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清美之景 谐美之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清美之景 谐美之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惚惚、密密匝匝、直冲宵汉,藏去了辉煌。

一轮明月朝西坠,我听也听不见,在花鼓谯楼上,梆儿听不见敲,钟儿听不见撞,锣儿听不见筛呀,这铃儿听不见晃。那些值更的人儿,他沉睡如雷,梦入了黄粱。

架上的金鸡不住地连声唱。千门开,万户放。这才惊动了行路之人,急急忙忙打点着行囊,出离了店房,投奔了前边那座村庄。

渔翁出舱解开了缆,拿起了篙,驾起了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惊动了那水里的鸬鹚、对对的鸳鸯。它是扑扑楞楞两翅忙啊,这不飞过了扬子江。

打柴的樵夫,就在那高山上,遥望见,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松藏着古寺,寺里隐着山僧,僧在佛堂上,把那木鱼敲得乒乓响,他是念佛烧香。

农夫清早下地,拉过了牛,套了犁,到南洼去耕地,耕的是春种秋收,收仓闭户,奉上那一份钱粮。念书的学生,也走出了大门外。我只见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着丝绦,足下蹬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一步三摇,脚步儿仓皇,他走进了书房。

绣房的佳人儿要早起。我只见他,面对着菱花,云分两鬓,鬓上戴着鲜花,花枝招展哪,是俏梳妆。牧牛童儿,不住地高声唱,我只见他,头戴着斗笠,身披蓑衣,下穿水裤,足下蹬着草鞋,腕挎藤鞭,倒骑牛背,口横短笛,吹的是自在逍遥,吹出来的那个山歌儿是野调无腔,这不淌过了小溪旁。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原为京韵大鼓演唱《南阳关》书目前的“书帽”。大鼓书的“书帽”,犹如评弹的“开篇”,是在正式书目演唱之前内容独立的小段,一般是起定场作用的。然而,有些“书帽”经造诣精湛的艺人演唱,就成了能够单独演唱的保留节目了。

《丑末寅初》原指的是清晨四点钟前后的时间段。从词的内容看,也就是描绘春末夏初(三春)早晨三四点钟时的城郊人们的生活片断。对于时间的描述,唱词首先通过“我猛抬头”所看到的自然景象表现出来――本是密密匝匝的满天星斗,渐趋黯淡,藏去了辉煌。明月西坠,天色开始放亮。谯楼上的声息已经静止,值更的人儿也已回房休息、入了梦乡。随着金鸡连声高唱,千门开,万户放,人们开始起身行动。除了一般的行路之人,便是渔樵耕读、古寺山僧、绣房佳人和牛背牧童。这些人物是农耕社会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也是传统国画惯常表现的对象。春夏之交的清晨有着清爽的气温,清新的空气,加上清雅的景色,万物苏醒,万簌起鸣,人与自然经过一夜的安歇,开始萌动新鲜的活力。于是,行路人打点行囊,渔翁解缆起航,樵夫上山打柴,寺僧念佛烧香,农夫下地耕种,学生走进书房,佳人对镜梳妆,牧童倒骑牛背吹着竹笛淌过小溪……编词者用细致的观察辅以活跃的想象,由静到动地刻画了一幅当时人们乐业安居、平和谐协的生活图景。

通篇唱词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不但绘形绘神,而且绘声绘色。它绝不简单地说天上星斗,而是用“天上星,星和斗,斗和辰”,在听觉上给人以满天星斗、密密匝匝之感;而“渺渺茫茫,恍恍惚惚”的形容又使人觉得星斗渐稀。“藏去了辉煌”,表现出天色由暗转亮、曙光初现的景象。人们已听不见谯楼上梆儿的敲、钟儿的撞、锣儿的筛,但寂静中却传来了“金鸡连声的唱”,更让人在听觉上感受到天际透出的光亮。渔人的小航“飘飘摇摇,晃里晃当”,同样给人以听觉的动感。惊起的鸬鹚、鸳鸯在扇动两翅的“扑扑楞楞”声中也十分传神,加上佛堂的木鱼笃笃,牧童短笛的“野腔无调”,使整个景象分外生动。

唱词还巧用连字垛句以增强气氛。如“云淡淡,雾茫茫,山长着青云,云罩着青松”,又如“他头戴着方巾,身穿着蓝衫,腰系着丝绦,足下蹬着云履,怀里抱着书包”,既使形象细致周密,又使书情顺势贯气,令人听来有酣畅淋漓、一气呵成之感。

民间歌谣和传统诗词一样,都注重音律、声韵。可以说,声韵、音节乃是歌谣、诗词的一个重要审美元素。正因有了铿锵悦耳的音律、声韵,使不少诗歌、谣谚、唱词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的流传和久远的记忆。曲艺唱词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如评弹《珍珠塔》“哭塔”:“四顾无人三更宽,风作块,雪成团。当时天地黑漫漫,长夜迢迢霜正寒。鸿雁栖孤树,鱼龙落浅潭。”音律悦耳、琅琅上口,得到广泛流传。《丑末寅初》的创作,也是极其注意这种音律、声韵构成的形式美的,这当然是其成为京韵大鼓中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