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进行概述,分析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中面临的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高职
院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47-03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即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经过国外近3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是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目标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所处的办学环境与办学模式与国外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国化”的建设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使得行动导向型教学不能有效实施。
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根植于企业主导下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该模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创新的职业教学过程。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行动能力的教学。以职业情境为教学参照系,遵循“接受任务―思考决策―实施行动”三阶段,“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以培养人的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动导向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劳动过程论。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使职业教学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上来,将学生的学习与能力培养密切结合起来。采用师生、生生互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该模式强调“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组织中,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合作学习,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交往”。教学过程中采取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跨学科的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总之,该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被公认为是培养合格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其特点为强调学生行动性,注重行动导向,培养学习主动性;强调师生,生生互动,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强调全面学习,注重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注重职业的迁移性;强调理实一体,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强调能力目标的职业性,注重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强调能力考核的过程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因材施教。
二、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是一次“颠覆性”的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办学模式与国外不同,自国外引入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需结合各校的特色进行改革与推进,使之适应我国国情。然而,该模式在“中国化”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推进的关键环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行动导向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各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环节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其一,针对单门课程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课程建设时,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通过查阅最近两年的课程改革文献可知,针对单门课程的行动导向教学课程改革占全部课程改革的90%以上。行动导向教学要求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引领,在创设的教学情境或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现跨学科的教学,而在原来学科型的课程体系下进行单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仅仅是强化本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教学部分,不仅造成了课程内容的大量交叉,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其二,课程开发中,工作过程与生产流程混淆。根据生产流程组建课程体系,依据工作任务选取知识,只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对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拆分编排,所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不过更加强调了操作技能,忽略了学生凭借任务的实施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能力,大大降低了课程改革的成效。工作过程是对人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一复杂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工具,其要素包括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组织、工作人员和工作成果,实施过程包括获取信息、计划、实施与评价,学生通过亲自实施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借此学到“工作过程知识”。生产流程有时并不具备工作过程的结构完整性,按生产流程组建课程体系会造成大量的内容重复。
其三,课程设置不能体现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不能准确反映行业的岗位需求。课程体系设置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由行业技术专家,具有本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本专业(群)全体教师参与,结合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现状,在确定专业所服务的具体岗位的基础上,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具体的工作岗位(群)调研分析,确定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岗位任务与所需的能力,根据工作岗位与能力的分析,提炼出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从而系统地归纳出本专业的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进而进行教学情境的设计与教学任务的开发。
其四,课程内容建设中不能体现高职特色,学习任务与中职差别不大。高职对应的岗位能力在层级上与中职没有明显的区别。
其五,课程体系的逻辑设置不符合职业成长规律。人的职业能力是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过程发展的,这个过程共经历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五个阶段。课程开发既不能仅仅针对一些简单初级的任务,也不能仅仅针对复杂的高级任务,而是应考虑某一专业可就业岗位从初级到高级的一系列工作任务,逻辑顺序不能颠倒。
其六,任务/项目设计随意、来自企业的真实任务/项目较少,任务/项目的训练价值不高。许多项目的设计比较随意,仅仅是罗列出一些产品的加工或服务活动,缺乏对典型产品与服务的选择,缺少对项目编排的逻辑顺序,项目问题的障碍设置以及实施的组织形式的思考,多注重操作能力,忽略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且任务/项目多是原有技能训练项目,来自企业项目较少,缺乏真实的体验。
(二)师资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更为重要,任务更为艰巨。由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其一,教师素质不能满足行动导向教学的需要。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在教学内容上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融“教、学、做”于一体,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教学目标上不是把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而在于推动学生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然而,目前教师本身的学科背景很难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其教育理念、目标、方式、方法与本科教育、成人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各类高等学校,是非师范学校学科体系下接受高学历教育的非师范生,绝大部分接受的是“三门”教育,即家门―大学门―高职院校门。由于“三门”教师的学科教育痕迹和背景很重,对职业教育的理解较肤浅,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培养合格职业人的要求。另外,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实践与技术服务能力也有待提高。
其二,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引进困难。为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各高职院校加大了从企业引进人才的力度,一批企业技术人才进入了高职学校。尽管如此,鉴于工资水平的差距,先进企业的优秀人才很难被吸引到学校,而被引进教师队伍的企业人员往往是中小企业的人员,其教学组织能力与教学理论水平同样很难适应高职教学的要求。
其三,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学生顶岗实习时,鉴于安全的原因,聘请的企业指导教师无任何资格要求,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难对学生进行理实一体的指导。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问题
实习实训基地是营造教学情境的基本的硬件条件,能够让学生感受现场“工作压力”,体验现场工作环境,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内进行开放性的实训,可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实习实训基地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当前,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校内实训设备落后,不能及时跟上现代技术发展的变化要求。有的学校甚至还在用社会上已经淘汰了的设备进行实训。二是校内实训设备训练功能单一,不能模拟或仿真现场的实际操作,训练价值有限。三是校外实习基地难以落实。我国现行的办学形式较为封闭单一,校企合作中企业热情不高。因此学校难以与企业合作,形成工学交替的学习。在企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也是浅层次的局多。
三、对策分析
(一)课程建设问题的对策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针对所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建设时,应做好以下工作:
1.组建合格专业的团队共同进行课程建设。必须由行业专业技术实践专家、具有专业实践经历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本专业(群)全体教师组成,进行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由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是跨学科的,有的甚至是跨专业的,因此,课程建设不再是一个教师的事情,必须由相关的专业团队共同开发。参与分析的人员应具有所分析专业的实践经历与课程开发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邀请的实践专家其日常工作应该基本上与被分析的职业的工作相符,接受过相关职业培训,有丰富的职业经验,且在技术先进的工作岗位工作,即必须对企业实践专家进行选择。
2.系统推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必须对整个专业系统进行,不能仅对原学科体系的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开发。由于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在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归纳出的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所导出的学习领域课程,对其内容重新进行选取与安排,因此仅对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改革是毫无意义的,是达不到所要的教学效果的。
3.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程建设。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在深化高职课程改革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课程的开发环节需要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而且课程项目体系的建立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项目的训练价值,这是因为课程项目既有模拟项目,也有真实项目。模拟项目只是训练基本职业能力,而学生要进一步获得真实的职业能力,还必须依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真实项目。模拟项目比较稳定,而真实项目则是开放的,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时的“企业感”,体验工作时的“工作压力”,因此二者互相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加强对课程开发的过程控制。在课程建设之前,要制订详细的课程建设方案,细化课程开发过程,确立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标准。行动领域的设计与开发时,必须注意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在选取学习任务时,必须注重工作任务的典型性;任务的逻辑安排必须符合职业成长规律。学习领域的开发应由与该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的开发要考虑职业成长规律,高职课程还应体现高职“岗位”与中职“岗位”对能力的不同要求。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具体化,学习情境设计时应考虑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且要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专业特征原则。学习情境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刚性、具体的存在,是对实际职业情境不经过加工而直接移植的“真实的再现”。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要体现从易到难。总之,必须加强对整个课程建设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师资建设方面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高职院校师资的培养力度。对新入职教师,学校应从制度设计上为教师提供专业学习,职业实践的机会(挂职应不少于1~2年)。在此基础上,新入职教师应在进行职教理论及职教实践的锻炼后,方可进入教师岗位进行相关的教学指导工作。对老教师,学校应加强专职教师的职后培训,保障教师能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自己所教专业各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各流程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建立良好的职业培养基地,为专职教师提供进修、实践的机会,使其尽快适应职业教育行动导向型教学的需要,以此使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走进课堂是“教师”,进入车间是“技师”,熟悉企业一线,注重应用的学深技高的“技能型”人才。
2.“引”“兼”并重,择优选取。学校应拓宽职业院校师资的来源渠道,对优秀企业中有一技之长的优秀人才,学校应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吸引其加入教师队伍。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对于吸引不到的企业一线的优良技能型人才,可以聘用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与企业共享人才,邀请其在工作之余对学校的教学进行指导。引进企业教师或兼职教师时,应选取代表专业发展先进方向的企业中的优良人才,确保引入教师或聘请的兼职人才在职业技术上是先进的。
3.共同指导。由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门课程了,而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也要求学校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师与现场实践专家,共同组建教学队伍,共同进行教学的指导工作。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问题的
对策
1.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为实现工学交替和行动导向模式教学,学校应根据专业的特点,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内的设备应具有社会代表性,真正实现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2.仿真型实训基地建设。对于难以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业,应优先考虑建设仿真型实训基地。仿真型实训基地应能模拟现场的各种作业情况。
3.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由于企业对共建实训基地兴趣不大,因此学校应尽可能提高企业的兴趣,学校可先与企业共建企业培训基地,互利双赢,最终实现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总之,高职院校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推进时,学校应系统考虑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努力克服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建设的重点是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要求;其次是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以便与企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刘书梅,盖云芳,李鸿光,等.基于行动导向型教学的中德职业教育比较[J].职教论坛,2011(5)
[3]魏新民,赵伟丽.行动导向教学下教师的角色与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
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JGB290);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GXTSZY115)
【作者简介】马成正(1973- ),男,山东日照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运输与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铁道交通安全。
(责编 吴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