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素描教学漫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18-01
以往有一种习惯说法:色彩靠感觉,素描靠理解。理解是可以教的,感觉则无法教,带有先天的因素。素描教学适应高考要求基本是短期作业,感觉在过程中的地位更为突出,或者说起着主导作用。现在教师就面临着:感觉(感性认识)到底要不要教?好不好教?又如何教法?
作为视觉艺术,感觉无非是一种直觉的印象,并由此而引起的联想、设想的思维综合体。视觉艺术的感觉,当包容在形象思维范畴之中,但又不可排除认识论的普遍规律。我还相信,现象有时是反映本质的。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觉。
感觉是可以训练的,教学中也完全应该教。感性认识(感觉)与理性认识(理解)比较,感性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同一个对象,每个人的感觉和感受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各个人的感觉(主体)和同一个对象(客体)的统一上,存在着差异,有时这差异会很大。而理性认识,作为研究、理解对象时,因形体、结构的错误,别人是可以替代校正的。
为了获得美的感觉,须平时注意高层次审美经验、审美趣味的积累,也就是注意提高“眼睛”。具体作画过程中,感觉的形成,是思维的综合体,也是各人审美心理与对象碰撞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个理可以教,但别人无法替代。可是老师可以帮助把你感觉(感受)“移植”到画面上去。因此别误解为“教”感觉,还是说抓感觉比较恰当。一般大致如此:①尊重直觉(第一印象);②注意唤起审美趣味、经验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设想;③不要考虑过多,尽快把感觉(感受)固定下来(不必打辅助轮廓之类);④全神贯注让手跟着感觉走,使手和感觉同步;⑤过程中也要注意心理上的平衡(不可以太冲动,让理性也在过程中不断闪现,以校正各种关系)。
画画实际也包括心理素质的训练。“让理智型的激动起来,让激动型的多加分析”。实践证明这话是有道理的,但只是相对的。教学无法改变人的个性,但经长期注意训练是可弥补因性格派生出来的不足。教师的全部责任和才能,不在于宣布大纲,提出普遍要求,而在于能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引导走向各自的路。班里一些学生,似乎在未画前,已给将来完成的作业设计了一个完美的结局。长期作业大致可以,短期作业一般是不可行的,越把结局想得完美具体,越易陷入僵局。因为感性占着主导地位,过程中受感觉、情绪的驱使,中途变卦的事是经常发生的。记得陆俨少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就谈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道理,非常透彻。大凡短期作业开局易酣畅,中途总有困惑。或结构松散,或形体失当,或浓或淡,或轻或重,这时仅需见机行事,乘势而下,适时停笔。这种在过程中“长”出来的训练,一需对人体形体结构的理解,二需熟谙形式美法则,否则是很难“活”起来的。画的乐趣往往就在这“长出来”的过程里,一些好的作品(不是习作)为什么无法重复,道理也在这里。
要不要修改学生的作业?主张不一,也都有道理,我有时改,有时不改,有的人改,有的人不改。一般在我说不清、学生听不明的时候,就得动手改给他看。出发点和归宿都在和学生沟通想法。教师有时要讲,婆婆妈妈地讲;有时也需沉默,因为要观察不必讲。譬如对某人提出一个要求,静静地看着,心里盘算就可以。
熟悉的手法掩盖了一些东西,同样也埋没了一些东西。有的同学长期作业好,短期作业差得多的原因,就因为画法掩盖了一些脆弱的基本观念。相反,一些长期作业似乎平平的,在短期作业中因基本观念的稳固而大显身手。这种例子是不少的。
H又在叫不会画画了。前进中常会出现“真空”“休克”。旧的不满意,新的尚属未知数,这是极正常的事。这时唯一需要的是爱护和诱发。万不可任意指责、训斥,我们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启发用自身的长处去克服自身的短处。到了高年级不可对学生求全。扬长避短,作业也许更具个性。否则有可能使其更加消沉,甚至有可能要“毁”他一个时期,因为那时的心理承受力是多么地脆弱。“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老师需同时伸出两只手:一只手领大部分人按今日教学要求走向未来;一只手领少数人“吃小灶”,弥补先天之不足。
一个人的进步,毋须天天去拨弄,关键而切中要害的是指导,有时只有一、二个问题,几句话就可以点穿。G的形体总是弱。这学期看他在画画时有意摸索,我仅说了,注意形体转折的棱……这回他听进去了。人也是在饥饿时方有食欲感的。
高考结束时,学生素描成绩突出,这也是对素描教学的肯定,但对成绩稍差一些的也应加以思考。况且新的形势又给基础素描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课题。事物是发展的,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