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美术兴趣小组教学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美术兴趣小组教学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课堂之外感悟生活,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坚持审美情趣培养,以及绘画技能示范四个方面分析了美术兴趣小组教学,指出,它对于改变美术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化,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脱离学生的生活体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兴趣小组 审美情趣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此次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课标》指出: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而且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往的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充满着程式化,这阻碍了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的充分发挥,而兴趣小组教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美术的某个内容有了强烈的兴趣时,学生的主体地位便得到了彰显,这显然有助于美术教学的改进与提高。针对这种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课堂之外感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的源泉是客观现实,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天生的盲人难以想象出百花盛开五彩缤纷的春光;天生的聋子决不能想象出曲调优美的乐章。因此,美术创作离不开现实生活,丰富的现实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基础,即“艺术源于生活”。美术作品的创作与教学植根于生活。目前我们的美术教学由于过于机械化和程式化而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教与学充满着枯燥、乏味。美术教师是一味地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学生没有实际的生活感受与经验,学生的思维也往往会被束缚得不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把创作活动变成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创作活动中发展创作能力,强化体验,感悟生活情感。从这个意义来说,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去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让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紧相连。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及感受画出来,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表现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葡萄、葫芦、花瓶、树等;还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一场景:门前、窗外、树下、校园一角等。然后将其作品用来布置生活、美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既来源生活又回归生活,这种教学体现了学以致用,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使其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在美术兴趣小组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的知识与现代的技术相结合是实现形象教学、寓教于乐的最好选择。因为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形象,如名家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思想,水墨作画的步骤,笔墨技法的要点等,这些直观形象通过视觉材料使得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形成正确的美术概念。此外,运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在愉快和轻松的氛围中潜心揣摩笔墨韵味,创造出一幅幅优美的水墨画作品。因而在美术小组兴趣课教学中,只要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从视觉、听觉上给予学生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施教,必然会使得美术教学充满乐趣与韵味,这样不仅融洽了师生间的感情,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

三、坚持在教学中融入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一切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以审美教育指导和贯穿整个过程。以中国画为例,传统中国书画的创作十分注重笔墨内在的精神,这种精神则来自审美情趣、意识形态,体现在书画的意境、艺术的境界,讲究的是气韵墨色。学生要想领悟中国画的魅力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有益成分,领悟中国画中所渗透出来的情趣和韵味。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根据本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结合教材适当融入一些传统画论审美知识和人文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中国画中“梅”、“兰”、“竹”、“菊”所表现的人格形象,梅之耐寒、兰之幽香、竹之清高、菊之傲雪等,画家在画这些题材时时常借助这种人格化的“比德”意味来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节操观。通过欣赏一些代表性的名作可以给欣赏者以一种联想,给人以精神的享受,从而陶冶情操。当然,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础。

四、注重绘画技法的示范

绘画属视觉艺术范畴,绘画艺术是由具体的形式语言来表述的。形象通过直观才能感知,形象思维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直观教学。教师的示范教学最直接、最明显地体现了绘画基础课教学的直观性。按照授课的一般做法是教师采用讲课形式讲解基本的绘画方法、原理、技法要点,这仅仅是一个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些理论,教师需要进行绘画技法的示范。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拿出本人的范作来证明自己讲的一套理论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否则,教师的理论讲授、辅导启发、讲评指点及其他一些教学手段就会落空,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依据和证明,对学生就没有说服力,从而消解了学生美术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正是因为绘画艺术实践性、直观性强的特点,学生不仅希望教师言之有理,更希望教师画之成理;不但想知道教师说得怎样,更想知道教师画得如何。学生的这种心理是自然的、合情合理的。学生很希望教师本人的实践能对其所讲的理论予以验证,因此,教师没有任何理由不主动抓住学生这种潜在的心理定势,及时展示自己的优秀范作,赢得学生的信任,从而顺利组织教学,推动整个教学进程。例如,在中国画的示范教学中,意笔表现不像素描、水粉等画种那样,作画时间较长,完全演示比较困难。意笔作画比较快速,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亲自挥笔。针对墨色浓淡的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等技法做具体详细的示范指导,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所在,提高学生绘画的兴趣。教师当场演示是最直观、最为形象、最为生动具体的教学方法。随着作画进程的推移和展开,方法步骤一个程序一个程序地演示出来,每一步骤具体运用的处理方法和技法手段都让人一目了然,心领神会。毫无疑问,这种运动着的示范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其他静止的画面示范所不能比拟的。

五、结语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驿站,它既是一个学习过程,又是交流、讨论、互相学习的园地,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它是展示学生美术特长的活动室,而不是单一的机械重复的训练场。当前的美术新课程改革带来了美术教学发展的新契机,因此,美术兴趣小组课程要紧贴新《课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应当注重绘画技法的示范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的美术兴趣小组教学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