在15秒至30秒之间,显然,广播稿写得长了,就会使听众产生疲劳感。针对这个生理特点,广播新闻必须写得短小精悍,力争在人们还没产生疲劳感之前就把一条新闻内容全出来。

从新闻业发展的趋势来看,要求新闻越来越短。20世纪8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平均每条新闻长度为1分30 秒左右。到1995年,该节目平均每条新闻长度缩短了一半还多,为39秒。电视台新闻栏目中的单条新闻几乎没有超过1分钟的,30秒以内的新闻占了大多数。

从社会生活的节奏来看,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量。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人们听新闻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新闻节目的信息量要大,而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就是要增加短新闻。

从栏目编排来讲,短新闻提供了丰富的栏目编排方式。短新闻短小,编排起来可以灵活多样,并有结合栏目特点形成变化的余地,从而增加栏目的信息含量,丰富栏目的听觉感受。使听众在单位时间内获知的新闻内容及新闻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现场感强、可视性强等特点。

从反映重大主题方面,短新闻和长新闻一样有所作为。短新闻能及时、迅速、准确地反映新闻事实。

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人们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新闻写好,做到长话短说,长文短作。同时,也要求广播人要按照广播的收听特点,善于用尽量短的篇幅、尽量少的文字,在对于一件事、一个人、一个场景、一个问题、一个观点的表述中,将更多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听众。但是要把广播新闻写得短小精悍,需要从多方面着眼:新闻导语、主题、背景材料。

点睛之笔――新闻导语

万事开头难,对于广播新闻,写好导语最为重要,因为导语写得新颖活泼,富有魅力,就能先声夺人,引起听众的注意和兴趣,吸引他听下去。广播新闻想写得短而又有内容,必须从导语开始就要想到“短”字,力求用最少的笔墨一下子就抓住听众。

导语要轻松有生活气息。例如,1993年2月1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报摘》节目播发了诸雄潮采写的北京打击假酒的消息,其导语颇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十几年前要是有人打开一瓶茅台或五粮液,一些不喝酒的人也会挤过来尝一口。如今要有人再亮出这些酒来,人们十有八九会问:是不是假的?这个不幸的问题又不幸被今年元旦春节两个节日中的事实所证实。据去年第四季度对北京市场的名白酒的抽查,茅台和五粮液的合格率只有48.6%。就是说,今年节日期间北京人喝的茅台和五粮液,两瓶中至少有一瓶是假的。”

这段新闻导语写得有声有色很有特点。新闻的主体是北京市工商管理部门检查市场,打击制售假酒不法行为,可记者却避开惯例写法,一上手就从一种社会现象切入,从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名酒的态度的变化写起,不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而且极易使听众的听觉产生兴奋点,出现追根刨底听下去的愿望。这种从群众的感觉写,比罗列数字、堆砌概念的宣传效果要强得多。

用俗语让新闻活起来。经验告诉我们,巧妙地借用人们熟悉的俗语,由此引出新闻事实,揭示新闻的主题,生动活泼,为听众所喜闻乐见。

设置悬念,提出问题。这种导语的写作要领,就是根据新闻内容中的主要矛盾,在导语里提出有针对性的、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构成引人入胜的悬念,以此吸引听众,寻求问题的答案。新闻导语的写作非常重要,对于广播新闻来说就更显得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导语部分就是把你所要写的新闻事实中最核心的部分,用最闪光的语言展现在别人面前。

精心之作――提炼主题

要想把广播新闻稿写得短小精悍,自然要讲究写作方法和技巧。在广播新闻写作过程中,居首位的是主题的提炼,主题精了,内容也就集中了,篇幅自然也就短了;反之,主题越散、涉及面越宽,内容也就越多、越散。

从实践来看,提炼主题把握住这样两种写作技巧是很必要的:要练就“小题大作”的基本功;要掌握“大题小作”的要领。

所谓“小题大作”,也就是以小见大的意思,就是把微观活动放在全国宏观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对比并形成能反映规律或本质的深度报道来。换言之,“小题大作”就是在小题目上做大文章。

周口有一段时间经常停电,市区红绿灯不亮,引起了交通秩序的混乱,市交警部门及时引进太阳能红绿灯,确保了行人过街安全,规范了行人行车秩序,也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能源。在我国高度重视发展绿色经济,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把节能减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的大背景下,笔者抓住这一新闻线索在交通节目中做了及时报道,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就此市政府呼吁节能减排、走向低碳生活、向交警部门学习。这看似一件简单的事情,却拉开了市政部门倡导低碳生活的帷幕。为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这篇报道稿件的采写过程说明:新闻宣传上的“小题大作”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新闻写作技巧,既好选材,容易写作,又能确切地、鲜明地反映出经济活动的本质,使新闻作品具有强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宏观性。

提炼主题就要抓住主线,避免分散主题。要善于分析问题和抓住问题。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现场,善于在纷繁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线索,捕捉新闻事实中最新鲜、最能说明事物本质的部分,写出情来,写出味来,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真实、亲切、感人,才不至于空洞无物。

同时还要语言精练,文风朴实,力戒浮华。做到“小巧不减分量,简练别有韵味”,否则,本来有很好的内容,可能因为文章冗长、片子做得过长而被编辑砍掉或被受众放弃,那样我们辛辛苦苦采制的新闻就发挥不了应有的宣传作用。

下足工夫――精选素材

当你已选择到理想的新闻主题,要想把它变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新闻作品,还得技高一筹地选择素材,最后付诸写作。

选取能反映宏观的微观素材。广播新闻写作的要领就在于,取材于微观,从微观之点取材,从宏观之点着笔,才有针对性。可以说,一篇稿件如果不能把从微观取材和宏观着笔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就不能叫好新闻。

比如,写一篇反映农民朋友购置农机国家给补贴的消息,按照习惯,一般都会集中选择数字、农机的种类以及普及效果等内容来使稿件成篇。这种从工作角度去选材、去写作,行业术语多,听众听不懂,或者不喜欢听。可是,如果我们从群众的角度来选择材料,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请看下面这段新闻素材:记者最近在河南农村采访,经常看到一些农民在路旁树下,有的下棋,有的聊天。一位老农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过去最挨累的农民,如今变啦!一年干100多天的活就行了,不少庄稼活让机器给代替了。

这段平平常常的文字的宣传效果肯定比单纯写数字、写置办农机具的套话要好。因为从微观之点取材,写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语言也会生动活泼些,内容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如果记者老是在那里端着架子、板着面孔,作大而空的报道,这样的稿子就逊色了,也不适合听众的口味。

巧用新闻背景材料。广播新闻选材还有一个值得十分注意的问题,那就是要注意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背景材料运用得当,可以产生给新闻增加韵味的效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充分而又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使报道的内容丰满充实起来。

近年来,广播短消息吸收了政论、散文、小说、影视等的表现手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当然,由于广播短消息篇幅短小,运用这些手法不能那么挥洒自如,只能从广播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处理。

在操作层面,人们很难穷尽写好广播短消息的所有方法,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操作方法,而且新闻报道本身也和新闻事实一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闻手段和方法也会不断出现,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深刻领会深度新闻的实质,形成科学的广播短消息深度报道观念,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再去把握一些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变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周口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