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未成年社区服刑教育原创心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未成年社区服刑教育原创心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明确规定。今年颁布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同时也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对犯罪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重视,也对做好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治和教育监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我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现状来看,目前共有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11名,全部为男性。从其犯罪的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寻衅滋事、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及信用卡诈骗等几种智能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犯罪。从犯罪的共性来看具有随意性大、偶发性强、纠和性高等特点。违法犯罪的原因多受不良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违法犯罪的主体多为失管学生、失教子女及失控少年。所以加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使其悔过自新,重新做人,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估矫正质量和社会效果的主要依据,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推进。

这是开展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工作的基本保障。既要建立具有内在职能要求、共同配合、密切联系的综合协调帮扶组织,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建立起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会做未成年工作的帮扶小组。以便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特色服务和全新关怀。帮助解决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在就业、就学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结合____区区情,可以建立“5+X”矫正管理帮扶模式。“5”,即5种力量,一是专门的社区矫正执法和专职工作者队伍;二是公检法等相关社区矫正工作组成员单位;三是关工委、共青团、妇联及其他热心社区矫正事业的部门;四是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家长、亲友等;五是仙林大学城大学生志愿者队伍。“X”,即:建立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劳动技能培训、临时就业过渡等各类平台。其中,教育培训平台可设在社区市民学校、大学校园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举办法制道德、专业知识培训或讲座。社区服务平台可设在敬老院、医院,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为老人清扫房间、读书读报等,用劳动洗涮罪恶,用知识净化心灵。劳动技能培训平台可以依托工作组各成员单位下设的具备培训资质的机构组织开展,也可以联合社会办学机构共同开展。

开展审前调查是法律赋予司法行政部门一项工作职能。主要指在人民法院判决前,委托户籍地或实际居住地的司法行政矫正机构对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个人情况、一贯表现和社会背景等进行专门调查,并提出是否对被告人或拟假释罪犯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和意见,供人民法院在量刑参考的一项制度。做好未成年人审前调查既为人民法院采取灵活的刑罚措施提供依据,也为下一步多角度、全方位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未成年人审前调查可以立足其违法犯罪的主客观因素以及影响其不良性格和行为形成的人和事件来进行。调查的内容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开展。一是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年龄、教育状况、成长经历以及在校学习还是辍学等情况。二是犯罪事实调查。主要是犯罪的动机、目的、手段以及犯罪的起因、与被害人的关系等等。三是犯罪前后的具体表现。包括一贯表现、有无犯罪前科、其他不良行为以及悔罪、认罪态度等。四是家庭机构调查。包括家庭成员的构成,监护人的职业、收入、健康状况,父母的性格和和睦情况。有无虐待、体罚等不当行为等等。五是学习情况和学校环境调查。包括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有无逃学、退学情况,是否受到处罚,学校的管理秩序外部环境等。六是行为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智力能力以及交友情况。重点关注是否有吸毒、赌博、酗酒、网瘾、夜不归宿等不良表现以及是否与不良人员交往等等。七是居

住环境和邻里关系。包括小区的治安管理秩序好坏、邻居之间是否和睦以及家庭的迁移情况等方面。全面掌握案情,摸清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犯罪的思想根源,找到“感化点”,为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监管教育奠定基础。教育改造社区服刑人员,应贯彻因人施教、分类管理、以理服人的原则。围绕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身心特点和实际状况,建立适合健康发展的“营养套餐”。根据不同时段、不同类别、不同级别,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方法和矫正模式,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具体包括:

个案矫正:全面掌握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朋友关系等,并分析其不良行为的成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计划、明确矫治目标。法制教育:为避免产生逆反心理,管理教育应侧重于教育感化,采取组织学习先进人物、阅读法律书籍、邀请回头浪子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以引发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兴趣,使其自觉接受改造。团体活动:通过情景感染,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影响和情绪的调动,强化激励,使其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感。典型示范,使其产生赞赏、仿效情感和行为动机等。社区服务: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主要来自闲散未成年人,其违法犯罪的诱因多为好逸恶劳的思想。因此,借鉴国外的做法,对少年犯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按规定完成8小时的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以培养其正确的劳动态度,用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

心理矫治是旧的心理模式不断消除,新的心理定势逐步形成的过程,是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矫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世界观尚未定型、人生观显著错位、价值观严重扭曲,误入歧途,走向犯罪。为使他们重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充分发挥我区的心理矫治力量和现有的心理矫治平台,组织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与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对接,为每名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配备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咨询健康档案,可以通过心理测评,对症下药。同时,提供心理咨询,针对他们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强,害怕被歧视等特点,本着平等、尊重的态度,进行耐心帮教。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并帮助他们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建立守法的心理结构,从而树立信心,回归正途。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或就业时,从内心深处多不愿意让周围同学、同事知道其服刑人员的身份。因此,从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出发,各级矫正组织在开展监管教育活动时既要注意保密范围、讲究工作方法,又要防止服刑人员因读书、就业发生脱管、漏管现象。实践中,可推行“周末矫正”和“交叉矫正”工作模式。“周末矫正”就是充分考虑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时间,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入矫宣告、法制教育、社区服务、教育帮扶、活动情况汇报等执法活动全部放在周末或法定假期时间进行,确保未成年人社区服刑人员的正常工作和学习不受影响。“交叉矫正”即不在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和工作的地方公开身份,把矫正活动的开展与其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分离。其方法: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并可在青年志愿者的引导下,以“志愿者”的身份进行,以防止来自社会的歧视。与此同时,控制社区服务强度,选择有教育意义的项目,如卫生创建、交通秩序维护、帮助孤残儿童及照顾孤寡老人等。

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相对成年人而言,更加需要来自社会的关爱和帮扶,也是开展社区矫正职责所在。因此,应发挥社区矫正工作组成员单位、社会团体及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实施“帮扶工程”,力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回归社会实现“软着陆”。一帮学,对因犯罪受到刑罚处罚的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遇到困难时,督促其法定监护人,并帮助协调有关学校,使其继续接受教育,完成学业。二帮困,帮困重帮“志”,使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树立远大志向。与此同时,对其困人员要多方努力,争取民政部门落实社会救济等政策,做到应济尽济。三帮教,帮教重帮“法”,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跟踪教育转化,谈人生,话未来,教育他们遵纪守法走正道。四帮就业,联合人社部门对有就业愿望的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其顺利就业创造条件。此外,发动特殊人群管理教育服务工作协会企业会员开展结对帮带,进行技术指导,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及就业等。五帮家,利用街道网格化管理的平台,将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监管教育纳入网格化管理内容,定人定期家访,帮助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融入家庭生活,使其不受兄弟姐妹歧视、不被父母嫌弃,能够安身暖心、安居乐业。