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乐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营造和谐氛围,构建和乐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与学是师生实现生命价值的主要阵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赏识教育;积极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样才能营造和谐民主的语文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迈向一个和乐的境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和谐氛围 和乐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因此,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氛围,才能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我们要构建师生平等、和乐对话、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与人的关系,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

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营造宽松、民主、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更宽阔的学习空间中自主学习,主动合作,积极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师生平等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反思的结果,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这种“平等对话”,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你问我答,它更意味着师生共同参与、倾听、表达、探讨、沟通、评价、欣赏,强调的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围绕文本进行情感的交流、理性的碰撞,共同分享对话的收获。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创新教育的历史阶段,在课程改革新的背景下,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平等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淡化自己说教者和评判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权威结论或答案的角色,“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交流。

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就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着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一篇课文要把它讲得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让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关键就在于教师的语言。有经验的教师非常注意分析每一篇课文的感情基调,能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确定一种适合的语言情调。比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课时,语言要清新明快、舒缓而优美,教学语言带有很强的抒情性,表现春天的美丽画面和喜爱赞美之情。课堂里学生犹如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沉醉于明媚的春光之中,那种舒畅和谐的氛围令人终生难忘。生动的讲述,也要辅以恰到好处的身体语言,这样就会达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风趣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学习情境、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使学生身心愉悦。在轻松的欢笑声中,课堂气氛就会更加和谐。可以这样说,教学幽默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的集中体现,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高明的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情境体验,就是创设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动情朗读,动脑思索,用心感悟,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注意力集中、情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位大姐,看到西装革履的于勒叔叔手提大皮箱,脚蹬意大利皮靴,正走下飞机的旋梯,款款向你走来,这时你真是百感交集啊,对着于勒叔叔,你最佳的表现是什么呢?发挥想象,向大家描述。这样就会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活跃起来,大大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四、注重赏识教育,实施成功激励

人类本质最殷切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赏识。老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了赞赏这一“添加剂”,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常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好。可以说,赞赏出创造力,赞赏出学习兴趣,赞赏出进步的学生,赞赏出有特点的学生。通过赞赏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起到了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提高,又要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及方法上的优良行为,还要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教育工作者:“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五、积极探究,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问是追求的动力,质疑是探求知识的开始。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当学生能提出问题,会提出问题时,才有创新的可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对待问题的好奇和热情。”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让师生都能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要避免“注入式”、“满堂灌”,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最后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曾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教师要努力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教师让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构建有活力、高效益的和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

[2]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