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新培训模式,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职后培训等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怎样才能将培训送给最需要的人,让培训内容贴近受训人员的最主要需求,最大限度地助力受训人员,促进农村教师培训高效益开展,一直是各级师资培训部门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本期《特别关注》专题报道“2012年提升北京市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项目的思考与实践,探讨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有效培训模式,以飨读者。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而农村教师又是发展农村教育之根本,直接决定着我国亿万农村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决定着国家的未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高质量的教师培训。2011年,《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创新培训模式。教师培训模式是根据教师需求而提出来的培训项目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总称,也是基于教师培训的需求而开展的具体培训方法、途径和方式[1]。鉴于我国农村教师数量庞大,来源多元,入职门槛低,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农村教育情境极其复杂等诸多现实因素,革新农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百万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势在必行。在教师培训模式的革新过程中,如何把概念形态存在的抽象理论,变成以物理形态存在、可视和可操作的培训模式,是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针对当前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并在实验过程中总结了这一模式的核心特点和实践路径。

一、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共有中小学教师1 400万,其中农村中小学教师900多万。调查表明,仍有20%~4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2]。对这支起点低、数量庞大的农村教师队伍进行高质量、大面积的培训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等系列教师培训项目,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教师培训,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有的农村教师培训效益不高,还有众多农村教师被高质量的培训“遗忘”。以江西省为例,能够参加省级以上培训的农村教师仅为15%,绝大部分教师在县乡参加培训,其中还有26%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另据我国学者对西部10个省区的调研结果来看:“县级教师培训结构对于学校教师的发展以及教学的改进所起到的支持作用不明显,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3]。

概括来说,当前我国农村教师培训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不能贴近农村教师的需求,理论难以“落地”课堂

培训内容设置与农村教师教学实践脱节,预设特征明显,培训内容“量身定制”的对象是专家,不是农村教师,教师需求被排斥在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之外,没有获得期望中解决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方法。

2.培训的思路封闭,方式过时

“两张皮,侃大山,作报告”。单一的授课式培训形式使得教师几乎不需要有任何准备,而主要是被动地接受培训内容,培训缺乏互动,无法突显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3.培训流于形式,随意性强,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

农村教师仅仅参加一次培训或者不连续的多次培训,虽然拿到上岗证书或继续教育学分,却不能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困惑。不同的机构组织培训,内容之间关联不大,教师“所学所听”与自己的工作、课堂没有多少实在的相关,并且专家更换频繁,他们的教学理念差异较大,教师也很难把握并将所学理论落到实处。

4.教师培训缺乏跟进式指导,不能持续解决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生成性问题

农村教育实践是复杂的,并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大多数专家的教育理论只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尤其是缺乏培训后的持续指导,因此教师们“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的现象比较多见。

5.农村教师工学矛盾突出,参加培训的愿望不强烈

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少,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一人承担多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他们只能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培训和学习,而在休假期间相当部分农村教师往往还要承担较为繁重的劳作,培训质量的低吸引力和农村教师的现实生存状态之间的矛盾,导致他们对参加培训的内动力不足。

二、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

跟进式、可持续的教师培训模式以“成为更好的教师”为农村教师发展的核心目标,以“学为导向”“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为核心理念,倡导培训内容的聚焦、关联和可持续,推动农村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改变,以学生发展为评估教师培训的重要依据,现分述如下:

1.引导农村教师从“新手”到“卓越”,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教师”

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把握其发展规律,符合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考虑其成长的种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中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规范化的初级阶段、个性化的中级阶段和核心化的高级阶段。教师在三个发展阶段的职业态度、教学理念、研究层次、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表现各有不同,尤其农村教师的背景和所处的境况更是复杂,他们从“新手”到“卓越”,从“技术熟练者”转向“反思性实践者”的过程更为艰难。因此,基于农村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角色和不同需求,遵循“小步子,低压力”的原则,分别在观念转变、学科教学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提升、校本教研能力提升和实践情境体验等方面给予有针对性引导,通过设定具体、可实现的目标,让农村教师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小步子、持续发展“成为更好的教师”。

2.倡导“学为导向”的农村教师培训新理念,促进教师“深度学习”

“教师培训的目标定位应在强化教师的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并以此促进教师提高素质、革新观念、专业成长”[4]。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倡导“学为导向”的培训新理念,以教师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和核心任务,要求教师经过范围广大、形式多元和内容高度相关的培训活动,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知识灌输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建构者,尤其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引导教师在基于理解学习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更加强调教师的积极学习、主动学习、切身体验和批判性学习,有助于教师理解、保持和应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知识,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

3.“学研”一体,引领教师“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

针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学研”分离的状况,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坚持“学研”一体,强调教师亲历学习过程,帮助教师在亲身体验中通过改变日常教学行为而产生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让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做研究,把学懂的东西做出来,把做出来的东西有意愿并有能力分享给更多教师,循序渐进地引领他们“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求发展”,在体验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高效、愉悦地登上专业发展的阶梯。

4.聚焦培训内容,转换培训场域,构建生态型培训课程

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基于对农村教师的基线调研,聚焦大多数教师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设计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最需要的培训内容,通过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合作,把培训场地转移到最渴望接受培训的农村中小学校。通过集中培训和分散指导相结合,连片教研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不同的区域和学校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进而设计、生成、开发出百家讲堂、现场跟进和远程研修等几类立体整合的生态型培训课程,立足课堂教学,真正促进农村教师日常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帮助教师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持续生成的问题,并有力缓解了农村教师突出存在的工学矛盾问题。

5.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与帮助,多途径持续跟进农村教师的成长

为了跟进和帮助教师的成长,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发展新模式整合多种培训方式,推动教师开展混合式学习,为农村教师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搭建“低压力、小步子”的成长阶梯。集中培训的问题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来,集中培训后,组织各级专家通过走进课堂、开展连片教研和主题研讨等多种方式,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手把手“诊脉”,持续跟进农村教师教学实践中突出问题的解决。此外,还通过电话、电子邮箱、QQ群、飞信群、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工作简报和指导快讯等多种途径,与教师保持密切的过程交流,使农村教师感觉不再孤单,实现了从固化式培训到动态化培训的转变。

6.注重过程评价,以学生发展为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依据

针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以获取学分或获得岗位证明等方式考核教师培训效果的弊端,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思想,坚持“容错”原则,使教师在宽松的氛围中逐步“成为更好的教师”;倡导评价与学习紧密结合,使每一项有效的评价活动都从学习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学习实践中去;通过设计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如建立教师成长档案袋等方式,及时对教师在培训中生成的教学理念,教学基本技能,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等各个方面进行动态评价。教师培训效果终结性评价的最根本依据是,检验学生是否通过教师的培训获得了更高效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引领农村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做最重要的事。

三、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路径

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的研究既需要理论层面上的科学求真,更需要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务实追求。因此,我们构建了这一培训模式的实践路径。

1.调研需求,满足大多数教师最迫切的需要

为了确保培训内容与农村教师的当下教学实践紧密相关,使培训各环节更加符合复杂的农村教育情境,做满足大多数教师最需要的事,培训前,首先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访谈和问卷等多种方式,对参与培训的农村教师、校长和相关教育行政和教研人员等,进行充分的调研,深入分析参训教师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论证、制订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最迫切需要的培训方案。

2.聚焦现实问题,“自下而上”进行培训内容和活动设计

围绕调研中农村教师反映出来的实际需求,聚焦大多数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自下而上”地设计培训内容及与内容高度相关的系列活动。如聚焦北京市广大农村英语教师们集中提出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力提升”这一突出难题,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有如下理论模块: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对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的解读、儿童“阅读脑”的研究、儿童英语阅读的关键技能、中国儿童英语阅读规律的解读等;教师体验模块包括:阅读课录像分析、现场模拟和展示;还有专家走进教师阅读课堂,开展基于阅读现场教学的互动点评和主题联片研讨等,让教师在多视角、多方式、多场域中聚焦同一个主题,开展系统深入的学习,帮助教师真正将英语阅读教学的理念“落地”在课堂。

3.组建多层面团队,建设可持续生长的培训专家力量

多元并且可持续生长的专家团队是高质量教师培训的重要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力量,遴选有热情并熟悉农村中小学教学的高水平研究者、新课程学科标准专家、教材研究与开发编写专家、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优秀校长与教师等,共同组成多元化培训团队,满足农村教师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因为他们最了解一线实际,也最能理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困惑与问题,因此最容易与参与培训的教师形成对话交流的氛围,把这些一线“金色种子”纳入专家团队,在促进其自身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其他需要帮助的农村教师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以点带面,产生从关照群体到关注全体的良好效果。

4.关注过程,建立“无缝隙”的培训管理体制

教师培训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除了先进的培训理念、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高水平专业化的培训团队和充足的培训经费外,“自上而下”的培训管理体制和“无缝隙”的过程管理也是保障培训效果最大化的重要环节。如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联合高校,实行项目领导负责制,整体统筹、安排各项培训工作,对培训过程做好质量控制,并做好对每一阶段培训的评估。如在培训过程管理中,可采取班级制管理模式,分别设立班主任、学习委员、生活委员、纪律委员和文艺委员等各个岗位,明确任务,分工到人,定期召开管理小组会议,听取大家从学员中收集到的各类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工作。在规模较大的培训中,通过统一穿着带有活动标识的服装,开展班歌、班徽设计比赛,以及召开多种方式的联谊活动等,使培训氛围严谨而不失活泼,增进学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情感交流。

5.质量监控,确保培训高效益

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培训的生命线。秉持“科学性、全程性和生成性”的质量监控原则,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对教师培训的过程性评价,并分别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组织管理和培训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持续追踪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培训中的动态发展数据,及时了解学员心声,召开工作总结与反思会议,不断完善和调整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在每一个环节的高效、高质量。

跟进式、可持续教师培训模式是近年来我们联动各级教育行政、教研和一线农村中小学乃至社会公益等各方力量,共同探索和总结出的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它根植于农村学校背景,聚焦农村教师的现实需求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活动设计,引导农村教师的亲身体验,激发其实践智慧,在“低压力、小步子”的持续学习中,帮助农村教师轻松“成为更好的教师”,让农村儿童真正从教师的发展和成长中获益,有效推进了基础教育的公平和内涵发展。当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经验,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在高效益的培训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旭东.论我国农村教师培训系统的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11(6).

[2]陈启文.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与继续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1).

[3]翟帆.专家呼吁: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能丢[N].中国教育报,2006-11-20.

[4]李广平.自我导向性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2005(6).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