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摘要: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了让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进行课堂探究,我以《打电话》这篇文章为题材,对文中男主人公"善意的谎言"这个疑难点进行点拨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使他们敢想、敢说。教学实践证明,质疑的过程就是对文章进行深层次探究的过程。当学生怀着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关键词:点拨 质疑 自主空间 交流 探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难,就很难进行探究,因为质疑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善于质疑问难。

为了让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进行课堂探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除了确实需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外,要自觉地采用"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对不明白的问题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把质疑当作治学的一项基本功。那么,待到疑问一步步解决了之后,探究的深度自然就达到了。

最近我和学生学习一篇《打电话》的小说。小说原文意思大概是,作者"我"春节时在火车站看到一个坐在破旧的旅行箱上打公用电话的男青年,他不停地翻看电话本,分别打给朋友赵波、陈小涛、小三和陈军,谈的都是找工作的事,他还向陈军借100元钱买车票,因为他到火车站时已买不到票,住了三天,钱都花光了,已没钱买火车票到广州去,并称已找到月薪1200元的工作。但是大家都没办法帮他,他最后都不忘说些诸如"谢谢您"、"麻烦你操个心"等等的话。"我"看到他"真的很糟糕,还没到目的地,身上的钱就花光了,工作又没有着落。""我"正寻思着怎么帮帮他时,他又打电话给他妈妈,叫妈妈放心,并说已经到厂里了,是月薪1500元的工作; "我"向他走去,他又满脸洋溢着喜悦地打电话跟女朋友秀秀说,这厂挺大、挺气派,月薪1800元......"他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旁若无人地讲着话,像真的已经成就了一番伟业,全然忘记了只有一张单程车票属于他。我站在他的身边......" 下面结合这篇小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

男青年既善良又说了一些谎话,学生肯定很难理解这看似矛盾的一面。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有必要让学生认识到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真诚的谎言",于是,为了让学生大胆质疑,我鼓励学生说,关于文中的打电话找工作的男青年,有人认为他是值得赞扬的,因为他能够以理智对待又一次碰壁,在困顿中依然能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并且珍惜"奋进求生"的权利,珍重亲情与爱情。那么,你们大家看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把你们认为有疑问的地方说出来,跟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果然,陈名芬同学说出了她的疑惑之处,她说:"男青年很明显对自己的朋友、母亲、女友等说了谎话,为什么还赞扬他珍惜'奋进求生'的权利,珍重亲情与爱情呢?"疑问终于出来了,但是,怎样解决这个疑问呢?我能用我的话来反驳她说,主人公很懂礼貌,即使说谎也值得原谅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她心中想要表达出来的见解,乃至她的满腔热情,肯定很快就会被我的话"打压"下去的。那么,对文中男主人公独特的个性的的深刻认识以及文章主题的探究就戛然而止了。《中国教师报》编辑部主任李炳亭在《高效课堂22条》一书第16条里说过一段话,他说:"当学生学习上遇到障碍时,教师可以讲,但最好不讲!能否化'讲'为'点拨',让学生在恍然大悟中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乐趣。教师们应该清楚,学生遇到障碍是正常的。但一遇到障碍便忙着借助教师的外来援助,什么时候也难以拥有自我逾越障碍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舍弃传统的'有困难找警察'的习惯做法,要善于抓住'困难'这个契机,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或者教师的点拨帮助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个环节处理好的教师,能把'问题'变成课堂上难得的'兴奋点'。教师利用好兴奋点,便能够让课堂出彩。 高效课堂有三条高压线,其中的一条就是'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所谓的'风头'就是出彩的地方。一旦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赶紧挺身而出,揪住所谓的'难点'讲起来没完,那实际上就等于扼杀了课堂的精彩,也剥夺了学生的精彩。"我非常赞同这一段话,所以决定放手,不抢学生风头。李炳亭还说到:"放手未必能学会,但学会首先需要放手,不放手是肯定学不会的,'教'代替'学'永远无法让学生学会。穷人的孩子为什么早当家、会当家,也是这个道理。"

二.创设自主空间,引导自主学习 ,并恰当地运用讨论等学习手段。

我所说的"放手"并不是丢下这个问题不管,听任自然,而是希望通过创设一种自主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而这种空间的氛围必须是很自然的、和谐的,学生意识不到的。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也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这种气氛在'一言堂'上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有明确的角色意识,走下神圣的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平等中的首席,给每一个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说自己话"的权利、培养学生"话说自己"的策略,这样的话,就要允许讨论,允许实话实说,甚至允许有争论,有保留意见。"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极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既然陈名芬有质疑,所以我理所当然第一个就是让她陈述她的观点与理由。这样做一来显得非常的自然,二来不用让学生有一种预先知道要参与讨论,绞尽脑汁想逃避的压力。同时我也想通过陈名芬的思考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希望更多的同学能不知不觉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陈名芬是这样认为的,她说:"我很怀疑男青年是否珍惜亲情与友情,因为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份诚信的丧失,更有一种对主人公的批判。一开始他找工作的几个电话,确实体现了他礼貌的一面,也令人顿生同情与怜悯。可他却在向朋友借钱时撒了谎。难道诚信可以用钱来衡量吗?难道一百块钱就可以买一份诚信吗?虽然世界有点残酷,但我不认为他的做法可以改变他的处境。其实更多的是他接下来的话,让我怀疑他的为人。他对朋友、母亲、女友三人所说的话都不一致,且是愈加夸张。他撒谎安慰母亲我不反对,但他对女友也撒谎,将自己的条件处境说得那么好,也是一种安慰吗?我不这样认为。难道爱情就不能坦诚相对吗?难道一份感情只能建立在金钱等物质上吗?难道他们的感情就那么脆弱又或是只能是一方付出吗?要是这样的话,我觉得没必要,因为真正的感情需要真诚,是两颗心相照。另一方面就是他撒谎的时候'眉飞色舞',旁若无人,全然没有那种欺骗人的愧疚与不安,即使'我'站在他身边。" 她认为,人与人相处,真诚才是最重要的。陈名芬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了阵阵掌声。而另一位同学李爱清则立刻站起来,说"我不同意"!看,探究的激情被激发起来了!我通过唤醒、引领学生质疑,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更深处,以对事物产生一个深刻的看法。同时,还达到了我预先想要达到的合作探究的的效果。这种效果,不是作为教师的我的预设,而是不断的生成,所以我和学生都开始体会到了精彩的感觉。

看来,李爱清想要释疑,解开陈名芬心中的疑惑。她说:"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很感动。为一个平凡的打工仔,在困境中求助,即使不成功,也不忘说的那声'谢谢'而感动;为一个至情至性的小伙子,在身处困境,希望有人能来帮一把,哪怕是倾诉一下也行的时候,也还不忘打个电话回家,打个电话给恋人,不是为了求助,也不是为了倾诉,仅仅只是为了不让她们担心的那份心而感动。没错,青年打工者是说谎了,但他是基于不想让亲人,爱人担心,这是善意的谎言。所以,不能因为他说了谎,就否定他的人品。他的人品很好,这从他的言行举止特别是仅仅向朋友借100元钱就可以看出。如果他有心欺骗朋友,就绝不会只要求:'你能不能借我点钱用,一百块钱就行。'也许他没有很高的学历,但他肯定有很高的道德修养。他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他带着家人的希望,恋人的冀望去陌生的他乡赚钱。可现在,他身在人生不熟的地方,身无分文,无处落脚,但他没有放弃求生的希望,而且在他一次次碰壁之后,他仍然不忘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他是个男子汉,所有的苦都是自己扛着,他很有责任感,他不会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担心,他情愿选择说谎。他的这份重情,这份尊重,这份理解,还有这份责任感,不仅打动了作者,让作者原意帮忙他脱离困境,也深深打动了我,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也会毫不犹豫选择帮他--一个真诚的人。"

质疑、释疑的探究过程到这里,我越来越觉得她们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毕竟他们也是从自己的认识经验、生活阅历去理解作品啊,我能说他们都说得不对吗?不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之间才擦出了这难得的探究激情之火花,让我看到了学生"真我"的一面:我有理,故我敢说!而这在高考的答题(特别是探究式题型)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总结的时候说:"这次陈明芬的质疑使交流非常有意义,对于主人公男青年,有同学持赞扬观点,也有同学持批评观点,各方都能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评论主人公的做法,而且都能做到有理有据。所以,我们不能说任何一方的观点是错的或对的。我个人认为,只是大家认不认同的事情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近年的高考中,很常在选考这一专题中设置质疑的题目如:'你同意吗?''你认为呢?''你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否合适?'等等,以引导大家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一类题,你既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大家一定要像这两位同学一样,紧扣文本,自圆其说,做到以理服人。"又是一阵雷鸣的掌声......

教学实践证明,质疑的过程就是对文章进行深层次探究的过程。当学生怀着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的创造中获得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