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学生毕业期望取向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学生毕业期望取向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深入,高职学生毕业之后出现“就业零期望”现象日渐增多。本文以杭州高职学生为被试,调查了学生毕业期望的选择取向,并从人口统计学变量角度,分析了高职学生毕业期望选择的差异性。同时就如何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学习观念的引导,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毕业期望 升学就业 高职学生 就业零期望

课 题:本文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思政研究课题《高职学生就业期望调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HKYSY-2010-9),亦为浙江大学心理系硕士学位论文前期调研部分成果。

一、调查背景

毕业期望,即学生在完成了学业并获得相应学历之后的下一步设想和打算。

按照传统理念,高职学生在完成了3年的高职教育之后就该步入社会,走上就业岗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深入,高职学生毕业之后不就业的现象日渐增多,甚至出现了“就业零期望”现象。

杭州作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城市,在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职业教育承担着“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任。为此,调查和分析杭州的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期望取向,有着重要意义。

本调查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随机抽取了800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780份,有效问卷775份,问卷有效率为96.87%。775名有效被试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学生的毕业期望取向主流是“升学”和“就业”两大类,也有少部分学生期望“在家呆着”,或者还没思考过毕业期望问题,如表2所示。

选择“在家呆着”和“没想过”的人数较少,在之后进行的差异比较中,把这13份数据剔除。本调查主要对选择“升学”和“就业”的762个样本,从人口统计学的各个变量角度,比较被试的毕业期望取向的选择频次,并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其差异性。

分别以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家庭收入为行,毕业期望为列,进行频数分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用皮尔逊卡方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通过对毕业期望的频次统计和皮尔逊卡方检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性别的学生,毕业期望没有显著差异。

(2)不同年级的学生,毕业期望有显著差异。一年级学生选择升学高于选择就业;二年级学生选择就业高于选择升学。

(3)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期望有显著差异。技术类专业的学生选择就业高于选择升学;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选择升学高于选择就业。

(4)杭州市区生源的学生选择升学、就业没有显著差异;杭州郊区和外地学生选择就业高于选择升学。

(5)不同家庭经济水平的学生,毕业期望有显著差异。较低收入家庭学生选择升学高于选择就业;一般和较高家庭收入学生选择就业高于选择升学。

三、对策思考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年龄、家庭经济、社会就业形势、生源地区以及职业教育的提升,都是高职学生出现“就业零期望”现象的直接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Vroom)于1964年在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期望理论:人们只有在预期其行动有助于达到某种目标的情况下,才会被充分激励起来而采取行动,以达到这一目标。

根据期望理论,高职生对自己的毕业期望,就是他们在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努力方向和努力程度的先决条件。只要当其认识到毕业期望的目标对满足自己的需要有价值,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而实现这个目标,他就会采取具体行为去实现这个所期望的目标。对期望升学或者其他(如呆在家里啃老)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就业期望就是“零”。因此,在3年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朝着另一方向去努力,或者不努力。打算啃老的,对所有的知识学习、技能锻炼,都会无所谓;期望升学的,会在文化知识层面的学习上付出更多努力,相对忽略顶岗实践等能力锻炼。只有期望就业的,会更主动地关注、了解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结合自身所学专业,掌握知识,学好技能,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进入高一级院校学习,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到要“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职高职职教本科(专业学士)职教研究生(专业硕士)的应用型人才成长通道”。本调查研究也正印证了高职毕业之后继续升学已成为许多学生毕业期望选择的取向之一。这一现象,打破了“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如何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给我们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1.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引导

接受高职教育的孩子,大多为“高考失利者”,他们是教育分流的产物。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宗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在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的那一天开始,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根据社会需求,通过3年的学习和锻炼,掌握一技之长,既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谋一席之地,也为社会紧缺的一线技术岗位填补人才之缺。

2.重视对升学期望的学生群体的指导

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安排,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针对期望升学的群体,高职院校也应有所重视,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和帮助。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权衡自身实际情况,正确看待升学与就业问题,把握自己的未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就业观,不盲目追风升学,减少或降低失望的概率。

另一方面,对期望升学的群体,进行分层教育。目前杭州的部分中职在高三阶段对学生分流,期望就业的,安排进入实习环节;期望升学的,学校则按照高考的要求,重组班级,继续留校学习,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升学期望。但在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分层教学,在“十二五”教育规划正式实施后,我们也期盼在大专层次的高职院校也能在第三年针对学生的不同毕业期望进行分层教育。

3.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创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氛围

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在低层次和弱势地位,社会认同度不高,毕业生社会地位低,从而导致了职业院校学生的自卑情绪,再加上社会上的学历本位主义,使得职业教育和社会需求还未能真正形成一种良性对接。

如何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更好地良性对接,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经济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诸多社会深层次问题,不是区区一次调查、一篇文章能解决问题的。在这里,笔者也仅代表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呼吁社会、政府正确引导舆论,建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职业教育氛围,缩小职业间的差距,提高劳动者和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改变社会对蓝领人才根深蒂固的偏见。同时还应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加强基础建设,从管理、师资、投入、生源等方面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让职业教育真正从教育的边缘走向中心,从弱势教育走向主流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3月.

[3]《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12月.

[4] Vroom V H.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Wiley, 1964.

[5]陈东华,陈伟.试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6]陈敏,冯伟国,潘鼓敏,范明耀.高职毕业生择业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J].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2).

[7]田一蕾,利.就业期望心理定位对高职毕业生择业的影响——关于我院2004届毕业生就业心理的调查报告[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6).

[8]石晓天.期望、现实与选择——广州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与择业观调查与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6(6).

[9]刘宏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0]朱萍.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12).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