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意象”与“写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意象”与“写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今世界艺术体系繁多,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中国艺术意交融,合心境,合情理,以虚拟手法构造写意境界,以主观化的意象导向对意境的认同,使艺术形象与审美主体特定心境和心灵体悟相融洽;西方艺术重在摹仿,显示物象,以模拟手段塑造写实境界,以客观化的具象导向对典型的认可,使人有亲切感。

关键词:中西艺术;意象;写实

纵观中西绘画发展史可以看出西方艺术重“模仿”、“写实”,中国艺术重“意象”、“传神”。中西艺术的特征可以用两组词来概括:尚意与尚形、表现与再现。“意象”指的是以意成象, 表现自我感受及个人主观情感,强调主观创造作用,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写实”就是主张客观、真实地描摹生活,将所见的客观物象通过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出来。

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向来重“神”轻“形”, 画家受儒、佛、道三家哲学影响尤其受道佛思想影响较深, 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尚清静、无为,远离现实,超脱尘世,重个人情感的抒发,重抽象意蕴美的表现,视人与自然一体,创作过程中达到物我一体,最后以传神写意出之,形似则退居次要地位。例如我国先秦时期女人体雕像,追求感性和意味,夸张拙朴的造型,而突出了对女性生殖的崇拜。

“意象”说发展于魏晋南北朝, 艺术家们更强调情感、意志和内在的气质,把“神似”放在第一位,又进一步发展成为“写意”。 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认为绘画应“达意畅神”。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更是作了精辟的概括:“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取 “意象”的造型手法、“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成为中国艺术的真实观、审美观的最高境界。

写意是艺术家思想感情和审美体悟的物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写意即为写“意象”、写“意境”。意象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审美特性的心灵体悟的意中之象,因意生象,以象达意,是“心人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甚至凭虚而构的。因此,它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那种表象”,“人心营构之象”,所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作者“窥意象而运斤”,使意象定型于作品,即成为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托物言志,状物寄性,借景抒情,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一种理想。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被称为“画之灵魂”,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画竹子表达“中直虚心”,画荷花比喻“出淤泥而不染”。艺术被看作是修身养性的手段,不是单纯的再现视觉世界的真实,而是超越了现实,有着深邃的人文精神内涵。意境的构成,要靠情的驱使,画家在生活中只有对景物有了强烈的感情,才会鼓起想象的羽翼,只有胸有情思,注情人景,笔下才自有韵致,才能创作出充满“意境”的作品。物象、意象、意境,即郑燮《题画》所谓“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

在西方,哲学对艺术有很大的影响力,科学与绘画联系密切。古希腊的先哲们基本上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去探索自然的本质,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西以真为美,逼真地再现大自然的色、形、光,给人以强烈的感官真实,促进具象写实艺术的形成。例如雕像维纳斯,端庄、娴静,面部表情、形体、动态和比例非常协调逼真和完美,具有古希腊女性典型的特征。

古希腊很早就提出:艺术是对客观自然的模仿。当时绘画、雕塑作品是以模仿写实为主的。苏格拉底说:“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美术自然真实观重要形成时期,人们在反神权的同时更加注重于现实的客观性,自然科学研究在艺术领域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使得西方艺术追求接近自然真实的视觉效果,达・芬奇说:“绘画所处理的就是自然的科学”、“最可夸奖的绘画是最能形似的绘画”。西欧画家认识到美感是从主观心灵的和谐与对象本身合乎比例相交融时产生出来的,对于“写实逼真”的追求一直不衰,在“写实”的前提下,产生了大量能表现不同题材内容而又丰富多样的绘画杰作,作品都极力与现实接近,反对超然与神圣的脱俗,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和安格尔的“里维耶夫人肖像”等都是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典型。

西方写实的艺术以再现的对象为参照,对客观物象理性的观察,追求艺术真实的特质,即合事实、艺术形象与客观物象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都相吻合。采用焦点透视,要求作画对象不变、位置不变,所处环境、光线不变,作者所处的位置、角度不变,以摹仿为主。讲究光影的韵律和色彩的和谐来构造画面,光确定色彩。在绘画中,色彩不仅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反映客观对象在光的照射下显现出来的明暗、质感和空间感,极力追求真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马萨乔提出的“以形体和色彩模仿自然”的观点便能很好说明这点。这些自然的、具象的表现是西方艺术摹真的创作源泉。

中国艺术奇玮诡谲,有流转飞越的节奏感和含蓄、意境深远的韵味;西方艺术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由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的心灵震憾感。中西艺术各有特色和长处,用沈括的评画语为“造理入神”,“皆臻妙理”,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从来都是中西民族的共同的目标。“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其时代的产儿,同时也是孕育了我们情感的母亲。”每个时代的艺术都是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富有生命力的概念。这为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不断演变的艺术风格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对艺术家来说,珍惜并继承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取长补短选择适合的艺术手段,进一步提高艺术的修养和境界将更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邬红芳.中西传统绘画艺术比较研究[M].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6).

[2] 张淮森.中西绘画审美建构浅析[M].殷都学刊, 1995.

[3] 贺西林,赵力.中国美术史简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 侯柯芳.以形写神与以象写意――艺术真实的两个视角[M].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4).

[5]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组.外国美术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