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霸占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霸占学生思维参与的机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构建生本课堂,采用以下三种策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先学后教、2次作业和利用导学单先导后学。在关键处,放慢节奏等待学生思考,做到不霸占学生思维参与机会,才能真正欣赏到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

关键词:生本课堂;思维参与;慢节奏

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无论是讲授还是呈现,都是以“引”或“导”的方式进行,虽然这两种方式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常常难以大胆放手,而愿意先规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再进行教学实践。这样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方式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学生因此失去了自主思考、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在教师或学优生的带领下被动的“整齐划一”的思维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性。因此,笔者认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关注差异,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关注学情,构建生本课堂,采用先学后教“放―扶―放”的模式,利用导学单先导后学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在关键处放慢节奏,才能真正欣赏到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

一、生本课堂,有利于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

美术课改以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重点,践行“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的理念。要求我们充分信任学生,“让学”于生,有效地做到改教为帮扶解难,提高学习效果。

1.先学后教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最后实现“不教而教”的目标。

2.以学定教

依据学情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在恰当的起点上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合适的教学内容,让每一位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达到最优化的发展。通过2次作业可让大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创作。第1次作业可以让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清自己想要学什么?学生在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第2次作业中展示他们取得的进步。

3.由导而学

生本课堂是让学生事先有准备的教育。导学单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给出了大量的信息,提出能够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知识或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来寻求答案。每个问题都有答案、但不是每个问题都有固定答案,允许每个学生发表意见,由此培养学生立思考、合作研讨的能力。合理利用导学单会使学生思维更有目的性。如:孙飒老师在教学《在那不经意之间――走进涂鸦艺术》一课时设计的导学单可以说是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突破:学生通过了解《树洞女孩》与《梁齐齐到此一游》的新闻,对乱涂乱画和涂鸦艺术的对比,让学生初步的感知到了涂鸦艺术的魅力。同时,学生有了去深入了解的兴趣,孙老师并不是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孩子们知道的,而是为他们准备了一个自学材料,并提出了自学提示。把传统的教学中老师讲解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学的形式达成了知识构建的目标。这样合理利用导学单让学生由导而学,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梯度性,摆脱了以往教学的弊端,让全班的同学都参与了进来,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放慢节奏,有利于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发展

新课改提出“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不过分纠缠课堂“技术”细节,以“生本”为基石建构全新的课堂规则,真正让学生有所悟。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关键处放慢节奏,深入挖掘内涵,等待学生自己的感悟,等待学生精细创作,让学生的节奏成为教师的节奏,才能欣赏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

1.在疑惑处放慢节奏,给学生解惑的机会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是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维也会应运而生。在教学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教师应学会耐心等待,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交流。

2.在错误处放慢节奏,给学生修正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学习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而应“等一等”,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自己修正错误。

3.在分歧处等待,给学生争辩的平台

课堂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认识不同,导致思维方式不同、思考结果不同。教学中,当学生的想法出现分歧时,教师应放慢脚步,让学生在争辩和碰撞的过程中,达成共识,获得新知。

总之,美术教学要以生本理念为指导,关注学情,构建生本课堂,让美术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寻找适合学生的“学法”,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于关键处放慢节奏,不霸占学生思维的机会,才能真正欣赏到学生思维的创新之美。

参考文献:

高新华.浅谈“生本教育”理念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1(24):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